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笔记)评《夏天里的成长》

如题所述

        昨天听了本校王老师的一节公开课——《夏天里的成长》,这既是品质课堂“潜力组”的比赛,同时也是信息技术2.0的验收,所以这节课很大程度上运用了比较多的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这一次我的听课笔记主要是从王老师的教学方法方面去评论。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围绕着中心的意思写”去展开。

        首先,王老师这节课有很多可取之处,值得学习:

        ①PPT漂亮、精美。足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②结合图片去理解文中提到的事物。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③微课的使用。增加了新颖性和趣味性。

          ④教学重点突出。

          ⑤偏向可爱、亲切的语言,使学生感觉亲切。

          但是整节课而言,学生的反应不够出彩,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次数比较少,不够活跃。

          以下是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王老师首先重点研读了文中的第二自然段,要求学生标出段落是围绕哪一句话去写的,进而进行朗读指导。接着王老师出示了各种植物的图片与句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夏天里动植物的变化,同时出示了重点的句子: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是果实。追问学生:你怎么理解这一句话?然后师生配乐共读(一遍),再接着欣赏植物生长过程的视频,学生交流感受等等。

        在播放视频这个环节里,王老师追问学生:看了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当时有一个学生回答说:我感受到非常神奇。

        【反思:在这个时刻里,王老师遇到了课堂上一次具有启发性思维的机会,一个可以探究学习的契机。如果教师往下问学生:哪里神奇?继而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理解“夏天,动植物正在迅速生长”,既回归了文本,又说了感受,一举两得。然而王老师却笑着说:是很神奇,因为这个视频是我加速播放的。

        我觉得在这里教师并没有很好地抓住课堂上意外的可以激发思维的点。错失了一个良机。

      批注:

        1.教学方法是为了实现某个教学目标或者教学重点,所以在每一个教学方法被使用之后,也别忘记了设计好过渡语!

        2.善于抓住激发学生思维的点。】

      课堂进行了将近二十分钟的时候,王老师用简单的一个PPT总结了第二自然段的写法:围绕着一句话展开来写。

        接下来她使用了学习单,小组合作学习三四自然段。通过教师“带着学生学——扶着学生学——放手让学生学”,在“扶”到“放”的过程中,让学生有了真正的思考。

        学习第三自然段,教师提问:①这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②生命的铁轨和马路为什么也会长大呢?

        此时有个孩子回答“热胀冷缩”。

        师: 回答正确!(然后进行下一个环节)

        【反思:如果在孩子回答完“热胀冷缩”之后,教师此处加一段引导语,比如:是啊,夏天,动植物在迅速生长,事物也在遵循着自然规律“热”——胀,“冷”——缩,那么,人呢?有没有在成长?在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如果加一句引导语,再继续展开原本设计好的环节——出示图片,效果会不会更好呢?】

        接着,王老师图片出示:本班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图片。

        过渡语:人也在成长,你们也要用力地成长。除了身体在成长,知识在成长,年龄在成长。

        【 反思:这里如果更改一下语序会不会更好?——年龄在成长,身体在成长,知识也在成长。同时可以设计一下,引导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我们身体的成长和年级的成长是自然界的规律:只要坚持运动和吃饭,我们身体就可以得到成长,那么,想要知识上得到成长,需要我们做什么呢?引导学生明白:知识的成长,需要我们不断地、如饥似渴地去学习,不断地去看书,阅读才会导致知识的成长。加这个环节,会不会更好呢?】

        王老师在进行“春天是个万物复苏的季节”小练笔前,播放了一个微课——关于本课的写法。微课制作精美,选取了能够吸引孩子们目光的图片,但我有个疑惑:就微课的内容而言,这里跟前面的总结写法是不是重复了?我个人觉得这两个设计可以去掉其中一个。另外,微课的设计是教师和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一问一答,但老师的声音过于低沉,对于听者来说,这一个方面还是比较没有吸引力的。如果想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微课的朗读应该是有起伏的,语调上的抑扬顿挫才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写在最后:第一次尝试写听课笔记,以后争取听课一节,笔记一篇;上课一节,反思一篇。

        且听且评且反思。一路反思,一路前行。教育,我在行走,继续行走,加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