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学会提问

如题所述

提问是一种有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方法,恰倒好处的提问,可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疑问,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去积极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课堂提问同时也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然而现在有大部分学生不愿意举手回答课上老师提的问题,更不用说自己提问了。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把大部分时间用在教学生怎样回答问题上。虽然回答问题也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学会提问才能引导学生真正投入到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深入地了解、掌握知识深层的东西。学会提问,也是开启学生创新之门的钥匙。所以,让学生学会提问对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使学生学会提问呢?下面,就我在教学中的做法谈一些体会。
一、让学生敢于提问树立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尽管我们精心创设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试图启发学生提问,但是会提出问题的学生还是少得可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生不懂如何寻难提问;(2)教学气氛过于严肃,学生对老师有恐惧感,不敢提问;(3)有些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怕提出不合适的问题让老师或同学笑话,所以干脆不问等。因此我认为,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把牵着学生走的教学方式转变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其次,教师要树立可亲可敬的形象,不能处处摆出权威者的样子,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压力。要用平等、宽容和友善的心态来对待学生。努力做好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合作者。再次,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能够积极思维,敢于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最后,要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提问的热情。在学生提问时,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学生,以表示老师对他的提问很重视,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也不应强求或批评,不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要赞扬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迪。由于我平时一贯坚持善待学生的提问,所以学生也敢于在课堂上提问。记得有一次教学“认识三位数”时,我让学生读一读一些植物中的“世界之最”。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世界上最大的圆形叶子是王莲叶,直径可达三百多厘米。这时,有一个学生提问说:“老师,世界上真的有这么大的叶子吗?我怎么从来没见过?我不相信。”学生的话很幼稚,也很天真。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先表扬他有一种敢于怀疑的探索精神,然后给全班小朋友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到其它书上或电脑上去查一查有关王莲的资料,看看它生活在哪里,到底有多大?明天数学课上交流。学生们很好奇,兴致很高。在查阅活动中学生体会到在课外也能学到不少新的知识,开辟了学习的新渠道。提问题的意识得到了保护,又使学生学到了书上没有的知识,真是一举两得。总之,教师只有积极创设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才会积极思考,勇敢地提出各种数学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提问题的精神和勇气。
二、让学生学会提问激发兴趣 让学生学会提问在学习过程中能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扎实、更深入。当然要使学生学会提问和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培养、训练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产生疑问,提出疑问,而后才会进入探究问题答案的学习过程。
(一)小学生年纪小,好奇心强,而好奇心是创造的起点,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提问,这也是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我安排了使学生感兴趣的摸球游戏。先让学生猜一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猜测做摸球游戏。这时的学生热情高涨,跃跃欲试。但是摸球的结果让学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有的口袋里摸到的都是红球?而有的口袋中没有摸到红球或有时摸到红球呢?学生的问题提出后,我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会主动地根据出现的各种摸球现象进行推想,直到我揭开谜底,验证学生的推想。就这样,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摸球游戏,随之自然而然地产生疑问,又主动展开推理,化解疑问。学生的学习思考性变深了,自主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高了。
(二)在一些容易忽视,容易混淆的地方,注意努力创设启迪发问的情境,诱使学生意识到所学的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矛盾,形成认识冲突,从而提出问题。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安排学生进行分铅笔活动。让学生把10枝铅笔先按每人2枝去分,再按每人3枝、4枝……去分。从开始的“没有剩余”,“到有剩余”,学生经历了一次发现问题的过程,有的学生提问:怎么刚才正好分完,现在不能全部分完?多出来的部分怎么办?这时,我引导学生把分铅笔的情况按“正好分完”和“还有剩余”分成两种情况,填在表格里,再配合阅读课本,使学生感受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会出现“没有剩余”和“有剩余”两种情况。学生在操作中产生疑问,进而在对比中找到答案并完成了新旧知识的整合,切实体会到“余数”产生的原因及其实际意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研究和探索的机会,不断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让学生利用提问培养能力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讲解法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教学方法。老师们习惯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学生的思维始终是在老师的指挥下向前发展的,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少。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而没有养成自己提出问题的习惯。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也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的教学理念使我们教师的观念得到了进一步转变。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条件和机会,引导学生多提一些有利于学习新知的问题。例如在教学“三位数的进位加法”时,我先创设一个小朋友爱读书的情境,出示一张各年级学生借书情况统计表,然后跟学生谈话:看了这张统计表,你们想知道什么,有什么数学问题提出来让大家解决吗?学生们会根据图意提出一些问题(包括例题中的问题: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我就把用加法算的问题摘录下来。先让学生解答以前学过的不进位加法的问题,起到了复习巩固,促进迁移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尝试解决例题中的问题。