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版《深夜食堂》豆瓣评分低,它比日版究竟差在哪?

如题所述

      首先咱们必须搞清楚中版《深夜食堂》豆瓣评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低的,然后再讨论为什么这么低?

     我一直认为一部电视剧评分比较低往往跟这不电视剧的质量关联不是很大,有时候往往只是一些巧合点,一些时机造成的,然后这些时机将一部电视可能存在的问题迅速引爆,放大,瞬间差评如潮。

     电视剧差评更多的是反应了当下观众水平的一个心理状态,喜欢什么,讨厌什么,甚至开创了什么先河。例如《人民的名义》为什么好评如潮呢,咱们先不去看剧情的设置,演员的表演,首先他做了一个突破,做了一个在普通观众眼里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把政府机关里各个政府部门的斗争,勾心斗角拍出来了,政府机关中的阴暗面也都拍出来了,这一点之前大家都知道,但是没有任何电视剧敢明目张胆的表现出来,只有这部电视剧敢,这一点就让许多观众大块人心,得高分很正常。

     那么,咱们书归正传,《深夜食堂》豆瓣评分从什么时候开始低的?准确的说是从第一集第二集播完就开始低了,瞬间豆瓣评分就在三分以下了,之后形成了舆论势能,在往上回升就非常困难了。

     那第一集和第二集为什么评分这么低?

     我不去评论这部剧到底好与坏,只能说是有三点不符合人们心中所想,突破的人们的心理边界,所以大家才集体口诛笔伐的。

      1 广告名目张胆,甚至围绕广告设计剧情

      第一集和第二集的广告很多,而且特别明目张胆,这些在以往的电视剧和电影里很少见的,冯小刚他们的电影里进行广告植入是非常正常的,但是这些人都很谨慎,小心翼翼的,生怕大家看出来。而这部电视每个广告镜头停留的时间都特别长,尤其这两集可以说是为了泡面广告设计的剧情,即使剧情在合理,触怒了观众心里好作品就不能离商业特别近 这个弦,所以集体给差评。 

     

     2 开头两集没有选择好,坏的开头是失败的三分之二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最典型的案例还是《人民的名义》,大家如果看一下这不电视剧是怎么好评如潮发展起来的,就会发现第一集和第二集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或者准确说是演员侯勇的表演开了一个好头,前期这部电视剧所有的好评都是围绕侯勇展开的。

      而《深夜食堂》第一个故事居然选择了泡面三姐妹,尤其是吴昕的表演很夸张,演技很浮夸。而之前《深夜食堂》宣传的卖点就是演员阵容强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这么多差评理所应当。 

    

      咱们做一个假设,如果把《马克的女儿篇》当成第一个故事,我相信评分不会低于6分的,只是第一个故事选错了,后面大家人云亦云,基本上颓势很难挽回了,尤其是后面一些有深度的评论者开始加入,开始找这部剧真正的问题所在,那这部电视剧基本死定了。

      3 故事不接中国地气

      现在最受欢迎的电视剧一般都是描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而日本电视剧改编屡次失败就是因为受限于版权的限制,你没有办法对剧情有太多改编。而日本电视剧描述的是日本的生活,如果是日本原版的电视剧,大家看的时候不会纠结于你的剧情是不是要纠结于是否接中国地气,大家反而要根据这部电视剧了解日本的风土人情。 

      而看中国电视剧就要考虑这些了,《深夜食堂》所有剧情讲述的都是日本边缘人的生活状态,用他们的生活告诉大家一个个关于生活的道理,体会那一份份温情。日本的深夜生活跟中国的可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这方面估计是制片方没想到的。 

(ps:谁们家饭店深夜这么复杂的做泡面,又有谁花钱去饭店吃这么昂贵的饭店)

     总之,我认为,豆瓣评分这么低都是偶然发生的,只要把几个故事先后顺序重新排列一边,评分不一定很好,但是绝对不会这么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6-22

先不提移植导致的水土不服,重点在于,深夜食堂之所以为深夜食堂的东西似乎不见了。

茶泡饭三姐妹的故事在原剧里是用单集讲完的,时长约25分钟。黄磊版的泡面三姐妹用了两集,总共差不多90分钟。

如果我说这就是他们最主要的差距会不会有人打我?

