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委婉语举例

如题所述

委婉语产生于言语交际过程,它普遍存在于世界各个语言之中。委婉语的基本特征,就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用令人愉快的、优美动听的言语代替令人不快的、生硬粗鲁的言语。如:

1、死:去了,走了,与世长辞、“蹬腿儿”、“翘辫子”;

2、病:用“不舒服”代替“生病”,用“眼神不好”代替“瞎”,用“暗疾”代替“性病”。

3、年龄:如果冒昧询问,他们会巧妙地说十八岁或者永远二十多岁。

4、身材:胖一词很被人忌讳,因此人们用强壮、魁梧形容男人,用丰满、富态形容女人。

5、部分职业:在中国,有些职业由于工作性质或人们的认识问题,直言会使人产生轻贱、不恭的感觉,因此人们越来越多地改用委婉词语来表示。比如人们管扫马路的叫“城市美容师”,把打工仔称为“城市务工人员”,管保姆叫“家政服务员”等等。

6、古时筷子叫“箸”,音同“住”,船家因忌讳而改称“筷子”,与“快”同音,取其吉利之意;

7、正月的读音本为zhèngyuè,为避秦始皇嬴政的讳,而改为zhēngyuè;

8、吸毒成瘾者被称为“隐君子”,同“瘾君子”谐音,比直言更动听,也使人产生一种与世隔绝、飘飘欲仙的联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1、最早的委婉语是随禁忌语的出现而产生的,如果不需要禁忌,许多委婉语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正是禁忌语的存在,刺激委婉语的产生,促进其数量的扩大。   自古以来我们最忌讳的就是一个“死”字,一般会借用其它的词语委婉含蓄地来表达。据调查,汉语中关于“死”的委婉语有上百种之多。中国古代封建等级制度森严,对不同人的死有不同的称法:“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礼记·曲礼》。僧尼去世的婉称一般有“涅磐、圆寂”;道徒去世的婉称有“遁化、羽化、”;未成年去世称:“夭折、夭亡”;年轻女子去世称“香消玉碎、香消玉殒”等;为正义事业而亡称之为“捐躯、牺牲、阵亡、就义”。委婉语实质上是禁忌语的变体,担负着润滑交际的任务。   2、与人交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是必要的,有些敏感性、刺激性的字眼不得不提时,为了对方更易接受,需说得文雅含蓄一点,这是委婉语产生的第二个原因。   在《战国策·齐策》中有这样一段话: “后基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以先王之臣为臣。’” 齐王见孟尝君威望高,势力大,恐危及自己的统治,想撤他的职,但又不愿直说,所以以“寡人不以先王之臣为臣。”为借口来委婉表达其意。   3、中国是礼仪之邦,说话办事都要求个“雅”字,这种求“雅”心理是委婉语产生的第三个原因。   有关性、排泄、阴私等方面的字眼,人们常常把它们与 “粗俗”、“不洁”连在一起,因此这些方面的词多用委婉语,于是有了“去一号”、“方便一下”等词。其它领域不愿直说的字眼也可用委婉语表示,如“停尸房——太平间”、“身体有病——不舒服”、“没钱——囊中羞涩”、“傻——弱智”。这些委婉语表达的意思与原词一样,但它们力图掩饰、衰减、代替婉指汉语的直接和粗鄙,听起来更舒服一些,这与人的心理作用有关,显示了社会文明的程度。 http://blog.cersp.com/51252/1163918.aspx这有具体的解释刚好我也在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