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法规定商家欺诈行为有哪些?

如题所述

一、虚标价格 

消费者小林在某商场鞋柜买了一双号称打3折的鞋子,店员告诉小林,鞋子原价500多元,打折后价格为190多元,小林买了鞋子回家穿时,发现在鞋子说明书上,粘着一块“全国零售价150元”的标签,后来调查怀疑,是被经营者撕漏了。小林投诉后,商家按《消法》退一赔二解决。

二、贩卖假货

例如贩卖假“名牌”。

三、当不良商家的帮凶,以虚拟购物方式为商品刷出好评。从某种角度看,刷单行为是对消费者的欺诈,涉嫌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扩展资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1996年3月15日发布的《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的有关规定,判断经营者的行为是否构成欺诈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根据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时所采用的手段来判断。一般来说,经营者的下列行为属于欺诈消费者:

⑴销售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

⑵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使销售的商品份量不足的;⑶销售“处理品”、“残次品”、“等外品”等商品而谎称是正品的;

⑷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者其他欺骗性价格表示销售商品的;

⑸以虚假的商品说明、商品标准、实物样品等方式销售商品的;

⑹不以自己的真实名称和标记销售商品的;

⑺采取雇佣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的销售诱导的;

⑻作虚假的现场演示和说明的;

⑼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商品作虚假宣传的;

⑽骗取消费者预付款的;⑾利用邮购销售骗取价款而不提供或者不按照约定条件提供商品的;

⑿以虚假的“有奖销售”、“还本销售”等方式销售商品的;

⒀以其他虚假或者不正当手段欺诈消费者的行为。

其次,根据经营者的行为是否属于误导消费者来判断。判断经营者的行为是否误导消费者,应当采用一般标准,即以一般消费者的认知水平和识别能力为准。如果该行为足以使一般消费者发生误解,即构成欺诈。如果该行为不足以使一般消费者发生误解,则个别消费者不得以证明自己确实发生误解来主张欺诈行为的成立。经营者实施欺诈行为,一般都会造成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损害。这种损害并不意味着要求有实际的损失或者损害发生,只要经营者的行为按其性质足以误导消费者,就可以被认定为欺诈。

第三,从经营者行为的主观方面来判断。我国法律并未明确规定构成欺诈行为的主观要件是故意,但从文义上来理解,欺诈是掩盖事实真相,误导消费者上当受骗的行为应无疑义,因此,并非经营者主观故意状态不需具备,而是“欺诈”二字本身已经包含或者揭示了经营者的故意心理。

所以,在下列情况下,经营者“不能证明自己确非欺骗、误导消费者而实施此种行为的,应当承担欺诈消费者行为的法律责任”:

⑴销售失效、变质商品的;

⑵销售侵犯他人注册商标权的商品的;

⑶销售伪造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的商品的;

⑷销售伪造或者冒用他人商品的名称、包装、装潢的商品的;

⑸销售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的商品的。经营者能够证明,就不是欺诈行为;不能证明,则构成欺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欺诈消费者行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10

一、虚标价格 

消费者小林在某商场鞋柜买了一双号称打3折的鞋子,店员告诉小林,鞋子原价500多元,打折后价格为190多元,小林买了鞋子回家穿时,发现在鞋子说明书上,粘着一块“全国零售价150元”的标签,后来调查怀疑,是被经营者撕漏了。小林投诉后,商家按《消法》退一赔二解决。

二、贩卖假货

例如贩卖假“名牌”。

三、当不良商家的帮凶,以虚拟购物方式为商品刷出好评。从某种角度看,刷单行为是对消费者的欺诈,涉嫌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拓展资料:

经营者有欺诈行为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013年修订)的规定,经营者应当承担以下责任:

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等法律规定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第四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人身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第五十一条规定,经营者有侮辱诽谤、搜查身体、侵犯人身自由等侵害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人身权益的行为,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受害人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中国网_法治中国 解读新消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6-23

新消法没有具体规定商家欺诈行为,在《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中规定了具体的商家欺诈行为:

根据《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第三条规定,经营者在向消费者提供商品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欺诈消费者行为:

(一)销售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的;

(二)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使销售的商品份量不足的;

(三)销售“处理品”、“残次品”、“等外品”等商品而谎称是正品的;

(四)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者其他欺骗性价格表示销售商品的;

(五)以虚假的商品说明、商品标准、实物样品等方式销售商品的;

(六)不以自己的真实名称和标记销售商品的;

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8)(七)采取雇佣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的销售诱导的;

(八)作虚假的现场演示和说明的;

(九)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商品作虚假宣传的;

(十)骗取消费者预付款的;

(十一)利用邮购销售骗取价款而不提供或者不按照约定条件提供商品的;

(十二)以虚假的“有奖销售”、“还本销售”等方式销售商品的;

(十三)以其他虚假或者不正当手段欺诈消费者的行为。

宋聪聪律师

擅长:婚姻家庭

张保刚律师

擅长:公司法务

刘勇律师

擅长:损害赔偿

王莉律师

擅长:劳动工伤

陈娜律师

擅长:税务合规

朱哲雨律师

擅长:合同纠纷

李昌锁律师

擅长:经济纠纷

李金杏律师

擅长:债权债务

    官方电话在线客服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电话咨询
第3个回答  2014-06-23
当您买了一支价值不过10元的过期牙膏,白白丢了不甘心,申请投诉又显得“小气”,不少人都会选择放弃维权。如今“新消法”不但将欺诈赔偿力度,从“退一赔二”加大到“退一赔三”,还设了最低限额,即使您买了几元钱商品被骗,都可以获得500元的赔偿。
  
   【案例】虚标价格 退一赔二
消费者小林在某商场鞋柜买了一双号称打3折的鞋子,店员告诉小林,鞋子原价500多元,打折后价格为190多元,小林买了鞋子回家穿时,发现在鞋子说明书上,粘着一块“全国零售价150元”的标签,后来调查怀疑,是被经营者撕漏了。小林投诉后,商家按《消法》退一赔二解决。
  
   【新消法】 退一赔三 最低500元
“新消法”第55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500元的,为500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点评】 赔偿前提是“欺诈”
有人问,如果“新消法”实行后,消费者能拿到最低赔偿限额500元吗?
市消委秘书长柯佳玲认为,这要看商家是否有欺诈行为。“欺诈行为”的司法解释为: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在这个前置条件下,“新消法”不仅将惩罚性赔偿的倍数由“退一赔二”变为“退一赔三”,而且还对赔偿的最低数额规定为500元的。小林的投诉是典型的商家欺诈行为,而所谓的“原价”是指在7日或7日之前最后一次交易的价格为原价。这里经营者故意篡改了价格。
同时,柯佳玲提示,特殊规定指,如食品赔偿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条: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5-05-28
“在民法上,构成欺诈的条件是行为人有欺诈之故意。那么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件审理中,是否仍要求确认经营者有欺诈故意?对此,存在不同认识。”侯军说,一种观点认为,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的欺诈应当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8条规定,即构成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欺诈,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具有故意,其目的是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从而获得某种利益。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消费领域内,欺诈的认定不以经营者是否存在主观故意为构成要件,经营者存在可以避免的过失即可认定欺诈,无论经营者此种行为是否能够为其带来更多利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