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被崇祯皇帝凌迟处死了吗?

如题所述

  袁崇焕是被崇祯皇帝凌迟处死的。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于广东东莞石碣,祖籍广西梧州(籍贯争议)。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
  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了京都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朱由检以通敌叛国罪处以凌迟。《剑桥中国明代史》称:“他(崇祯)相信了谣言,于1630年9月22日在北京杀了皇太极最有才能的将领袁崇焕。”
  
  天启二年(1622年),袁崇焕任兵部职方司主事,主掌疆域图籍。时值努尔哈赤在广宁(今辽宁省北宁市)大败明军,明朝在山海关外的城堡丢失殆尽,廷臣惶惧,议守不决。在大明社稷危在旦夕之际,袁崇焕挺身而出,单骑出关二百里巡察形势,回朝后奏请皇帝:“予我兵马钱谷,我一人足也。”在文武百官畏缩不前的时候,袁崇焕却攘臂请行,足以显示了他的惊人胆略和雄心抱负。他在后来的《边中送别》一诗中写道:“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军寒浸宝刀头。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权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朝廷提拔袁崇焕为兵部佥事,督理山海关外军务。赴任后,袁崇焕勤于职守,抚慰军民,加快整筑宁远(今兴城)等诸城,募散兵,练军马,很快收复了大凌河以西大片土地。辽西-度出现了“商旅辐辕,流移骈集,远近望乐土”的繁荣景象。
  
  好景不长,阉党高第以兵部尚书经略辽东后,畏后金如虎,下令撤关外戍兵,放弃关外土地。身为宁前道的袁崇焕违抗了高第的旨意,决心身卧宁远,誓与宁远共存亡,坚决不撤,死守不移。结果,山海关外,只剩宁远孤城。善于用兵的努尔哈赤怎能放弃如此良机,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率13万八旗军西渡辽河后,长驱直入,指向了四虚无援的宁远城。袁崇焕得报即将兵临城下,毫无惧色,镇静自若,排兵布阵,有条不紊。他充分认识到彼此强弱悬殊,城中兵力不足两万,决不能硬拼,取胜之道 在于固守。令将士严把四门,设红夷大炮(英国制造的早期加农炮)于城墙炮台之上,以台护炮,以炮护城,以城护民。令尽焚城外房舍,转移商民入城,坚壁清野,严防奸细。编派民夫,为将士送饮食,运弹药。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偃旗息鼓,以静待敌。结果努尔哈赤攻城四天,不但城未攻破,而且折兵大半,中炮负伤。无奈,含恨而归。袁崇焕“凭坚城以用大炮”夺取了辽事以来明军的第一个胜仗――宁远大捷。此役明军以少胜多扭转战局,挫败了后金军的强大攻势,保卫了京师的安全。努尔哈赤遭到用兵四十四年来最严重的惨败,忿恨至极,终因心情抑郁,加之痈疽迸发,不治而亡。皇太极一心为父报仇,于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亲率数万大军攻打宁(宁远)锦(锦州),经过二十五天的激战,结果又遭袁崇焕重创,明军获宁锦大捷。皇太极未能雪耻,又负辱名。宁锦之战彻底挫伤了后金军的锐气,相反明军士气大振,致使皇太极在位十七年未敢近关门一步。
  
  福兮祸所伏。袁崇焕虽然打了大胜仗,得到了封赏,却招来了更多怨恨。阉党魏忠贤嫉能妒贤,在天启皇帝朱由校面前竭尽诬蔑诽谤之能事,结果袁崇焕被罢职。天启七年(1627年),天启帝驾崩,崇祯皇帝继位,惩治阉党,袁崇焕再次被启用,官至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登、莱、天津军务。袁崇焕虽然在官位上达到了人生顶峰,但并未给他带来好运,相反,却一步步走入深渊。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极绕过宁远攻打北京,袁崇焕得报京师告急,昼夜疾行入关解京师之危。在北京德胜门、广渠门、左安门、永定门与后金军展开一次次血战。袁崇焕英勇威烈,身先士卒,使后金军屡战屡败。皇太极对袁崇焕恨之入骨,便施反间计害之。差两个将士坐在两个被俘明朝太监隔壁故作耳语,秘密谈话。他们在谈话中明示袁崇焕已经与皇太极有密约,攻取北京指日可待。然后故意放纵两个太监潜逃回宫。太监立即将窃听“密语”奏报崇祯皇帝。生性多疑的崇祯帝以谋叛之罪将袁崇焕打入监牢。这一重案轰动了整个朝廷,正直的大臣都挺身而出为袁崇焕伸张正义。但是奸臣当道,献尽谗言,崇祯皇帝又刚愎自用,坚信袁崇焕通敌谋反。袁崇焕《在狱中》一诗中写道“执法人难恕,招尤我自知。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辞。”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十六日(公历9月22日),袁崇焕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在北京西市遭凌迟处死,时年四十六岁。后清朝乾隆皇帝为袁崇焕平反,袁崇焕冤案大白于世。
  
  袁崇焕在疆场上纵横驰骋,舍生忘死,为捍卫大明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昏庸崇祯帝自毁长城,冤杀救国大将袁崇焕,从而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明史·袁崇焕传》评论道:“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英雄不在,忠魂犹存,兴城人民不会忘记,全国人民不会忘记——卓越的军事家、伟大的爱国者袁崇焕,民族英雄,名垂千古,光照人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0-11
  是被皇帝凌迟处死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于广东东莞石碣,祖籍广西梧州(籍贯争议)。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
  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了京都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朱由检以通敌叛国罪处以凌迟。《剑桥中国明代史》称:“他(崇祯)相信了谣言,于1630年9月22日在北京杀了皇太极最有才能的将领袁崇焕。”
  《清代六部成语词典》解释“磔罪凌迟”大意说:凌迟之刑,始于五代。正式刑名,见于辽代。行刑方法,各代不同。具体做法是:在法场立一根大木柱,绑缚犯人,刽子手用法刀,一片一片地剔受刑人的肉,先手足,次胸腹,后枭(xiāo)首。
  《明史 袁崇焕传》节选:
  方崇焕在朝,尝与大学士钱龙锡语,微及欲杀毛文龙状。及崇焕欲成和议,龙锡尝移书止之。龙锡故主定逆案,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辈谋兴大狱,为逆党报仇,见崇焕下吏,遂以擅主和议,专戮大帅二事为两人罪。捷首疏力攻,弘勋继之,必欲并诛龙锡。法司坐崇焕谋叛,龙锡亦论死。三年八月,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
第2个回答  2012-03-06
是的

明思宗(即崇祯皇帝)在崇祯二年(1629年)十二月初将袁崇焕逮捕入狱。囚禁审讯半年后,在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明思宗以“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及至城下,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罪名于三年八月碟(zhe)刑(分裂肢体)处死于西市,弃尸于市。行刑那天,袁崇焕毫无惧色,他被五花大绑,押上刑场,“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袁崇焕卒年四十七岁。
第3个回答  2012-03-06
中了反间计,被凌迟处死。头颅被家将偷出,葬在北京,守灵400多年。现在还在
第4个回答  2012-03-06
据说是凌迟处死的,而且肉都分给了围观的居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