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宜食的其他食物有哪些?

如题所述

玉米

玉米,又称玉高梁、包谷、苞米等,它有黄、紫色之分,且煨煮后不仅气味飘香,而且吃起来甜糯舒润,故又有“珍珠米”的美称。中医认为,玉米性平味甘淡,入脾、胃、肾经,具有健脾调中、益肺宁心、开胃利胆、除湿利尿、去脂降压、降糖降浊、防癌健脑等功用,适用于气血不足、营养不良、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肥胖、脂肪肝、癌症、记忆力减退等。现代医学营养学研究证明:玉米所含的营养成分丰富,除主含复合碳水化合物外,还含有较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它含维生素(B1、B2、B6、E)和烟酸、泛酸、生物素等;含有钾、钠、铁、锰、锌、铜、铬、硒、磷、镁等矿物元素;它还含生物碱、槲皮素、异槲皮碱、纤维素、卵磷脂、果胶、谷胱甘肽等。玉米主含复合碳水化合物,每100克玉米干品,其复合碳水化合物可高达66.7克左右。近年来,国内外许多膳食试验和流行病学调查均证明,以玉米等复合碳水化合物为主食的国家和地区,居民平均血胆固醇(TC)含量和冠心病发病率均较低;临床研究观察表明,以玉米等复合碳水化合物代替简单的糖类,可使高血脂症患者的甘油三酯(TG)含量降低。玉米脂肪含量较高,可达3.8%:玉米胚芽中脂肪含量更高,可达52%,仅次于大豆。由玉米提取的玉米油,是一种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其中亚油酸高达60%),可与花生油、豆油、芝麻油相比拟,是一种良好的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研究发现,长期食用玉米油可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并有软化血管的作用,可能与玉米油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E有关。有人观察,食用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包括玉米油),并减少动物内脏及蛋黄等高胆固醇食物,对预防冠心病的初发和复发均有很好的作用。因此说,玉米和玉米油是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症、冠心病、高血压病、脂肪肝、肥胖症患者和中老年人的理想食品。

花生

花生,又称落花生,有“地果”、“长生果”、“唐人豆”等异名。我国广有栽培,尤以黄河下游各地最多。据考证,我国在新石器时期就已有花生,并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亦有传说花生原产于巴西,后传人我国,又从我国传到日本,至今日本人仍称之为“南京豆”或“唐人豆”。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述花生的生长过程时指出:“引蔓开花、花落即生,名之日落花生。”

中医学认为,落花生眭味甘、平,入脾、肺经,有补中益气、润肺、和胃等功效。现代营养研究证实,花生主含脂肪酸,每100克花生(成熟干品)含脂肪酸可达44.3%,且80%以上为不饱和脂肪酸,并含有蛋白质、糖类以及较丰富的膳食纤维。另外,花生还含有胡萝卜素、多种维生素及无机盐、三萜类皂苷、豆甾醇、菜油甾醇、胆甾醇以及卵磷脂、生物碱、胆碱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许多医学临床研究显示,花生所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食用花生油可使肝内胆固醇分解为胆汁酸,促使其排泄增强。花生油不仅能降胆固醇,还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有人用落花生的外壳煮煎浓缩后食用,其降低胆固醇、防治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和花生种子的效果一样。有资料报道,用花生外壳中的木质素可制成一种既有甜味又不含糖的新兴食品添加剂木糖醇,是糖尿病患者最理想的营养调味品之一。

花生是各种年龄的人群都喜欢吃的食品之~,用花生制成的各种食品很多,不论是高脂血症患者还是正常人,经常食用落花生对防治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均有良好的效果。但应注意的是,发霉的花生绝不能食,因其中所含黄曲霉素是很强的致癌物质。

大豆

大豆,因种皮颜色的不同,有黄大豆(即黄豆)、黑大豆(即黑豆)及青豆之分,大豆的食用保健价值受历代医家的重视。中医认为,大豆性平味甘,入脾、肾、大肠经,具有健脾宽中、润燥消水、清热解毒、活血祛风、去脂降压等功用,适用于气血不足、癌症、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

