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比直接知道答案更重要

如题所述


养孩子这些年,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感觉,娃儿们除了是碎钞机,还是“提问机”。和娃聊天,经常一不小心就被他们的“十万个为什么”聊死了。

看个葫芦娃:

娃:妈妈,为什么葫芦娃不穿鞋?

妈:……


读个古诗:

娃:妈妈,什么叫“芳菲尽”?

妈:就是花都凋零了。

娃:什么叫“凋零”?

妈:就是花都蔫了,没了。

娃:为什么它们都没了?它们是飞走了吗?

妈:是“菲”,不是“飞”。

娃:什么叫“菲”?

……


每一天,为娘的脑细胞都死在了娃子们的连环夺命“问”下。

虽然,不同款的娃都让我们拥有相同的烦恼,但咱心里都明白, 娃能问问题是好事,是他们在释放自己小小的好奇心 ,所以不论我们在内心如何嘶吼,娃的问题还是得绞尽脑汁接住。

但娃的提问,真的都代表他们在思考吗?他们的所有“为什么”,我们都得无条件HOLD住吗?

一个残酷的真相就是,将娃儿们的提问都和思考扯上关系,很可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是我们的美化滤镜在作祟。

“为什么”对于娃来讲,有时候可能就是个口头禅,娃的内心戏其实很可能就是“我没想太多”

怎么能让娃提出更有质量的问题,是需要我们去慢慢引导的。 今天,小暖就和大家聊聊,想要帮助孩子学会提问,那父母应该做什么。



好问题第一阶段:为什么


什么是好问题?

在我看来,好的问题并不一定能立刻找到答案,也不仅仅是用来驱散困惑的。但它 一定能激发更加深入的思考,引发深层次的讨论 有着对思想进行开锁的功能。

有人把好问题称作“thick question”,这样的问题是厚实的,是深入的。

当下,我们处在一个“问题大爆炸”的时代,每一次我们打开百度,都是因为我们有问题要问。但其实, 凡是那些能在搜索引擎里轻易就得到即时答案的问题,都不能算是好问题。

毋庸置疑,这样的提问,在孩子的成长中必不可少。但要想让孩子在思维上进步和更迭,就需要孩子能提出更多“好问题”。

好问题该怎么问,是需要孩子去学习和练习的。

好消息就是,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很轻易的迈出“提问”的第一步:十万个为什么阶段。

尽管,许多问题傻里傻气,甚至毫无意义, 但“提问”是每个孩子天生的好习惯。 无需父母刻意引导,每个孩子都会自发的提问。

“为什么”式的问题,是学习提问的起步阶段。作为父母, 如何回应孩子们的“为什么”,决定了他们是否能继续更好的学习更深层次的提问。

在面对孩子的“问题轰炸”时,我们要尽可能做到:


不否定和评判孩子的提问


“你怎么这么烦”、“你哪来这么多问题”、“你能不能问点有用的” 这样的评判,如果成为一种回应孩子提问的习惯,保准会让孩子闭嘴。

一个失去了提问欲望的孩子,任凭你用什么招数,也没法让他们提出好问题。


用反问把无意义的问题变得有意义


孩子有时候的“为什么”就是随口一说,根本没有经过大脑思考。遇到这种情况, 我们可以反问他们一句“你觉得是为什么呢?” “你认为呢?”“你猜一猜”,帮他们启动大脑的转动发条。

潼潼就有那么一个阶段,我给她讲绘本的时候,讲一句,她就习惯性地插一句“为什么”。记得有一次,我们一起读那本快要读烂的“Brown Bear”,里面讲了各种动物的颜色,潼潼一直问我某种动物“为什么是这个颜色?”

那段时间,我们刚好一起读过一本讲“猫科动物”的科普书,里面就讲了老虎、豹子他们的皮毛颜色和斑纹是如何保护和伪装自己的。我知道,潼潼问的这个为什么其实并没有动脑筋,所以我就反问她:“你觉得熊,为什么是棕色的呀?”

不出意料,她想都没想就回答我“不知道呀!”,我继续反问她“那老虎和豹子的毛是什么颜色的?他们为什么是那种颜色呢?”

在我一个又一个的“反问”下,潼潼回想起了那本猫科动物的科普书,自己找到了关于动物颜色的答案。

用这样的方式, 一次随口而起的提问,就变成了一次思想的交流和碰撞。

“为什么”这类问题,虽然处于高质量提问的低阶,但仍然有它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引导孩子找出事物的内在规律和联系,锻炼孩子的“聚合性思维”,让孩子把不同的角度和线索聚合成一个答案。

这其实,也是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好问题第二阶段:如果


孩子们提出一个问题,并且尽可能多地了解相关知识,这就是“为什么”阶段。

有一项有趣的研究, 发现孩子在4岁进入了提问高峰年龄,到了5、6岁之后 ,开始慢慢地不再凭本能和想象来提问, 提问的数量骤减。

我猜想,一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随着年龄增长,孩子慢慢可以自己找到解答“为什么”式问题的方法,但他们又没有掌握提出更高级的问题的方法,慢慢地他们就变得不爱发问了。

