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农村小学有的只有几名学生,为何还不关门呢?

如题所述

小时候读书真热闹:青山绿水间,师生书声琅琅;春夏秋冬里,孩童上学慌张。上学时,几百个孩子嬉闹着涌进小学那破败得随时可能被挤倒的大门;放学后,三五成群的学童追逐在乡间小路上。

可如今,小学校里两层漂亮的楼房寂寞地伫立在那里,宽阔的院落里几只小鸟悠闲地散步。一两个老师守着三五个学生,稀稀拉拉的读书声单调而又空洞——如果乡村里没有了读书声,感觉就像乡村没有了灵魂。

有一组数字触目惊心:1975年农村小学有105.7万所,2016年全国小学数量10.6万所,40年里整整减少了95万所,平均每天65所农村小学在消失。村小,已将成为曲尽人散的乡村牧歌,成为一代人抚今思昔的绝唱。

这是乡村教育的沦丧,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我们是坐等最后一所村小自然消亡,还是采取措施有所作为?个人认为,尽管内心有千般不舍,但走向没落的村小还是应当适时关闭,并校寄宿制学校才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村小教育资源配置较低,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村小地理位置偏僻,年轻老师不愿意来,大多是几个老教师守着几个或几十个稚气未脱的娃娃。这些老教师大多是早年转正的民办教师,学历水平不高,知识结构陈旧,教学方式落后,且大多面临退休,缺少工作激情。再加上山高皇帝远,教学管理几乎失控。将正处启蒙阶段的孩子交给这样的老教师,孩子真真切切输在了起跑线上了。

有人说现在村小孩子少,几乎一个老师包一个学生,更有利于因材施教,是农村孩子的幸事。这是一种想当然的说法,孩子必须在同龄人中才能更好成长,在班集体里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有利于思想品德的形成。近年来,寒门子弟越来越难进入清华北大等著名学府,追根求源就是农村孩子的启蒙教育实在是太薄弱了。

二、村小合并是必然趋势,寄宿制学校是最好选择。

1、寄宿制学校一般选址在街镇,处于当地中心地带,办学条件较好,老师配置更高,教学管理更加到位,能够解决好村小教学质量不高的严重问题。2、寄宿制学校学生早晚有专门老师管理,能够有更多时间辅导学生学习,解决了留守儿童爷爷奶奶不能督促孩子学习的问题。

3、寄宿制学校避免了家长每天接送,将家长解放出来从事其它工作。还可以从女性家长中招聘若干保育员,专门负责孩子们的饮食起居,帮助她们就业。4、村小合并后,如果学生选择走读,现在村村、镇镇通公路,交通便捷,接送学生也不是问题。为安全起见,学校也可以组织接送学生。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面对日益萧条的村小,长痛不如短痛,合并组建寄宿制学校才是较好出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6
每个地方都不一样,有的老师愿意给孩子们教书,就觉得的人的一生和孩子们最开心最快乐的时光。
第2个回答  2020-11-16
如果这个小学关门了,这些孩子去哪里上学呢?一定是另外的小学太远了,孩子根本过不去,所以只能在当地设立小学。远方的孩子也是需要上学的。
第3个回答  2020-11-16
这就是中国的伟大之处,即使只有几个学生学校亏损,也要让学生有受教育的机会。
第4个回答  2020-11-16
因为只要小学存在,孩子们就有上学的地方,所以不能关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