现代医学营养学研究表明:大豆中的营养成分十分丰富,它富含蛋白质、脂肪、糖及膳食纤维,又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B】、B 7、B12、c、PP、E)和叶酸、烟酸、生物素、胆碱、砭酸、亚油酸等,它还含有黄酮苷、皂草苷、染料木苷、大豆皂苷及钾、钙、磷、镁、碘、钼、锰、铜、锌、硒等矿物元素等。大豆是一种高植物蛋白性食品,其蛋白质含量高达37%~40%,而且所含蛋白质中还包括人体不能合成的8种必需氨基酸,故营养价值极高,适合于高血脂症者服用,以克服食用一些动物性高蛋白质食物带来脂肪增加的弊病。大豆含大量豆固醇,几乎不含胆固醇(Tc),可以起到抑制机体吸收运动食品中所含胆固醇的作用,并还能协助不饱和脂肪酸与体内胆固醇结合而转化为液态,从而随尿排出体外,降低了体内胆固醇水平。大豆所含的脂肪酸,为不饱和双烯脂肪酸(即亚油酸),占所含脂肪的55%以上,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大豆富含膳食纤维,每100克大豆含15.5克,可阻止胆固醇在肠道吸收,并随大便排出体外,故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澳大利亚科学家们研究指出,大豆还含有皂草苷,能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

大豆含钾量特高,每100克大豆可食部分含钾1503毫克,而含钠仅2.2毫克,其K因子(钾/钠比值)为683,为很少的优质高钾降压食品。国内外动物试验和临床观察均证明,用大豆蛋白代替动物蛋白,可显著降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血清胆固醇水平,其降低幅度可达19%~20%。

有人观察,用大豆蛋白代替动物蛋白,每周应用3餐,可使血胆固醇含量稳定在正常水平达2年以上。以上资料充分说明,经常食用大豆及其大豆制品,对防治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非常有效。

我国人民食用大豆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吃法很多,上了菜谱的风味豆腐名馔就不下一二百种。现在我国及一些其他国家用大豆蛋白制造各种“人造肉”

以代替动物蛋白,深受人们的欢迎。对中老年人来说,防治高脂血症食用豆浆、豆奶、豆腐、豆腐脑等可能更为爽口舒心。如果将大豆煮着吃,每次25克~30克,每目2次,其效果是同样的。如果能终生服食大豆食品,对防治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更不可估量。值得注意的是,在制作豆浆时千万不要将豆渣随意丢弃,因为豆渣中不仅含有丰富的容易被人吸收的钙,而且热量低,含维生素多,对防治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骨质疏松等症更有好处。

绿豆

绿豆,又称青小豆,其营养丰富,不仅可代替粮食和饮食充饥,而且在夏秋季煮成绿豆汤和绿豆粥等服用,又可起到消暑止渴,使人神清气爽的作用,故备受人们的青睐和喜爱,也受历代医家的重视。中医认为,绿豆性凉味甘,人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水、益气除烦、养心去风、去脂降压等功用,适用于暑热烦渴、水肿泻痢、痈肿丹毒、食物中毒、高血脂症、冠心病、高血压、肥胖等。

现代医学营养学研究证明:绿豆营养素多而丰富,它含蛋白质、糖、脂肪和纤维素,含维生素(B1、B2、E)、尼克酸、胡萝卜素,含无机元素钾、钠、钙、磷、铁、锰、铜、硒等,含球蛋白、多糖和豆固醇等。绿豆中的植物蛋白质含量高,每100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21.6克,是大米含量的2.92倍;绿豆含糖量高,每100克可达55.6克,是黄豆含量的2.99倍,且主要以碳水化合物的淀粉形式存在;绿豆含纤维素较多而含脂肪很少,每100克可食部分仅为0.8克脂肪。所以,绿豆为高植物蛋白、高复合碳水化合物、纤维素较高而脂肪含量较低的食物,对高血脂症、冠心病、肥胖、高血压病防治有利。绿豆中的维生素E含量极高,每100克可食部分含量可达10.95毫克,再加上所含的胡萝卜素(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对血管的功能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绿豆含钾量也极高,每100克绿豆含量可达787毫克,而仅含钠3.2毫克,其K因子(钾/钠比值)为245.9,大大超过了降压价定值10,故称绿豆为“清暑降压上品”。绿豆中还有些无机元素含量相当高的成分,如铁、锰、锌、铜、硒等,不仅可增加血细胞的活力,而且还可改善血液黏滞度,使血液循环的阻力减少,从而起到了降低血压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绿豆中的球蛋白和多糖成分,可促进动物体内胆固醇(Tc)在肝脏分解成胆酸,从而加速胆汁中胆盐的排出和降低小肠对胆固醇的吸收;再有,绿豆中的多糖成分,还有增强血清脂蛋白酶活性的作用,使脂蛋白中的甘油三酯水解,从而达到降低血脂的目的。研究还指出,绿豆的降脂作用,还与绿豆所含的植物豆固醇竞争眭地抑制外源性食物胆固醇的吸收有关。综上所述,绿豆及其制品确实具有降血脂的作用,从国内外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中也得到了证实。应注意,不论煮食还是绿豆粉,应同绿豆外皮一起服用,因绿豆外皮的降脂成分(纤维素)比绿豆肉更丰富。绿豆性凉,脾胃虚寒、滑泻者应暂时停用。