同样是三个对爱情怀有自己的看法和期待,彼此惺惺相惜的都市女性,同样是从三观相投,亲如姐妹到因为一个男人开撕。原剧用一段段内敛含蓄的白描构成,每一次的出场都以富有代表性的言行给人烙下印象,寥寥数语,你已经知道了她们是怎样的人,生活中正发生着什么,有怎样的感情和观念。呈现出来的东西是简洁的,背后需要观众靠想象力补齐的内容却深远无限。

这让人很容易联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据说海明威说过这么句话:“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他觉得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

确实很难想象一部国产剧以这样的方式叙事。

相对的,泡面三姐妹是将一切想要说明的东西一再进行具体化呈现。原剧中融在举手投足间不必多言的女生友谊,在国产版中变成深夜一起举杯畅谈的具体对白,变成玩到凌晨一起开房睡觉的生动细节。原剧里为一个男人产生的争端,连爆发部分的大打出手,用的都只是羽毛和酒液翻飞,人物互掐时定格般的慢镜头,充满了象征意味和概括感。而国产版的策略是把前因后果你言我语毫无遗漏的一一道来。

这才是我们习惯的叙事方式。

在我们的电视剧里,更喜欢展示细节。因为细节可以让故事本身生动丰富。有时你只要看看A和B互相贫嘴,看着他们手舞足蹈的举动和夸张可爱的表情,就已经不知不觉跟下去了。无需想象,无需思考,该你知道的基本全摆在面儿上。仔细回忆一下,大多数时候你看电视剧的体会是不是都是这样——不知不觉,毫不费力。

我不是在说孰优孰劣,不过是说原版确有它鲜明的叙述风格。

《黄油饭》一集里,五郎和美食家在食堂并排而坐,无言的吃着碗里的黄油饭,美食家忽然就忍不住哭了,而五郎看看他,又收回视线,表情几乎没有一点点变化。镜头缓缓的推近,这一刻仿佛已容纳了万语千言,所有错过的时光,难以言说的往昔,就这么沉默的化作了动人心魄的力量。

这种含蓄内敛而清淡的风格或许正是传统日式审美取向的继承。想想小时候读过的日本作家粟良平那篇著名的《一碗阳春面》,觉得简直就应该是发生在深夜食堂里的故事之一。

深夜食堂的清淡气质是不施浓墨重彩的,就像深夜食堂的菜色,日常,不猎奇,不依靠猛料刺激人的味蕾。

红色香肠,鸡蛋烧,猫饭,茶泡饭,土豆沙拉,黄油饭,拉面……他们从来不是那种惊艳的大菜。不是美食节目里刻意以浓郁色香撩人舔屏的新奇。若说它勾起你的食欲,却不是靠直观的视觉刺激,而是小火慢烹,娓娓道来,从世相人情中勾起你对食物的记忆与感情。正如《黄油饭》一集里,美食家说,深夜食堂的黄油饭是无法用星级来评判的。每天在米其林餐厅间游走的美食评论家夜夜光顾深夜食堂,说是因为黄油饭的味道超越了米其林显然不太确切。就像有时候你爱上一首歌不是因为它多么出众,而是因为它背后的故事和其中蕴含的情感,黄油饭正是胜在回忆的味道。

做个不恰当且矫情的比喻:这就像你想和一个姑娘共度良宵,却不是因为她胸大颜好,而是因为你爱她。

比较《鱼松饭》和原剧的《猫饭》:原剧寥寥数语,让你觉得女主就好像店里偶遇的女孩。你听说过一点她的生活,多少可以想象,但又不是完全了然。当你得知她的离世,你的哀伤和惋惜延绵起来,每当想起她就会幽幽的泛起。

而《鱼松饭》里的妹子则更像是你在选秀节目看到的女孩,她在初赛复赛决赛中一再讲述着她的故事,声明着她的梦想,你对她的星座血型喜好经历了如指掌,为她的故事她的努力和她在舞台上的表演感动不已。她是一个传奇,却也是造星工业中一枚再普通不过的产品。

