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去馆子吃饭,放一锭碎银子就走,为什么店小二不拦?

如题所述

古人下馆子,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喊一声:“小二结账”,于是便扔下一块银子潇洒的离开。小二毕恭毕敬的说:”大爷,您慢走”,这样的场面在古装的电视剧中屡见不鲜。但是真实的经过应该是这样的,小二先拦住客人,然后从兜里拿出两样东西:一是剪子,二是戥(děng)子,分别用来切割银子和称量银子的重量。 

如果店小二既不阻拦也不清点,对于开门做生意的人说,这钱肯定是只多不少了。如若银子不够,你当店家真不会操着扁担追你半条街吗?

这里说的戥子是宋代出现的,不仅可以称银子,还可以用来称金子或中药等贵重物品。戥子可以精确到厘,一厘大约是31.25毫克。

一般情况下,古人在市面上最常用的是碎银子,它的面值比较小,形状也不规则。这时戥子和剪子就会排上用场。这里还有一个冷知识。古代经常花钱的人还会在腰上系一个铜铃形状的东西,里面装有蜡块,用于收集铰下来的银屑。等待银屑积攒到一定数量,融化蜡块就能回收称银子。古人在省钱方面也是绞尽脑汁,并不是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那么阔绰。

在中国古代银子的购买力是很强的,一直到清朝朝政腐朽以后,银子的购买力才渐渐变弱。明朝以前白银的保有量偏少,整个唐朝1两白银差不多相当于现在2000—5000元内浮动,宋朝1000—2000元左右,明朝以后300—600元。

这种银子一般只有达官贵人和土豪才有能力使用,老百姓多用铜钱。在明朝的时候,1两白银大概能兑换1000文左右铜板,好点的人家大概一天开销50文。开门做生意的饭店老板面对的也是大众,自然店里也就铜钱多银子少。遇见用银子结账的顾客,就会用戥子(一种小称)称重进行找补。

因为用银子找补回来的铜钱数量多也很重,所以影视剧上的古代侠客和土豪也嫌揣带麻烦,扔下差不多的碎银就离开了。

为什么他们会不怕老板找他们麻烦?

《水浒》吴用请客:掏出了一两银子,买了一瓮酒、二十斤生熟牛肉、两只大鸡。看看这一两银子吃了多少东西,一人能吃完吗!

武松在景阳冈的食量,18碗酒,4斤牛肉。店家道∶“我这酒叫做‘透瓶香’,又叫做‘出门倒’,初入口时只觉得好吃,一会儿就醉倒了。” 武松从身边拿出些银子来,叫道∶“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

书中所叙武松拿的都是银子,他即便再能吃。也吃不完他所付的钱吧!所以遇见这样的客户,饭店老板只会高兴,如果再当面称称银子,这岂不是也显得老板不够大气,小气的老板还会有人来吗?用银子结账的人这次少了下次也会多,所以这些老板就会不管不问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07
银子在古代价值非常高,平常百姓交易就是铜板,很少有银子的,所以银子用来支付饭钱足足有余的。
第2个回答  2020-08-07
因为在古代饭馆吃饭就算是大吃大喝好酒好菜的也只用几个铜板就够了,所以只要放的是银子,那么店小二只有赚没有赔的情况。
第3个回答  2020-08-07
因为这些碎银子足够付饭钱。古代的饭馆吃饭并不贵,一般用铜钱算账,银子算是很高价值的货币。
第4个回答  2020-08-07
不同时代物价是不同的,可以先算换一下以《水浒传》为例,故事在宋徽宗时期,那时米价大概是1000文/石,而一石则相当于现在75公斤大米,一两银子也就是750元了,一锭碎银子按二两算,也就相当于一两千元了,而去普通小店吃一顿饭,这些钱是绝对够了,天下没有亏本买卖,给的足够,店小二当然不会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