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

如题所述

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是现代教育不忽视的问题。如何培养这种精神,正是现代教育教学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历史教学 培养 自强不息 精神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曰:“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试看今日中国之少年的现状:他(她)们是家中的小皇帝、是小太阳,一家人都围着他(她)们转。在城里的,读书有人接送,家务劳动可做可不做或者根本不做;农村的,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活少了,有几人回家能够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一部分学生在学校,连教室、活动场所都不愿意扫,一些城里的学生出钱请农村的少数没有钱的学生打扫。大都过着衣食无忧的舒适生活。可以说是温室里的一代,但稍有不如意者:或离家出走或自杀或打架斗殴等等。近年来学生自杀事件层出不穷。使得学校的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如履薄冰,面对学生连重话、气话都害怕说,唯恐伤及其自尊心,纵然心中有万般怒火,也不敢轻易出手打他(她)们一下,尽管有“不打不成人,黄荆条下成好人”的说法。但谁都不敢在教学活动中冒然一试,谁都不希望惹出不必要的麻烦。未来的他(她)们能否自强、自立?令人担忧。 因此,身为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义不容辞的己任。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中国的历史灿烂悠久,四大发明推动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今天的中国在科技、农业、教育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教学中教师应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向学生讲授丰富详实的历史知识。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曾经的辉煌以及今天中国的强大。让学生从心里感到:中国,确实了不起!在学生心里树立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培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2、 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 中国的近代史,既是中国的屈辱史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抗争史,其中充满了血与泪。从1840年鸦片战争的开始到1945年抗日战争的结束,才扭转了中国屡战屡败的局面。由于中国在近代的落后,使国家的主权受到了侵犯、领土被列强瓜分、民族同胞遭受凌辱。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奋起抗争的开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历数外国列强侵华的暴行,证明外国列强入侵中国的罪行。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该段历史的教学,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生动的教学情景中接受该段历史的内容。将“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哲理寓含于这段历史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的设备向学生播放百部爱国影片中的电影。例如观看《虎门销烟》、《甲午风云》、《火烧圆明园》、《百团大战》、《狼牙山五壮士》、《鸡毛信》、《小兵张嘠》等等。让学生从中感知革命先烈们为挽救国家和民族而付出的无数艰辛。从中学习革命先烈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亡而不惜牺牲自己勇于奋斗的精神。3、 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 拥有自立能力,是学生能够自强的前提和条件。根据网络上一个叫刘锦的阐述“自立是不依赖别人、依靠自己的努力做事的精神品质。实际上自立是一种自我生存的意识和能力,自立包括自立意识和自立能力,两者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这是现代社会学生们必备的一种心里品质。现在的许多学生其自立能力都教差,要使学生有较强的自立能力,笔者认为: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即自理能力。要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自强的能力,并非短期就能够奏效,需要学生家长和学校老师进行长期的配合,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此,仅从历史教师的角度上论述培养这一能力的具体做法。(1)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分期讲述一些少年自强自立的故事。如,①周恩来是中国人民非常敬佩的共和国总理。周恩来从小志高,于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政局动荡不安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年青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并向学生们提问“请问为什么读书?”。许多学生都从自己的家庭角度出发来回答这个问题。论述均被魏校长以摇头加以否定。