这就是《猫饭》和《鱼松饭》的不同。

同类美食题材的《小森林》《海鸥食堂》等电影也是类似的路子,小清新和治愈系向来都是它们的首要标签。让观众深陷其中从不靠菜色的华丽,正如它们的故事从来不是靠情节取胜,而是淡淡叙述中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氛围。

明明那么清淡,但是最后你生生就被强大到几乎漫出屏幕的那种氛围俘获了。这应该就类似所谓大味至淡的东方饮食哲学吧。

翻拍本来就是个过分有难度的活儿,尤其跨文化的翻拍。尤其在其原本的文化内涵几乎成为了作品主要特色的情况下。初衷都是取其精华,可究竟该取的是形式还是内容?该保留的是故事本身还是精神内核?这些概念又真的存在明确的分野么?

《大鱼海棠》显然是在借鉴日漫的画风,然而无处不在的日本泛灵论让人觉得借鉴到的显然不止是画风而已。黑寡妇版《攻壳机动队》在动漫语言到电影语言的翻译层面简直令人惊艳,动漫里所有经典的场景,意象,所有被念念不忘的动人瞬间几乎一个不落的被完美整合,然而只因为它要表达的精神实质和《攻壳》原著相去甚远,还是不可避免的被原著粉唾弃。

既然都这么艰难了,我们又何必非要去拆穿。我觉得其实黄版《深夜》真没有大家骂的那么那么糟糕。它谈不上一个糟糕的国产电视剧,(什么?那么多莫名其妙的国产电视剧你们都看不见么?)只能说是一部糟糕的《深夜食堂》。

当然如果你觉得背离原作并不等同于糟糕,那它连糟糕的《深夜食堂》也不能算了。

第2个回答  2017-06-18

齐白石老先生说过这么一句话,“学我者生,像我者死”,画画是如此,拍电视剧也是一样。学习和模仿是完全不同的事情,模仿很简单只要两个技能就可以了,复制粘贴。可是学习就不一样了,需要从原作吸收精华之处并加以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这八个字说来简单,但是做起来却难得多。

日剧版的《深夜食堂》之所以能够成功自有其独到之处,不是老板脸上的那道刀疤,也不是老板身上蓝色的日式服装,更不是这个日式的居酒屋。这些都是外在皮毛,并不是其真正的内涵所在。真正吸引观众的是那些紧凑动人的故事,这才是日剧《深夜食堂》成功所在,可惜华语版中却缺少的就是这个内在。


华语版的《深夜食堂》一经播出便差评如潮,这之中很多人都将攻击的火力指向了毫无演技可言的吴昕,以及过分生硬的广告植入。不过即使没有这么多的植入广告,换掉零演技的演员,这部电视剧也是难以翻身的。因为在这部电视剧中,我们知道没有看任何得到独创之处,完全是对日剧《深夜食堂》的机械复制和粘贴,台湾的导演,大陆的演员,说着日本的故事,这样的组合能够给出的只能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样一个怪胎。

当然了,华语版也不是完全的复制,还是有一个巨大的改变之处的。日剧原版的《深夜食堂》每一集就是一个单元,在25分钟的时间内,讲一个不太复杂的故事,在故事结束后给观众灌输那么一点鸡汤,可以说是恰到好处。可是在华语版的《深夜食堂》里,每一集的时长被拉到了45分钟,而讲述一个故事竟然需要两集共计90分钟的时间。故事还是那个故事,剧组直接将原本简单紧凑的剧情改的拖沓无比。

这样这样一部不走心只顾捞钱的电视剧,评分不低,那就真的是天理不容了。

第3个回答  2017-06-19

翻拍日剧成功的概率可以说比购买彩票也不见得高出多少,从《嫌疑人x的献身》中国版电影的勉强及格,人们似乎在翻拍上面看到了那么一丝丝的希望。但是事与愿违,深夜食堂直接击碎了人们残存的一丢丢的幻想。

《深夜食堂》的翻拍,最初人们对之是抱有极高的期待的,归结原因,很重要的一个就是黄磊的主演。作为好男人人设的掌控者,以及是在各大综艺都秀过厨艺。黄磊的主演让许多粉丝觉得这部剧或许会超出人们的预期。然而,结果却是跌坏了人们的眼镜。

《深夜食堂》的失败,就在于它已然不是一种模仿,而成了一种山寨。从布景到服装,日本怎么来,中国就跟着怎么来,但是难道你忘记了吗,你拍的可是一部中国电视剧。全然按照日本的路线走,水土不服的现象难道不用管吗?

