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如题所述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对直观教具的观察,不仅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也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应当注意学生的观察力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通过培养训练,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激发观察兴趣

观察的效果决定于观察的目的任务明确到何种程度。观察的目的任务愈明确,观察者对知觉对象的反应就愈完整、愈清晰,因而观察的效果就愈好。反之,学生就会东看看,西望望,抓不住要领,得不到收获。如学生对天天看的黑板,如果让学生回答黑板的构造(包括颜色、质料等组成部件)多数学生就说得不够准确,这是因为以前谁都没有给自己规定过这方面观察任务的缘故。因此教师必须预先明确地向学生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并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尽量把观察的目的任务提炼明确些,具体些。

在向学生指明观察的目的任务,并使目的任务具体化的同时,教师还应当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因为,如果学生时时处处依赖教师的指示,观察力是培养不起来的。观察兴趣可以通过郊游、参观、访问等多种途径来培养。必要时,教师可进行课外指导。在上述过程中教师可讲解观察到的现象,使学生懂得其中的道理。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应为他们安排课外活动小组,这就会激起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对大自然和社会现象产生观察的兴趣。

2.观察的方法

(l)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教育学生在观察之前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观察事物要全面细致,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事物的各部分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都有着某些必要的联系。如果我们不注意全面细致的观察,就会以偏概全、犯片面性错误。所以观察事物必须从头至尾,全面观察,只有了解到全面的情况,才能进行概括分析,认清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同时又要培养良好的观察类型,既有综合又有分析,既要防止忽略整体,又要避免“疏漏细节”。例如:引导学生观察柴油机的工作原理时,应预先要预习或复习热机一章的内容。观察前的知识准备得愈充分,观察的效果就愈好,相反观察的效果一定不好。

(2)培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观察习惯。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他们往往容易对现象中的强烈刺激或他们感兴趣的现象所吸引,而忘记了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因此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制定好观察计划,要求他们严格按着计划有步骤、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观察,使之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善辩多思,对观察的事物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发掘出事物的深刻含义。要随时指导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事物。与此同时,还要告诉学生事物的含义往往不是一眼就可以看清楚,要养成多用脑反复思考的习惯。学生透过观察生活的表面现象去捕捉生活的本质和主流,只有这样才能恰当地反映客观事物。

(3)培养学生重复观察的习惯。因为人的观察力是有相对限度的,一次观察往往会忽略细小的但却是很有价值的东西,所以要进行重复观察,直到对事物全面掌握之后。观察中指导学生及时做全面记录的习惯,观察后要进行总结,总结时可检查观察的目的任务是否完成。总结的形式有书面和口头的两种,书面总结除文字记载外,也可附上图表和图样。通过总结不仅可提高观察能力,还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对学生进行观察的训练

实践活动是观察能力发展的基础。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提出不同的观察要求,对他们进行观察的训练。例如低年级学生通过观察自然景色,进行口头作文式的书面作文。让中年级学生观察比较熟悉、比较明显的人和事物,写简单的观察日记。让高年级学生观察特点不外露、需要仔细钻研的人和事物,写比较复杂的观察日记或记叙文。对中学生观察范围适当扩充,让他们走向社会有选择地观察一些有实际意义的事物。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旦掌握了观察的途径和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观察力时,他们就会在每时每刻通过这个“智力结构的眼睛”打开一切知识的奥秘,走向探索知识领域的深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4-15
人的观察力虽然受先天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但主要是在后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观察力是可以培养和训练的。这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确立观察的目标,提高观察责任心。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只有带着目的和任务进行观察,提高责任心,才会对自己的观察力提出较高的要求,从而提高观察力。
2明确观察对象,制订观察计划。这样就可以将观察力指向与集中到要观察的对象上,并按部就班,从容观察,从而有助于提高观察力。
3观察时要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注意性是观察力的重要品格之一。只有提高注意性,对观察对象全神贯注,才能做到观察全面具体,才能收集到对象活动的细节。
4培养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兴趣和好奇心是提高观察力的重要条件。一个人具有好奇心,对其观察的对象有浓厚的兴趣,他就会坚持长期持久的观察而不感到厌倦,从而提高观察力。
5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储备。只有这样才能在观察中善于捕捉机遇。科学家巴斯德说过,“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6掌握良好的观察方法。如要坚持观察的客观性,要注意被观察对象的典型性等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1-09
培养的步骤编辑
人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学习中培养,在实践中锻炼起来的。
特别是对学习自然科学的人来说,观察力尤其重要。要从小养成自觉地、认真地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习惯、兴趣和能力。通过直接体验,积累对自然现象的感性认识,培养对事物进行科学观察的能力和习惯。为了有效地进行观察,更好地锻炼观察力,掌握良好的观察方法是必要的。
一、确立观察目的。对一个事物进行观察时,要明确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达到什么目的,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把观察的注意力集中到事物的主要方面,以抓住其本质特征。目的性是观察力的最显著的特点,有目的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锻炼。反之如果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对事物熟视无睹,你的观察力就得不到锻炼。例如,你想要办一个新的商店,需要从别的商店获得一些商品陈列的经验,此时,你去观察一定带着目的性。只有带着目的性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才能尽快提高自己的观察力。
二、制订观察计划。在观察前,对观察的内容做出安排,制订周密的计划。如果在观察时毫无计划,漫无条理,那就不会有什么收获。因此,我们进行观察前就要打算好,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按部就班,系统进行。观察的计划,可以写成书面的,也可以记在脑子里。
三、培养浓厚的观察兴趣。每个人由于观察敏锐性的差异,在同一件事物的观察上出现不同的兴趣,注意到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特点。因此,培养浓厚的观察兴趣是培养观察能力的重要前提条件。为了锻炼观察能力,必须培养每个人广泛的兴趣,这样才能促使人们津津有味地进行多样观察。同时,还要有中心兴趣。有了中心兴趣,就会全神贯注地对某一领域进行深入的观察。
四、观察现象,探寻本质。观察力是思维的触角,要培养同学们的观察力,就要善于把观察的任务具体化,善于引导他们从现象乃至隐蔽的细节中探索事物的本质。
五、培养良好的观察方法。大多数同学缺乏生活经验和独立、系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或者看得粗心、笼统,甚至观察的顺序杂乱无章。一个良好的观察者必须具备观察事物的技巧,掌握适当的观察方法。
六、遵循感知的客观规律。观察和观察力是在感知过程中提高的。因为,为了培养观察力,就必须遵循感知的一些规律。也就是说感知的一些规律也成为观察的基本规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4-18
用在哪里呢?是写作文的时候需要,还是做化学实验需要?
如果是写作文需要,那么就让学生隔个几天写一样物品,要突出物品的特点,把写的到位和有特点的拿出来读给大家听,启发一下大家
如果是化学实验,就是做完实验写报告总结
第4个回答  2022-12-0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的方法如下:

    结合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在家里也要培养。

    可以多带学生去野外,亲近大自然,大自然中有无限的可能,而不是教室中的混凝土。

    教导学生做事要认真专注,做任何事情成功的前提,都是必须认真专注,只有认真了,才会发现不一样的事物,不一样的美。

    观察力可以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大多数都是后天培养的,我的观察力的培养方法,就是每天拍摄一张图片,从生活中,家中,路上,寻找不同的角度去拍摄,每天的照片不重复,久而久之,我的观察力,就比同龄人要细致上很多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