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去世,同治继位,手握大权的曾国藩为什么不乘势取而代之?

有什么顾虑吗?

曾国藩当时不趁势取而代之是明智的选择。因为当时慈禧太后,八大臣还有恭亲王,三者斗的是不可开交,曾国藩虽受过重拳,但是他可以坐山观虎斗,不管是三方斗到何种程度,最终还是要依靠曾国藩。

咸丰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将政权一分为二,一部分分与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肃顺为首的“八大臣”,而另一部分分给了以慈禧和慈安两个太后,咸丰希望在自己死之后,权力不会集中到落在某一个政权人的手中,而是让他们之间有一个相互制衡制约的关系。因为毕竟现在的皇帝还小,无法掌控皇权,想以此方法来制衡,觊觎皇权的人。

然而事情并没有向着咸丰皇帝所预想的那样发展,而是出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帮派与八大臣之间的权力斗争事件,再加上咸丰的弟弟,恭亲王也卷在其中,所以三方是斗的不可开交。虽然当时苏顺的心腹王闿运来到安庆,拜见了曾国藩,向他阐明了目前的政局,即为皇帝年龄小,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左右朝廷,这种状况以后必定生乱,极力拉拢曾国藩。

然而曾国藩是一个十分冷静的人,虽然王闿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是曾国藩还是坚持己见,不会带兵去见宫里的执政者,于是婉拒了来者的请求,坚持以不变应万变。事实证明,幸好曾国藩没有掺乎进去,否则当时清政府的情况更加慌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21
首先曾国藩忠君报国的思想根深蒂固,其次条件不允许、时机尚不成熟
第2个回答  2019-11-21
曾国藩自小接受孔孟思想,忠君思想根深蒂固,其次曾国藩深谋远虑,大概是知道成功的几率不大。
第3个回答  2019-11-21
个人认为可能是风险大,若要取而代之,必将迎来清朝廷和太平天国的对立,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第4个回答  2019-11-22
曾国藩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君很是忠诚,而且他也被朝廷重用和赏识,所以处于情理也不会这么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