再者就是,深夜食堂的剧情线因为演员演技的不在线,而显得十分尴尬。比如泡面三姐妹中吴昕的存在,简直让人毛发直立。矫揉做作的面部表情和念白,让人止不住地想要快进。在第六七八集中的小孩子乐乐,小小年纪其演技恐怕都能爆出吴昕几条街吧?

除了山寨,毁剧的因素还有就是植入广告的生硬已然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你不难发现《深夜食堂》中几乎有最为生硬的广告植入。为什么不软一些,大概是因为美食题材,让类似江小白、老坛酸菜、百事这类食品类广告自以为会更加柔性,所以无需进过一些特殊软加工吧?不能否认,让人分分钟出戏的广告植入,是《深夜食堂》不容忽略的败笔。

《深夜食堂》的失败是多方面的,从剧情线的拖沓乃至做作让整部电影其情节和对白仿佛是在调戏观众的智商,再到情节设定的生硬,使得以食堂为主的场景局限了整个电视剧剧情的延展与发挥。

我说句实话,日版的成功不代表中国翻拍就可以借鉴,要在一个食堂内拍出一个大世界,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比较成功的典范,有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这种将故事局限在一个小空间内,极为考验影视作品的对白。而在这方面,《深夜食堂》的中国版显然是失败的。特别是作为灵魂人物的黄小厨,其台词让人感觉这个老板和深沉睿智没有半毛钱关系,就是个二愣子而已。

第4个回答  2017-07-03

这个问题有点复杂,如果往大了说,可以扯上匠人精神,中日文化差异等等好多东西,但说简单也简单,一个是拍剧,一个是圈钱,动机不同,目的不同,所以最后出品效果也不同,就好像一对双胞胎兄弟,一个练拳击,一个练太级,各自练上30年之后,体型差异肯定很大,没啥奇怪的。

别的不提,说个大家诟病最多,最为明显的问题----广告问题。

已经有很多观众或写帖或留言或吐槽的对导演在广告中插播剧情的问题进行了痛批。

受过国产剧多年薰陶如我,在观剧过程中也对广告之密集,内容之丰富,情节之简单,插入之粗暴瞠目结舌。

如此“拿观众不当人”(豆瓣网友原话)的做法,也难怪有网友指着屏幕咬牙发誓终生不吃统一方便面了,太伤自尊了。

不过这可能在出品方那里都不是问题,骂的人越多说明看的观众越多,就当提高话题度了,还省了买新浪微博热搜的钱呢。

更何况有这许多广告的植入,开播前就收回投资并且赚到钱了,第二季一定还得这么干。

正如一位资深影评人所说:“如果一部戏播出前就回本了,哪里还有动力往好了拍?”

再来,就是剧情问题了,这个同广告相比,的确是小问题,问题虽小,但我们看电视剧看的不就是剧情吗,难道是去看脸的,如果看脸,这部剧也没什么小鲜肉啊,难道是看店主吗,谁要去看一个胖胖大叔啊?

可是,因为编剧的不走心,也因为剧情里要求要插入大量广告,比如已经被吐槽到烂的--老坛酸菜面梗,比如让人年轻十岁的粉饼,给人带来幸福的面膜,所以同日本原版相比,这部剧的剧情显得拖沓无比,明明日版20分钟就能讲明的一个故事,导演硬是用了三集才说清,而且是一集40分钟那种。

此情此景,简直令人怀疑导演是特意来黑我大中华电视剧的。

如果有日本人看的懂这个剧,怕是要笑到肌无力,笑过之后,心中一股子一股子涌起大和民族自豪心神马的,真是令我等中华儿女粗米线泪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