麦麸

现代营养学研究证明,麦麸的营养素成分很丰富。有人分析了甘肃临夏所产麸皮,每100克就含有31.3克膳食纤维,这在所有粮食中是最高的,并含有胡萝卜素120微克,尼克酸12.5毫克,维生素E4.47毫克。另外,还含有大量的钾、钙、镁、铁、锰、锌、铜、磷、硒、铬等无机元素。

其中钾的含量很高,每100克麸皮中就含钾86.2毫克,而钠的含量却很低,是优质的高钾食物。再就是含铬元素也很丰富,是补充钾元素和铬元素缺乏的极好食品。科学研究证实,人体缺少钾和铬容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和高脂血症,如果能坚持在饮食中多食用些麸皮类食品,可有效地遏制以上病症的发生和发展。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麦麸中的纤维素可增加胃肠蠕动,改变大便习惯,增加排便量,使脂肪、氮的排泄增加。医学专家认为,如果能让高脂血症、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症、冠心病、结肠癌、痔疮、老年习惯性便秘等纤维缺乏性疾病患者经常食用麦麸类食品,可有明显的防治作用。人体内胆固醇的主要分解代谢过程是通过粪便增加类固醇的排出。因此,专家提示多食纤维食品可使胆固醇的肠道排泄增加,吸收减少,从而使血清胆固醇下降,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有研究报告指出,即使是高脂饮食者,如果增加不同的纤维食品,也能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研究资料证实,以大麦、燕麦等制成的麦片,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有人对60名高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患者进行观察,患者坚持每日早餐食用燕麦片一个月,结果显示有70%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明显下降,多数患者血中胆固醇可下降5%~10%。

研究者通过食物分析,进食一碗煮的燕麦片即可摄取3克的可溶性纤维,更进一步证实,高纤维食品可降低胆固醇的可靠性。所以现在许多医学科学工作者提倡,患有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症、冠心病、高血压病等“富裕病”的患者,应坚持每周数日食麦麸、麦片及其制品所配伍的食疗药膳,可以缓解病情,标本兼治,达到康复痊愈的目的。

燕麦

燕麦,亦有荞麦等异称,为禾本科1年或2年生草本植物麦类作物的一种,我国广有栽培。自古以来,燕麦一直就是我国人民的重要保健食品之一。中医认为,燕麦性味甘、凉,无毒,归心、脾、肾经,有养心益肾、健脾和血、清热调中等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燕麦是一种高纤维食物,可增加胃肠蠕动,使脂肪和氦排泄增加,从而降低人体内胆固醇含量,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人观察,以燕麦和大麦做成的麦片,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如果坚持食用燕麦片做早餐,可使70%的高脂血症患者血清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显著降低。主要是由于燕麦片中含有较丰富的纤维素。有人测定,进食一碗煮好的燕麦片,就可摄取3克的可溶性纤维,可使血清总胆固醇下降5%~10%,相当于冠心病的危险性降低10%~20%。

另外,据现代营养学研究显示,燕麦中含有极丰富的亚油酸,占全部不饱和脂肪酸的35%~52%,还含有很丰富的维生素E和皂苷素等。经多年临床观察证实,燕麦有明显降低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B一脂蛋白的作用,并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不论是对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脂血症均有很好的疗效。

