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和职场脱节在哪里?

如题所述

1. 入学时,很多人填的志愿和未来就业方向就是脱节的,在完全不清楚本专业就业前景和具体工作职责的时候,就选了专业。

2. 入学以后学校本身也不提供就业实用方面的指导,除了极个别专业,大部分专业都是很轻松的。大部分人处于三种状态:

文商科专业,太泛,选择面太宽,不知道干什么,觉得自己没技能,心虚迷茫;

理工科专业,太精专,讨厌技术类,但除了这个不知道能做什么。觉得自己既没技能又没热爱,也不知道擅长什么,心虚又迷茫;

不分文理,就是讨厌自己专业,但又不知道怎么找到职业方向。

3. 学生可能不到大四都不会考虑就业的事。

4. 有些人在学校想寻求答案,问专业课老师,他们对职场和就业也是一无所知的(虽然以教师的义务来说,他们应该知道),去就业指导中心求助,那里的老师素质就更低了,可能仅比行政楼老师好一点。

5. 学校对于基础的职场技能不提供任何训练和指导,比如简历撰写、PPT、EXCEL、人际沟通、公众讲话、基础写作能力等等,不要说提供,大部分老师甚至连这些技能的必要和存在都不知道。

6. 参加各种学生组织,更接近党国官僚的制度体制和办事效率,跟现代社会的商业操作手法流程完全不同,参加这些组织得到的训练其实有限。

7. 大学四年的基本教育模式仍然是考试指向的,通过考试就万事不愁,但是教育过程中培养的素质和能力,甚至连基本的思维习惯和思考工具,都跟职场的需求不一样,主要是因为大部分老师,考试内容制度的设定者,也根本不懂职场是什么样。

8. 到了大三下学期,大部分学生仍然不知道自己就业方向,不知道自己能力特长,不了解就业情况,不清楚职场需求的前提下,开始了考研和留学。



以上这些严重问题不仅是教育问题,和国内的商业环境还有国情也有很大关系。

不仅是教育和职场脱节,大部分人的家庭、生活都是和职场脱节的,大众的认知中就没有什么职业精神和职场实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1
脱节的地方有很多:1,入学时候很多人填志愿和未来就业方向就是脱节的,在完全不清楚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具体工作职责的时候,就选了专业。2,入学以后学校本身也不提供就业实用方面的指导,除了极个别专业,大部分专业都是很轻松的。3,学生可能不到大四都不会考虑就业的事。4,有些人在学校想寻求答案,问专业课老师,他们对职场和就业也是一无所知的(虽然以教师的义务来说,他们应该知道),去就业指导中心求助,那里的老师素质就更低了,可能仅比行政楼老师好一点。5,学校对于基础的职场技能不提供任何训练和指导,比如简历撰写,PPT,EXCEL,人际沟通,公众讲话,基础写作能力等等,不要说提供,大部分老师甚至连这些技能的必要和存在都不知道。6,参加各种学生组织,跟现代社会的商业操作手法流程完全不同,参加这些组织得到的训练其实有限。7,大学四年的基本教育模式仍然是考试指向的,通过考试就万事不愁,但是教育过程中培养的素质和能力,甚至连基本的思维习惯和思考工具,都跟职场的需求不一样,主要是因为大部分老师,考试内容制度的设定者,也根本不懂职场是什么样。8,到了大三下学期,大部分学生仍然在 不知道自己就业方向,不知道自己能力特长,不了解就业情况,不清楚职场需求的前提下,开始了考研和留学。
第2个回答  2020-10-01

脱节的地方有很多呀:

1,入学时候很多人填志愿和未来就业方向就是脱节的,在完全不清楚本专业的就业前景的时候,就选了专业

2,入学以后学校本身也不提供就业实用方面的指导,除了极个别专业,大部分专业都是很轻松的。大部分人处于三种状态:

