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如题所述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以下是我个人见解,希望可以帮到你:
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积极感受,是一个人感受自己、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的方式。心理学研究表明,自信心是个性心理的重要特征,自信心是指对自己以及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正确性深信无疑,坚信自己的事业一定成功。自信心强的人总认为自己的能力无穷,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价值。一个人若经常体验到失败的痛苦,就会低估自己的能力,丧失信心。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努力改革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创设成功机会,使学生获得成功,增强其成功的体验。有了成功的体验,肯定了自己,相信了自己,增强了自信心,从而激励自己不断去探索,去争取成功。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到以下六法,效果显著。
一、 鼓励唤起自信心
认可学生是促进学生自信心产生的催化剂,教师要时刻留意每一位学生,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都应给予鼓励,唤起学生的自信心。如:学习《隋的统一与大运河》一课时,提出“隋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学生总结得不是很全面,但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鼓励学生继续思考,最后教师做概括,并重点强调这是同学们善于思考、积极回答的结果。这足以成为树立信心的动力源泉,唤起学生自信心。
二、活动产生自信心
让学生参与各种活动,为他们自我表现和获得成功提供机会。据中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爱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的特点,教学过程应使学生的听课与活动交替进行,动静合理搭配,调节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大量参与教学活动,自我表现的机会多了,成功体验也多了,产生自信心。教学中,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让他们自己动脑、动手,亲自经历获得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各种劳动成果,体验成功。每节课中还应尽可能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言交流的机会,如课堂上的个别发言、小组内的相互交流、同桌间的交流、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交流。例如学习《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一课时,让学生说一说赵州桥设计的巧妙之处在哪里?学生的见解各不相同。又如学习《璀璨的文学艺术》一课,让学生描摹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图案,感受“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神韵,可以想象学生描摹的是结果,但通过学生与学生间交流,教师与学生间交流,最后对每一副作品都加以肯定。学生会为自己独特的见解而感到喜悦与欢欣,从而形成积极的心理特征,相信自己的能力,而产生自信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 反馈发展自信心
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及时加以反馈,肯定成绩,克服失误,从而调节教学过程,在每一个层次的教学过程,既有教师的讲,也有学生的练,还应给学生纠错的机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发展自信心。有些学生出现劳动审题错误,答题方法不正确,一致于答题出现错误,教师不加以责备,而是帮助他们找出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分析错误原因,给他们纠正错误的机会,直到满意为止。如学习《璀璨的文学艺术》一课,学生描摹的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图案,教师对每一副作品作出肯定,但课堂教学并没有结束,还应让学生找一找这些作品中还有哪些问题,原因是什么?请学生自己找一找问题,及时让学生自己纠正劳动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认识到不足,长处发扬广大,短处设法弥补,正确认识评价自己,有利于自信心的良好发展。
四、 展示增强自信心
好玩、好动、好乐是中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的天性。历史课必须结合教学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多组织有趣的活动,满足学生娱乐、表现自我的需要,给予多展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多展示不仅仅是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还可展示学生的技能、知识等。如学习《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一课时,让学生用黏土、木板或易于雕刻的材料,分组制作活字和雕版印刷的模板,然后对一段文字进行排版和印刷,从中体会活字印刷术的优越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会知识,又充分满足了娱乐、表现自我的需要,增强了自信心。
五、尊重个性与特长培养自信心
学记里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各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强调了教育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而进行,培养学生自信心,也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满足他们不同的需要。 教学中教师对每一学生要认真细致地了解,可以建立学生个性发展档案。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要以学生发展为依据,紧紧围绕发展来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共性,又要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在设计课堂提问或制定活动目标时,要注意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问题或制定不同的活动目标,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这样不同的要求,才会使后进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使每一位同学都能获得成功和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六、挖掘和利用典型事件树立自信心
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教材中的典型历史事件,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激励。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自信的力量,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目的。如,《正义的胜利》一课中讲到: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是“二战”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在讲解这一知识点时,我给学生展示了一幅漫画——《盟国团结海报》,图片上是牢牢抱成团的代表着各个反法西斯国家的大炮,并附有文字,即“团结,我们就能强大”、“团结,我们就能胜利!”树立胜利的自信心。其实,历史课本蕴涵着极为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的教育素材,关键在于我们老师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去发掘。只要利用好了这扇窗,就会发现里面“别有洞天”,也一定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望采纳,十分感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