因此说,燕麦对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病等患者有很好的药用保健愉值、

芝麻

芝麻,又称胡麻、脂麻、油麻等,有黑、白、黄、棕红色芝麻之分,为药食兼用品,但入药均用黑芝麻。中医认为,芝麻性平味甘,具有补肝益肾、润肠通乳、乌发抗老、活血通脉、去脂降压等功用,适用于耳鸣耳聋、发枯脱发、乳汁缺乏、贫血、便秘、高血脂症、高血压病等。现代医学营养学证明:芝麻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脂肪和糖,含维生素(A、B1、B2、E)、尼克酸等,还含钙、磷、钾、钠、铁、锰、锌等矿物元素。芝麻脂肪含量高,其中不饱和脂肪酸达60%以上,均为亚油酸、棕榈酸、花生四烯酸等,故具有降低胆固醇(Tc)、防止心血管疾病的作用。芝麻中的维生素E含量特高,每100克可食部分含量达50.4毫克,为谷、果及蔬菜类食品之冠,故有“维生素E宝库”的美称。芝麻因含维生素E高,故有脂溶性氧化剂之称,对血管及毛细血管等细胞组织的类脂膜结构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芝麻含钙量相当高,每100克可食部分含量达780毫克,而磷含量为516毫克,使钙指数(即钙/磷比值)大于1.5,不仅有利于钙的吸收,还具有降压作用;芝麻含一定量锌,有利于提高或改变锌/镉比值,有利于促排有害元素镉,从而有利于降低血压。

牛奶

牛奶,又称牛乳,是世界公认的营养丰富的绿色食品,具有极高的食疗保健价值,受历代医家的重视。中医认为,牛奶性平味甘,人心、肺、胃经,具有补益虚损、益肺和胃、生津润肠、去脂降压等功用,适用于反胃噎膈、消渴、便秘、高血脂症、冠心病、高血压病等。现代医学营养学研究认为:

牛奶营养丰富且全,它除含蛋白质、脂肪、糖外,还含维生素(A、B、c)及多种矿物元素钙、磷、铁等,其中牛奶蛋白主要为磷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它们含有人体必需的全部氨基酸。医学流行病学调查认为,非洲马西族人,尽管他们每天要喝4~5升发酵全脂牛奶,但他们血中的胆固醇含量却不高,冠心病的发病率也很低;专家们有意识地给一些健康人每天喝720毫升牛奶,一周后,血中胆固醇含量显著下降,且在12周中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由此认为,喝牛乳,不仅不会升高血中胆固醇含量,反而可使其降低。专家们研究指出:牛奶中含有一些如3一羟基一3一甲基戊二酸类物质,可抑制人体内胆固醇合成酶的活性,从而抑制体内胆围醇(Tc)的合成而使胆固醇降低;同时,牛乳中所含的钙丰富,还可减少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近来,科学家们还发现,酸牛奶中还含有一种特殊的“牛奶因子”,它与牛奶中的钙离子一起,可防止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发现,这种“牛奶因子”本身可吸收血液中已经蓄存的胆固醇,经过志愿受试者每天喝700毫升酸牛奶试验,一周后,血清中胆固醇可下降5%~10%。综上所述,喝牛奶、酸奶及牛奶制品,对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病等“富裕病”,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营养专家们指出:

牛奶最理想的服用方法,是和成饼干一起咀嚼服用,亦即是牛奶宜吃不宜喝。

将牛奶大口大口地喝下去,会减少牛奶在口腔中混合唾液的机会,一经接触胃中的酸性物质,一些肠胃功能较弱者,尤其是中老年人,常会引起腹泻,或因异常发酵而导致腹胀不适。另外,中医认为,凡脾胃虚寒作泻或痰湿积聚者,牛奶也应慎用。

海鱼

我国古代人民,十分重视鱼的食用保健价值,被奉为食养珍品,因其色、香、味、形均有独特之处,故与“熊掌”等齐名。经全面比较,认为鱼更能养人,“鱼是人脑的粮食,吃鱼能健脑”,经常食鱼,不论是海鱼还是河鱼(或淡水鱼),不仅能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而且还能聪耳明目、延年益寿等。人们所熟悉的海鱼有鲸鱼、鲨鱼、鲐鱼、沙丁鱼等,人们常用的海鱼有鲈鱼、黄鱼、带鱼、乌贼鱼、银鱼等。

