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体系

如题所述

一、评价方法

地下水功能评价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评价指标体系由系统目标层(A)、功能准则层(B)、属性指标层(C)和要素指标层(D)4个层次组成。系统目标层只有一个要素,即地下水功能可持续性;功能准则层由资源功能(B1)、生态功能(B2)和地质环境功能(B3)构成;属性指标层是描述各功能层(Bi)的属性指标,是功能评价的基础;要素指标层是描述各属性指标的指标,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地下水系统某一属性状况,是地下水功能评价的具体评价要素。

在评价过程中,自上而下由系统目标层→功能层→属性层→要素层进行权重计算,然后自下而上进行综合评价,步骤如下。

(1)首先构造判断矩阵。以A层为准则,对B层指标进行相对重要性的两两比较,采用改进的9度标度法构造判断矩阵,计算B层对A 层的权重。然后再以功能层(B层)为准则,构造C层对B层的判断矩阵,计算C层的权重。最后以属性层(C层)为准则,构造D层对C层的判断矩阵,并计算D 层相对于C层的权重。判断矩阵的标度分级及其意义见表11—2。

表11—2 判断矩阵的标度分级及其意义

(2)进行层次单排序,研判矩阵构造的逻辑一致性。随机一致性比率小于0.1时,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如果不满足一致性要求,则要重新调整判断矩阵,直至满意为止。层次单排后进行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3)按评价模型进行评价指数计算,计算综合功能指数、单项功能指数和属性指数。

(4)根据计算结果进行属性层和地下水单项功能分析。

(5)根据单项功能分级组合,进行地下水(主导)功能区划和评价。

二、评价指标体系

地下水功能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4个层次,即系统目标层、功能评价层、属性评价层和指标层。系统目标层即是评价的总目标,功能评价层由地下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构成,属性评价层由资源占有性、资源再生性、资源调节性、资源可用性、景观环境维持性、植被环境维持性、土壤环境关联性、地质环境稳定性及地下水系统衰变性9个属性组成。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松嫩平原实际情况,选择23个要素因子(表11—3),建立评价体系层次结构模型(图11—2)。

表11—3 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与指标等级划分表

续表

三、评价指标数据提取与处理

(一)要素指标数据的提取

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来自于反映地下水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三个方面,包括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

1.定量数据

地下水的资源功能评价指标体系中D01~D13指标数据都属于定量数据,其值来自于本次调查和资源评价所获取的数据,水位变差采用2004年枯水期和2005年枯水期统测资料。将这些数据利用Map GIS空间分析子系统对提取的数据区文件与剖分区文件进行相交分析,形成新的区文件,利用属性库管理子系统,导出剖分单元的编号及其属性数据,再转为文本文件导入地下水功能评价软件。

2.定性数据

这类数据主要包括泉、湖泊、土地沙化、土地盐渍化的变化以及水质情况与地下水的关系等,其难以用数据定量描述,这些要素指标以无、弱、轻、中、强的方法进行等级划分,分别表示这些指标与地下水变化关系的密切程度,并赋予数值加以表示。这种将定性数据转化为定量数据的过程是采用专家评判赋值的方式进行,评判与赋值的对应关系见表11—4。

表11—4 地下水功能评价中定性数据的量化赋值表

(二)数据处理

由于地下水功能评价所用的数据类型和量纲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即将数据转化为[0,1]之间的量纲为一数据值。经过规范化处理后的单元数据,以单元编号为关键字,建立指标数据文件——d01.txt~d23.txt。

定量数据处理,对于数据值不在[0,1]间的定量数据采用如下公式进行归一化处理:

图11—2 地下水功能评价层次结构图

松嫩平原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

式中:

为第i单元数据归一化后的数据值;xj为第i单元实际数据值;xmin为所有单元中x指标的最小值;xmax为所有单元中x指标的最大值。

在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中,D01~D13指标数据文件则是采用此方法处理的。

定性数据处理,定性数据评价指数是根据其与地下水密切关系程度划分为不同等级分别赋予[0, 1]之间的数据,可认为已经归一化。在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中,D14~D23要素指标数据文件就是采用这方法处理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