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学生毕业后工资那么低

如题所述

1. 现在的社会就业单位少,大学生多。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规模如此之庞大的毕业生数量与对应的用人单位相比可以说是大海和小河,最重要的是所有人都想往“体面”的工作单位挤,因此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压力格外大。


2. 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难以“学以致用”。大学生在学校学的多为理论知识,一毕业就要担大梁显然不切实际,无法为公司创造大的价值,因此用人单位就需要为新人进行培训,而培训也是一笔数额不小的支出,有了这比支出,新人的工资自然就不可能高了。

3. 大学生的求职目标多为不辛苦的“脑力活”,这也就导致“苦力活”没人干,办公室需要有人坐,田也需要有人种,为了让更多人去种田,就得提升种田的薪资(这里只是打个比方),总而言之还是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3-07
面对每年上千万高校应届生和动辄数百万考研、考公“大军”的严峻形势,年轻人对于当前求职就业困难的认知,是有着不少怨气、无奈和痛苦的。

再说了,难道有些年轻人的工资低,只是因为能力不够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城市生活成本过高,让年轻人压力很大。

最明显的,是那些在985和211大学毕业,然后留在一线城市里的“高材生”,尽管他们从中小学开始就非常努力,并且一路通过中考和高考的筛选挑战,实现了自我和家庭的“阶层跃迁”,并且有不少年轻人都拥有了相对体面和优越的工作收入。

但是很遗憾,因为大城市的生活成本过高,房产、教育、生活和养老费用的节节攀升,使得一些年轻人即便是拥有“月入万元”的工资待遇,依然在如今这个到处崇尚“消费主义”的现实中,感到不堪重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怪不得有网友对于此专家的片面言论嗤之以鼻:

“你可以说我的能力不够,但是不代表所有年轻人的能力都不够。”

也就是说,在现实环境下,收入高和收入低的高校毕业生,都会或多或少地面对“入不敷出”的尴尬窘境。

而这一切,并不仅仅只是因为年轻人的能力不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年轻人的工资低,有竞争激烈的原因。

这是显然的,毕竟每个用人单位和老板,在面对经济效益和利润成本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永远是在同等条件下招收更高学历的毕业生,然后在尽可能留住年轻人的前提下,付出理论上最低的薪水。

那你们看看,现在是个什么就业局面?

就连清华北大和海外名校的硕博士,毕业回国以后都要面临不小的就业压力,甚至不得不“降维打击”,和国内双非院校的毕业生一起竞争沿海城市街道办干事或中小学教师的岗位。

最后的结果就是,尽管这些名校毕业生被用人单位“高薪聘请”,并以人才引进的噱头,拉拢到基层岗位上,可是没过两年,有不少高材生的福利就减了、工资就低了、补贴就少了。

那么你们能说,这些顶尖名校毕业生的工资低了,是因为他们的能力不够吗?

我觉得像这种事情,不是一两个专家能够讲得清的。

最后,现在很多用人单位,过分看重“第一学历”。

这就导致一些素质能力很强的年轻人,在一些“书呆子”的四处环绕之下,根本就无法脱颖而出。

试想一下,一个理论知识不太行,只能考上双非院校的年轻人,在毕业以后去应聘一个偏重实践、口才和能力的工作岗位,但是在用人单位和面试HR的眼里,这种学历不行但沟通能力出色的年轻人,根本就不可能顺利进入任何一家,哪怕只需要操作工和基层人员的企事业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换句话说,当大多数招聘单位和企业老板的用人观念,始终停留在“重学历、轻能力”的水平上,很多确实有能力、口才和魄力的年轻人,很难进入专业对口的实践性岗位,甚至只能进厂在流水线上打工。

那么像这种情况导致的工资收入低,你就算是专家,又怎么能忍心责怪现在的年轻人不努力、不奋斗,能力也不够呢?

况且根据2020年智联招聘公布的数据,即便是像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工资收入的“中位数”,也不过是6906元和6378元,至于其他一些网络上公认的一二线城市,年轻人的工资中位数均在6000元以下。

那么你能说,所有年轻人的工资收入低,都是因为能力不够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之,现在有不少年轻人的能力、付出和收入,谈不上正比与匹配,归根到底,是社会经济、就业形势和用人观念相互影响的结果,绝不能一出现问题,就把包袱和压力甩给新一代年轻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