不同海鱼,历代医家论述的,多与当今防治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直接和间接相关。如《医林纂要》记载,鲛鱼(即鲨鱼)能“消肿去瘀”;《本草求真》对墨鱼(即乌贼鱼)的功效有明确的阐述,认为它能“益气强志……入肝补血”;《随息居饮食谱》说,带鱼“甘温、暖胃、补虚、泽肤……”;《纲目拾遗》中记载,鲛鱼“健筋骨,活血行气,逐水利湿”等。现代医学营养学研究表明:鱼类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脂肪、多种维生素、矿物元素等,其中一些成分是陆上任何动物性食物或食品所无法比拟的。食用鱼类中,除了胆固醇含量一般都不太高这一特点外,其所含脂肪中的脂肪酸组成也很奇特,表现为碳链比植物油要长或长得多、双键(即不饱和脂肪酸结构)数目比植物油要多,故鱼油的降胆固醇作用比植物油还要强。还有一个特点是,由于结构上的特点,使鱼油脂肪酸具有明显的抗凝血和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近来研究指出:这种脂肪酸,即二十碳五烯酸(代号为EPA),在某些海鱼中含量很高,如鲐鱼、沙丁鱼等,一般海鱼中均含有此类成分。现代流行病学研究证实,经常食用鱼类及鱼油,尤其是海鱼,因其中含二十碳五烯酸,对防治高血脂症及冠心病大有好处。

如生活在北极一带的爱基斯摩人,祖辈以渔猎为生,他们经常进食大量生海鱼,其血液中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血脂蛋白,即高密度脂蛋白(HPL)的含量及抗血栓形成作用的脂肪酸EPA均显著升高,而相反,他们的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发生率明显地要低。现代临床研究观察结果也表明:鱼类、鱼油及其制品,具有显著的降血脂作用,即具有降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LDL—c)的作用,故对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脂症等心血管疾病及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等,均有显著的防治作用。

茶叶

茶叶又名茶、茗等,为山茶科常绿灌木或荞木茶树的叶。茶叶在我国广有栽培,并作为我国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大众饮料举世闻名,素有“国饮”之誉。

我国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茶叶的食用保健作用。中医认为,茶叶性味苦、甘、凉,人心、胃、肺经,有清头目、除烦渴、化痰消食、解毒利尿等功效。许多医书典籍对茶叶的保健价值都有精辟的记载和论述。现代营养学也研究证实,茶叶中含有人体所必需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微量元素和十余种维生素。通过多年人们不断对茶叶的分析研究,发现茶叶中含有400种化学成分,其中许多成分可直接或间接地防治高脂血症、肥胖症,并有防癌和抗癌的功效。比如,茶叶中含量最多的茶色素,具有明显的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作用,并可促进纤溶和降低血小板粘附率。茶叶中的芳香物质可溶解脂肪,解除油腻,帮助消化,促进吸收。茶叶中所含的天然维生素c、维生素E以及硒等生物活性物质,可清除对人体有害的氧自由基,具有降低血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抗衰老等作用。

茶叶中的茶多酚能改善血管的通透性,有效地增强心肌与血管的弹性,降低血压。所以说,中老年人经常饮茶,饮淡茶对防治高脂血症,预防心脑血管病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防治高血脂症饮茶,应掌握清淡为佳、适量为宜、即泡即饮、饭后少饮、睡前不饮,有并发症者慎饮等原则,并应坚持长期饮用;医学专家们建议,高血压病者宜以绿茶凉饮为优,而高血压病并发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及脑栓塞等患者,宜以饮铁观音茶为主,也可选用乌龙茶、茉莉香片、普洱茶等。

陈皮

陈皮又称橘皮、广陈皮、新会皮等,为药食兼用品。中医认为,陈皮性温味辛苦,入脾、肺经,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去脂等功用,适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满、痰湿壅滞、咳喘、高血脂症等。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陈皮含挥发油1.2%~3.2%,其成分有α一蒎烯、β-蒎烯、柠檬烯、橙花醇、香茅醇等,还含黄酮类橙皮苷、新橙皮苷、柑橘素等。陈皮所含的磷酰橙皮苷,对实验性兔高血脂症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并能明显地减轻和改善其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荷叶