由于这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师能把它列出来作为研究对象,对学生来说已经充满自豪,如果能突破困难解答出来,那将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因此,学生会自觉自愿,全力以赴去完成眼前的任务,其结果肯定比老师直接出示例题让学生解答要好得多。而课堂上的情况也确实如此,学生通过尝试计算,小组讨论,很快探索出了三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在这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自主学习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享受到了初次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了自信心,对后续学习又会产生较高的热情,形成了不断学习的动力。又如,教材中经常出现让学生结合情境图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生解答完书上的问题后,教师可以再次启发学生思考:你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并尝试解决。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养成积极动脑的习惯,从而培养了积极提问的习惯。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可见,培养学生学会提问的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作,是促进学生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作为教师,应该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宗旨,坚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提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25
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是阅读教学中培养自学能力创造精神的一项重要工作,应当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而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就是要让学生经历敢问到善问的过程。
一、敢问。
首先要鼓励学生“放胆”,勇敢地提问。教师要经常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问。教师要营造民主的平等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提问有“安全感”。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较单一,还不太成熟,常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提不出问题;二是问题提得乱,琐碎,芝麻西瓜一大堆,甚至离奇,抓不到重点,提不到点子上,对此教师不能采取简单的否定、批评态度去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熄灭学生的思维火花,而要充分肯定学生积极动脑的一面,创设问题的情景,打开学生的思路,使他们产生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例如:在学习二年级《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有的学生提问:“老师树底下为什么会有一个洞,洞口那么小,狐狸能钻进去吗?"显然,这样的问题不是本课要解决的问题,教师首先表扬这位同学观察仔细,积极动脑,然后告诉他关于树洞形成的原因有许多,这个问题,咱们下课一起讨论,研究。同时表扬提问题提得好的同学,启发大家围绕教材的重点爱提问。这样学生积极性得到了保护,自然也就“敢问”了。
二、善问。
学生“敢问”以后,要引导他们逐步将问题提到点子上,提高问题的质量。这是进一步的要求。能否做到这一点,关键在教师的引导。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一)从课题入手,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例如教学《吃墨水》一课,板书课题后,我引导学生说说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思索片刻纷纷举手,有的学生提出“我想知道是谁吃墨水”,有的学生提出“墨水是写字用的好吃吗? ”还有的学生提出“陈毅为什么要吃墨水?”......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学生们个个兴趣浓厚,充满好奇,整节课情绪高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可见,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通过“眼睛”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使阅读带有浓厚的兴趣性,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提出问题: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往往对课文的阅读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巧妙地将教学引向深入,使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了课文重点词句,并通过这些词的联想和正确推想,训练和发展思维能力。如教学,《精彩的马戏》时,学生针对观众的三次反应课文中分别用了“哈哈大笑、哄笑、喝彩”三个词语进行描述。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课文中写观众在看这三个节目时用了哈哈大笑,哄笑、喝彩这三个词,这三个词的意思都是叫好,为什么要用这么多词?”于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学生的表演,争论很快地使学生明白了这样写的好处。
(三)、引导学生找“矛盾”提出问题:注意在事情上找矛盾提问题,要求学生前后联系发现问题,联系上下文探索问题,养成学生细心阅读的良好习惯。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学生根据乌鸦前两次的反应得知乌鸦知道狐狸很狡猾,对狐狸存有一定的戒心,所以没有理它,而第三次在狐狸的奉承下却最终上当,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乌鸦明知狐狸狡猾为什么却会上当? ”“它为什么不把肉先放下再唱歌?”这一问题一下子使学生抓住了课文的本质,最终得出喜欢听好话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在此基础上另一名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还看到做事应先干完一件再做另一件。
(四)、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特点提出问题:如教学生字时,首先教给学生读字音、分析字形、理解字义的一些方法,再些基础上出示一个生字让学生对这个字进行提问。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学习生字的兴趣。根据汉字的音形、义学生对于生字提出了如下一些问题:这个字怎样读?怎样记?它是什么意思?怎样组词,用这个字可以说一句什么话?等等,久而久之,他们每见到一个字就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也正是这些问题推对着他们去主动研究,主动识字。
敢问、善问是学生智力、思维发展的桥梁,在不断反复的训练中,学生不仅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发展了智力和思维。
第2个回答  2022-03-15
让学生敢于提问树立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尽管我们精心创设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试图启发学生提问,但是会提出问题的学生还是少得可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生不懂如何寻难提问;(2)教学气氛过于严肃,学生对老师有恐惧感,不敢提问;(3)有些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怕提出不合适的问题让老师或同学笑话,所以干脆不问等。因此我认为,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把牵着学生走的教学方式转变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其次,教师要树立可亲可敬的形象,不能处处摆出权威者的样子,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压力。
第3个回答  2020-12-25

孩子的主动思考,比提问更重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