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来引导孩子。

我们可以用一个提问关键词:“如果”,来把孩子引向提问的第二阶段,从“发现问题”过渡到“想办法解决问题”。

引导孩子把一些“为什么”式的问题,换成“如果这样,又会怎样”,能帮助孩子锻炼发散性思维。 从一个点出发,让孩子开放式的去畅想答案,从多角度来探寻事物。

当我们能帮助孩子将现有的许多想法,用不同寻常且有趣的方式连接起来,那么这些想法就会形成一个新的想法。

我们都知道,提问的最基本要素“4W”,包括 what(是什么)、who(是谁)、when(什么时候)、where(在哪) 。我们将这些问题,称之为thin question(单薄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属于刚才我们讲的第一阶段的“为什么”,可以非常快速直接的得出一个简短答案。

当孩子过了4岁之后,我们要慢慢地引导他们,在4w提问方式以外,尝试用以下的提示词来提问:


如果……?

假如……?

是不是……就会……?

这样会导致……?


想要引导孩子这么问,我们得首先多给他们提这样的问题,比如在日常生活的聊天中、在阅读的时候、在观察事物的时候,都要 用这样的提示词帮助他们形成思维惯性。

还拿上文动物颜色的例子来说,我们可以继续这样提问孩子:“如果棕熊的颜色换成了白色,会如何呢?”这样的提问,会让孩子的思维从棕熊发散到北极熊上,进行更加深度的挖掘。

我在跟潼潼强调平时要多问自己几个“如果”时给她讲过一个故事,今天也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那天我开车送她去上英语课,外面下着雨,雨刷器在车子的前挡风玻璃上勤快地挥动着。潼潼跟着雨刷器的节奏,喊着“雨滴不见了”。

借由这个机会,我给她讲了发明雨刷器的故事:


“你知道吗,你现在看到的雨刷器,能被发明出来,是两个人问了两个有关‘如果’的问题。第一个发明车用雨刷器的人,是在看到公交车司机在下雪天特别费劲地从挡风窗看外面之后,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挡风玻璃能来回摆动,会如何呢?’

后来,就有了第一支 汽车 雨刷器的诞生。但那时的雨刷器,摆动的速度都是一样的,是不可调的。不像现在这样,雨下的大了,雨刷器动的就快,下的小了,动的就慢一些。

后来,之所以做了改进,是因为另一个人,问了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雨刷能像人的眼皮那样眨呀眨的,根据需要调节眨眼的次数,会如何?’后来,“间歇式雨刷”就被发明出来了。”


由此可见,“如果”式的问题,是创新的种子。



好问题第三阶段:怎样


“如果”式的问题能帮孩子提出假设,那么“怎样”式问题能引导孩子行动,将假设付诸实践。

举个栗子,比如孩子用积木搭一座高楼,每次总会在中途塌掉。当孩子焦急地边喊边问:“为什么我的楼总会倒”时,他们便 用“为什么”式提问,迈出了探寻搭积木失败原因的第一步。

接下来,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做出这样的提问,“如果我在这里加几块积木,可不可以”、“如果我把底座搭的更宽,会不会好一些”等等, 用“如果”式问题,让孩子发散思维,用多种方式去解决问题。

然后,我们可以继续引导孩子提问:“加的那几块积木,怎样摆,才最能起到支撑作用?”、“底座怎样搭才能变得更宽?”等等, 用“怎样”式问题,引导孩子动手实践刚才的几种想法。

这类问题,通常带有以下关键词:

在日常,我们也要多和孩子使用这些“魔法词”提问。

由此可见,“为什么”阶段的提问,与孩子的洞察力有关;“如果”阶段的提问,关乎孩子的想象力;而“怎么”阶段的提问,则关乎孩子的执行力。

最初的“为什么”+一系列“如果”+不断尝试“怎样”,引导孩子的提问从thin question转变为thick question,对他们未来成长为批判性思想者和问题解决者非常有帮助。


每个孩子,都天生自带“提问肌肉”,可当我们忽略了他们的“十万个为什么”,没有通过引导让孩子学会提一个好问题,那他们的“提问肌肉”就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渐萎缩。

诺贝尔奖得主伊西多·艾萨克·拉比曾经分享过,自己童年时妈妈的教育方式:“每次放学回家,别家的妈妈都问自己的孩子‘今天学到了什么’,而我的妈妈则会问‘你今天有没有问一个好问题?’”


“未来,最需要的并不是知道答案的人,而是能提出美丽问题的人。掌握提问的无穷力量,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让孩子真正实现从0到1。”


我们一起努力引导孩子成为探寻者吧,也让“提问力”成为他们行走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学会提问,就是那么重要。


-END-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