荷叶,既食亦药,具有较好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受历代医家的重视。中医认为,荷叶性平味苦涩,人心、肝、脾经,具有清暑利湿、清头目、止血除烦、散瘀降脂等功用,适用于中暑、高血脂症、肥胖、冠心病、高血压病、各种出血等。现代医学营养学研究表明:荷叶含莲碱、荷叶碱、厚荷叶碱、亚美罂粟碱、前荷叶碱、N-去甲基荷叶碱、D-N-甲基乌药碱、番荔枝碱、鹅掌楸碱、异槲皮苷、槲皮苷、草酸、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葡萄糖酸、琥珀酸、鞣质等成分。动物实验研究指出:荷叶所含的槲皮素等,有扩张冠状血管、改善心肌循环等功用:

荷叶的浸剂和煎剂,在动物实验中,能直接扩张血管,起到中等程度的降压作用。临床研究观察指出:荷叶具有降血脂、降胆固醇(Tc)的作用,对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有临床观察报道指出,用荷叶煎剂治疗高血脂症合并高血压病人47例,连用3个星期,降胆固醇有效率超过90%。

上海某医疗机构,以荷叶煎剂或浸膏治疗高血脂症235例,结果降血清胆固醇(Tc)有效率为55.8%~91.3%,降B一脂蛋白有效率为79.1%,平均下降胆固醇(Tc)1.01毫摩尔/升(mmol/L),平均下降甘油三酯(TG)0.86毫摩尔/升,平均下降β-脂蛋白0.83毫摩尔/升。运用荷叶防治高血脂症、肥胖、冠心病、高血压病等“富裕病”是可取的,应用荷叶降脂保健应做到长期坚持、持之以恒。

槐花

槐花,又称槐米,既食也药,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欢愉,还帮助人类延年益寿。

中医认为,槐花性微寒味苦,入肝、胆经,具有凉血止血、清肝降火、去脂降压等功用,适用于目赤、高血脂症、高血压病、大小便出血、糖尿病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槐花含芸香苷、三萜皂苷、槐花甲素、槐花乙素、槐花丙素、槲皮素、槲皮苷、鞣质等。槐花所含的上述成分,除具有显著的降血压作用外,还有保护毛细血管、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循环等功用。根据动物药理试验证明,槐花液、槐花酊剂等,还有显著地降低胆固醇含量的作用。

绞股蓝

绞股蓝又称七叶胆、五叶参、甘茶蔓等,它既食亦药,具有较好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中医认为,绞股蓝性平味微苦,入脾、胃、肺经,具有益气补脾、扶正抗癌、化痰降浊、去脂降压等功用,适用于体弱、癌肿、高血脂症、冠心病、高血压病等。现代医学营养学研究指出:绞股蓝含营养素成分十分丰富,它含绞股蓝皂苷、商陆素等黄酮类成分;含葡萄糖、半乳糖、低聚糖、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等18种氨基酸;含维生素c、维生素PP及铁、锌、铜、锰等23种矿物元素等。

动物药理研究发现:0.5%和0.25%的绞股蓝水提取物,对大鼠血清和肝脏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均有明显的下降作用:经大鼠喂饲高脂饲料7周诱发高血脂症时,血中总胆固醇平均浓度为4.12毫摩尔/升(mmol/L),甘油三酯平均浓度为2.65毫摩尔/升,而饲料中添加绞股蓝总苷每日100毫克/千克(mg/kg)7周后,平均胆固醇、甘油三酯浓度分别下降到2.79毫摩尔/升和1.74毫摩尔/升,前后相差非常显著(P<0.01);绞股蓝总皂苷按每日200毫克/千克灌胃给高血脂症小白鼠,连续7周后,使血中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这种作用与750毫克/千克剂量的安妥明相当。动物试验表明,绞股蓝总皂苷还有显著地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作用,并且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和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比值的作用。有人报道,以绞股蓝冲剂治疗高血脂症,每日3次,每次冲服1包(每包含相当于绞股蓝生药2克,含胶股蓝总皂苷不少于40毫克),连续服用30天为一疗程。结果,治疗高血脂症疗效显著,其总有效率在65%以上: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也有明显疗效,其总有效率也在65%以上;同时,有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的作用。综上所述,绞股蓝及其制剂具有降血脂、降血压、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及防治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病、肥胖等功用。

灵芝

灵芝,俗称灵芝草,人们把它比做吉祥和美好的象征,认为灵芝既食亦药,能治“百病”,是救命的仙草,可“起死回生”,甚至使人“返老还童”,故又有“长寿草”“神仙草”的美称。中医认为,灵芝性微温味甘微苦,人心、肺、肾经,具有益气除烦、补肝固肾、养心安神、止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