文商科专业,太泛,选择面太宽,不知道干什么,觉得自己没技能,心虚迷茫

理工科专业,太精专,讨厌技术类,但除了这个不知道能做什么。觉得自己既没技能又没热爱,也不知道擅长什么,心虚又迷茫

讨厌自己专业,又不知道怎么找到职业方向

3,学生可能不到大四都不会考虑就业的事

4,大家在学校想寻求答案,问专业课老师,他们对职场和就业也是一无所知的(虽然以教师的义务来说,他们应该知道),去就业指导中心求助,那里的老师素质就更低了,可能仅比行政楼老师好一点

——如果在大学生眼里,即将迈入的“社会”有一扇有形大门的话,我会兴冲冲地在门上挂起这样一条横幅。

游乐场模式的本质,不是它是欢乐之所,而是它是由一些既定的游玩项目——每个项目包括确定的起点、路径、终点、时程等——构成。在游乐场中,你的欢乐、兴奋、惊喜、恐惧都是可以预测的。

而在荒野求生模式中,你无所依凭。你会遭遇到一个个未曾料想的、未曾遇见的麻烦,比如饥肠辘辘、猛兽环伺,你必须使尽浑身解数,去独立地解决扑面而来的棘手问题,然后是下一个问题,又一连串问题……没有说明书、没有攻略、没有锦囊。

两种模式分别培养出不同的思维方式。

所以在学校里,你思考问题时总会从理论出发:某某人在某某时间提出了某某理论,“哇,今天又学到个新知识!”;又至理论为止:通过一番思考和探究,你又验证了一遍该理论,或者(更牛一点的)对理论有新的扩展或深化,“哇,又写了篇好paper!”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个理论所在的领域,其最初的起源,正是为了解决某个现实的问题或者受某个真实的现象而引发。而你在接触该理论时,那个现实问题早已不存在或者不重要了;或者,它依然重要,而你却毫不关心。所以,你可能会不自觉地沿着前人铺就的道路走下去,却不知道,这条道路到底是要通向何方。

第3个回答  2020-10-01

大学和职场脱节,最关键的是教师教的。

因为大学教师教的都是书本知识,有可能会延伸到一点实际上的东西,但是大多数还是跟书本像了。

所以这样的话到这学生学那么多东西,大多数还是只有理论,没有时间实际上让学生实习,实习。期间才能接触到真正社会真正公司里面的东西。

第4个回答  2020-10-01
一、 所学的专业和未来就业方向脱节
入学时候很多人填志愿在完全不清楚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具体工作职责的时候,就选了专业。有很多坑爹的专业,不是理论性太强,所学知识太泛,就是市场需求不大,专业对口的工作机会比较少,很多人四年下来,都不清楚这个专业自己学到了什么,能干什么,所以就业怎么样可想而知。
二、大学老师没有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
大学教育的一个脱节的地方在于教育他们的大学老师们,绝大多数没有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他们从本科到博士到讲师到教授,从未踏出过校园一步;他们的知识都是自书本得来,从理论演进到理论,严重滞后于风云变幻的商业市场。这种脱节性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学生们普遍觉得学无所用,找工作时没有竞争力,全凭着一腔热血和一股机灵来加分。
三、学校不提供就业实用方面的指导
除非技能性非常强的专业,很多同学的大学生活都在浑浑噩噩的混日子,直到临近毕业才惊慌失措地考虑自己的就业问题。面对就业的压力,有些人草草地找了一份和自身专业不相关的工作。而有些人则选择考研、考公务员延缓自己的就业难题,然而能成功的却是少数。多数在不断的考试中耽误自己的就业最佳时间,反而增加了就业困境。
而这些问题的根本则在于大学生在校期间没能得到就业实用方面的指导,对未来的就业迷茫困惑,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
四、让大学生缺少基本的职业素养
(抗压能力、团队合作、情商)
大学四年是最容易被荒度的时光,大部分学生都在安稳又相对闭塞校园里的学习生活,享受着这个环境给他们的包容。因此一旦大学生离开校园,就很难适应压力重重,人际关系复杂的职场生活。之前被包容的拖延、自我、不善沟通、低情商等特性会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被放大突显,显得格格不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