当问道周恩来的时候,周恩来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非常激动地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当时,周恩来只有12岁。②三国时期的蜀国后主刘禅在刘备死后过于依赖诸葛亮,没有自己独立处理国家大事的能力。诸葛亮死后不久,蜀国灭亡。③映雪读书的孙康,是晋代京兆人(今河南洛阳),官至御史大夫。年幼好学,但家穷没有钱买灯油,一到天黑就没有办法读书。特别是到了冬天,长夜漫漫,难以入眠。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回忆默诵。一天晚上醒来,窗外漏进几丝亮光。出门一看,是下雪了。漫山遍野,白茫茫的一片。忽然灵机一动,映着学光可不可以读书呢?回屋拿出书来映着雪光,果然看得清楚字迹。继而映着雪光看书。此类故事历史上还有许多:结发悬梁的孙敬、凿壁借光的匡衡、铁锥刺股的苏秦、裹萤照读的车胤、牛角挂书的李密等等。老师可以每一节课讲一则小故事,既增加了历史课堂的有趣性,又让学生从中学习少年自强自立的精神。(2)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自己动手动脑、自己管理自己的机会,以增强学生的自立自强的能力。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些活动课。例如①让学生课余收集相关主题的历史资料:鸦片战争中牺牲的英雄人物的故事、近代史上的屈辱赔款知多少、民族英雄故事、爱国科学家有哪些又有何成就等等。再由老师(或者学生集体评议)进行评比对优胜者进行奖励;②争做历史小老师,向每位学生提供一(或者多次)次讲课的机会,老师也不妨当当学生,看谁讲得最好。③小制作:如在学完了有关兵马俑的历史知识后,让学生仿照历史人物的形象用胶泥或者橡皮泥捏制有关历史人物;在讲完了雕版印刷术之后,学生回家可以用马铃薯、南瓜、萝卜、肥皂等作材料自己雕刻印章,自己找出在雕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在学习了指南针的发明以及应用之后,让学生自己回家想办法用缝衣针制作小罗盘,寻找磁针指向南北的特性。并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把自己的作品带来,在班上开一个小小的展览会,比一比谁做得最好。③开展主题历史知识演讲比赛(可以由学校组织校级的演讲比赛,历史教师组织有关班级的比赛),如《牢记国耻,勿忘牺牲》、《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周年的演讲比赛》等等主题的演讲比赛。通过开展这样一些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能力。4、培养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现在的学生,在家庭里顺风的日子过管了,很少遭受失败与挫折的打击。一但在学校受到老师的批评或者同学说的一句两句气话,或者某一次考试失败或者失误了,或者因为作业过多无法完成,其心里就无法承受,做出一些过激的事端。这逐渐成为现代教育的一股隐患。这也是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的原因之一。有句歌词唱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试想这样的学生将来怎么能够面对社会?还谈什么自立自强?今天一些所谓的专家一味地倡导“赏识教育”,无非就是在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这其实并没有错。但这所谓的自信一但在失败与挫折面前碰壁以后,自信心就被瓦解了。笔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适当采用挫折教育,让学生从挫折或者失败中获取奋斗的力量。有个故事:讲了一个平时非常调皮的学生让班主任老师深感头疼。一日班主任忍无可忍就对他说“你这个样子将来要考起了大学才怪!考起了我手板心里煎鱼给你吃!”这句话让这位学生刻骨铭心般地记在心里,并且从此发奋努力。后来这位学生考上了大学,非常感谢老师说的这句话。觉得应该去看望一下给了他力量的老师。遗憾的是:这位老师因积劳成疾已经去世。纵观历史,历经失败、屈辱、挫折而获得成功者大有人在。如:越王勾践,勾践作为一个战败的诸侯国君主,为了复国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当马夫、尝粪便,不惜以君主的身份屈尊服侍吴王,终究复国;司马迁曾因上书为李陵说话而惹怒了汉武帝被关入大牢。在牢狱里面受尽酷刑折磨和凌辱,最后惨遭腐刑(宫刑),这是令人极为羞耻屈辱的事。但司马迁最终因完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史记》而流芳千古,成为后人敬仰的史学家,后人尊称为“太史公”; 根据《史记》记载:文王被拘而演《周易》;孔子困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作《离骚》;左丘失明而作《国语》;孙子腿残而作《兵法》;吕不韦迁蜀而作《吕览》;韩非子被囚而作《说难》、《孤愤》。曹雪芹因家道中落,移居北京西山,在平困交加中完成了《红楼梦》前80回等等。而这些内容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均有所涉及。身为历史教师,应该深刻专研历史知识将这些内容演绎成故事,在讲到与这些有关的历史知识时可以将其贯穿于其中,让学生从中感受这些历史人物在挫折中的奋斗经历。在假期中可以组织学生去考察、参观历史古迹、遗址、历史博物馆,带领学生重走长征路等活动。从而达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应对挫折能力的目的。 总之,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教育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国家的发展壮大是与人才的自强不息与否有着密切的联系。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其方法应该说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在此只是初浅地谈了一下自己的看法,若有不对敬请专家斧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