哪些消费行为让你觉得受到了明明白白的欺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3-16
1、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者其他欺骗性价格表示销售商品或者服务;

2、采用虚构交易、虚标成交量、虚假评论或者雇佣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销售诱导;

3、以虚假的“有奖销售”、“还本销售”、“体验销售”等方式销售商品或者服务;

4、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现场说明和演示;

5、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广告、商品说明、商品标准、实物样品等方式销售商品或者服务;

6、谎称正品名义销售“处理品”、“残次品”、“等外品”等商品;

7、夸大或隐瞒所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等重要信息误导消费者;

8、以其他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手段误导消费者的;

9、骗取消费者价款或者费用而不提供或者不按照约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

10、不以自己的真实名称和标记提供商品或者服务;
第2个回答  2022-03-16
市场上欺骗消费者的现象常有,多出现在掺杂便假,短斤少两上。
多年前皮衣皮袄很流行,每件价格几百上干元,那时算高档奢侈品,普通人一般都买不起。
有一年夏天在北京大栅栏一个售货摊上有商家在削价推销换季商品,其中皮祆每件仅卖250元。这个价位我能接受,就精心挑选了一件。商家马上把这件皮祆拿到货台底下放进包装袋,我也立即从口袋拿钱准备支付,一手付钱一手交货,高兴地把这件皮袄拿回家。万万想不到打开包装袋,皮袄不是原来挑选的那一件,被商家狸猫换太子了。
类似欺骗消费者的手法不少,如上街买水果,无良小贩会利用装袋的机会调换挑好的水果。
购买海鲜鱼类,黑心商人会利用帮助宰杀的机会把鲜活的偷换掉。去洒楼吃海鲜也有这种现象。
至于短斤少两手段更是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利用包装物添重量。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3-16
我觉得双十一购物节应该算,参加活动的商家,有的东西确实比平时便宜,但还有一部分商家,提前一个月给商品提价,到了活动的时候再把提的价格降一点,让消费者觉得自己买到了实惠,其实比平时卖的还贵,还有各种消费满多少钱优惠多少钱,能把人绕晕,表面看消费者占了便宜,其实是不知不觉的吃了亏!我觉得双十一购物节应该算,参加活动的商家,有的东西确实比平时便宜,但还有一部分商家,提前一个月给商品提价,到了活动的时候再把提的价格降一点,让消费者觉得自己买到了实惠,其实比平时卖的还贵,还有各种消费满多少钱优惠多少钱,能把人绕晕,表面看消费者占了便宜,其实是不知不觉的吃了亏!
第4个回答  2022-03-16
谢邀。市场上欺骗消费者的现象常有,多出现在掺杂便假,短斤少两上。多年前皮衣皮袄很流行,每件价格几百上干元,那时算高档奢侈品,普通人一般都买不起。有一年夏天在北京大栅栏一个售货摊上有商家在削价推销换季商品,其中皮祆每件仅卖250元。这个价位我能接受,就精心挑选了一件。商家马上把这件皮祆拿到货台底下放进包装袋,我也立即从口袋拿钱准备支付,一手付钱一手交货,高兴地把这件皮袄拿回家。万万想不到打开包装袋,皮袄不是原来挑选的那一件,被商家狸猫换太子了。类似欺骗消费者的手法不少,如上街买水果,无良小贩会利用装袋的机会调换挑好的水果。购买海鲜鱼类,黑心商人会利用帮助宰杀的机会把鲜活的偷换掉。去洒楼吃海鲜也有这种现象。至于短斤少两手段更是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利用包装物添重量。
第5个回答  2022-03-16
比如说以下行为让我感觉到了受到了明明白白的欺骗:
1.在超市买了自己喜欢喝的酸奶,明明生产日期都标明了,当时没看,回宿舍才发现过期了。
2.自己鬼迷心窍,下载了一款赚钱的app,明知道可能上当受骗,还抱有幻想,结果最后被骗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