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试题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如题所述

1、给孩子创造各种观察的条件

例如,经常带领孩子到公园去玩,参观浏览。有条件的还可以在家里养花,养金鱼,让孩子对花和金鱼进行系统的观察,培养孩子的观察习惯,激发孩子对事物观察的兴趣。

2、激发孩子的观察欲望

对小孩来讲,无论他的观察是否全面细致,都没有关系,关键是要激发他的观察欲望,不要懒惰,随着观察的不断深入,他肯定会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有利于激发观察兴趣的环境,应当是丰富多彩的,单调的环境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观察兴趣。

3、根据儿童认识能力的发展,教给孩子观察事物的方法

告诉孩子怎么看,应该先看什么,在看什么。教会孩子有顺序地从上看到下,从外看到里,从主要的明显特征看到次要的特征。对三四岁的孩子要从认识一些色彩鲜明、特点突出的东西开始,逐渐教他们学会根据事物的具体特征去分析、比较不同的事物。

4、观察室,引导孩子五官和四肢并用

如观察花草,就让孩子看看花朵的形状、颜色,让孩子再闻闻气味。观察雪景时,可以让孩子抓把雪,甚至堆一个雪人,并引导孩子观察雪人是怎样融化的,从而加深观察的印象。

5、给孩子提出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两幅初看起来完全相同的图片,给两组幼儿观察。一组在观察前 告诉他们这两幅看起来相同的图画有五处不同;另一组只是要求幼儿找出这两张图片中有哪些异同,而不告诉他们有几处不同。

结果一组儿童平均讲出4~5处,另一组儿童只讲出3~4处。由此可见,在 观察前提出观察目的和任务,让幼儿带着问题观察,就能显著提高孩子的观察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1).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2).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3).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1-02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3)加强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培养。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结果等。
第3个回答  2013-01-15
是什么类型的题 简答?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第3个回答  2013-01-15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对直观教具的观察,不仅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也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应当注意学生的观察力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通过培养训练,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激发观察兴趣

  观察的效果决定于观察的目的任务明确到何种程度。观察的目的任务愈明确,观察者对知觉对象的反应就愈完整、愈清晰,因而观察的效果就愈好。反之,学生就会东看看,西望望,抓不住要领,得不到收获。如学生对天天看的黑板,如果让学生回答黑板的构造(包括颜色、质料等组成部件)多数学生就说得不够准确,这是因为以前谁都没有给自己规定过这方面观察任务的缘故。因此教师必须预先明确地向学生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并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尽量把观察的目的任务提炼明确些,具体些。

  在向学生指明观察的目的任务,并使目的任务具体化的同时,教师还应当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因为,如果学生时时处处依赖教师的指示,观察力是培养不起来的。观察兴趣可以通过郊游、参观、访问等多种途径来培养。必要时,教师可进行课外指导。在上述过程中教师可讲解观察到的现象,使学生懂得其中的道理。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应为他们安排课外活动小组,这就会激起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对大自然和社会现象产生观察的兴趣。

  2.观察的方法

  (l)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教育学生在观察之前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观察事物要全面细致,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事物的各部分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都有着某些必要的联系。如果我们不注意全面细致的观察,就会以偏概全、犯片面性错误。所以观察事物必须从头至尾,全面观察,只有了解到全面的情况,才能进行概括分析,认清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同时又要培养良好的观察类型,既有综合又有分析,既要防止忽略整体,又要避免“疏漏细节”。例如:引导学生观察柴油机的工作原理时,应预先要预习或复习热机一章的内容。观察前的知识准备得愈充分,观察的效果就愈好,相反观察的效果一定不好。

  (2)培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观察习惯。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他们往往容易对现象中的强烈刺激或他们感兴趣的现象所吸引,而忘记了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因此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制定好观察计划,要求他们严格按着计划有步骤、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观察,使之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善辩多思,对观察的事物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发掘出事物的深刻含义。要随时指导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事物。与此同时,还要告诉学生事物的含义往往不是一眼就可以看清楚,要养成多用脑反复思考的习惯。学生透过观察生活的表面现象去捕捉生活的本质和主流,只有这样才能恰当地反映客观事物。

  (3)培养学生重复观察的习惯。因为人的观察力是有相对限度的,一次观察往往会忽略细小的但却是很有价值的东西,所以要进行重复观察,直到对事物全面掌握之后。观察中指导学生及时做全面记录的习惯,观察后要进行总结,总结时可检查观察的目的任务是否完成。总结的形式有书面和口头的两种,书面总结除文字记载外,也可附上图表和图样。通过总结不仅可提高观察能力,还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对学生进行观察的训练

  实践活动是观察能力发展的基础。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提出不同的观察要求,对他们进行观察的训练。例如低年级学生通过观察自然景色,进行口头作文式的书面作文。让中年级学生观察比较熟悉、比较明显的人和事物,写简单的观察日记。让高年级学生观察特点不外露、需要仔细钻研的人和事物,写比较复杂的观察日记或记叙文。对中学生观察范围适当扩充,让他们走向社会有选择地观察一些有实际意义的事物。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旦掌握了观察的途径和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观察力时,他们就会在每时每刻通过这个“智力结构的眼睛”打开一切知识的奥秘,走向探索知识领域的深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