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学生估算怎样教学?

如题所述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笔算、口算能力的培养,对估算的要求较低。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又离不开估算,比如:从家到学校估计有2千米,步行上学估计要用20分钟,带了10元钱去买菜,估计只能买一斤猪肉和2斤白菜,29+43经估算知结果应是70左右……所以《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等要求。

估算教学在内容安排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作为一线的老师也对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进行着有力的尝试。但在低段估算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估算的意义体会不是很深,估算算法的教学与训练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着负迁移。例如:二年(1)班有39人参加学校运动会,二年(2)班有41人参加学校运动会,二年级两个班大约有多少人参加学校运动会?学生读题后,很快列出算式39+42,并口算出得数有81人,但因为题中是要求“大约数”,于是学生就在答案中写上:二年级两个班大约有80人参加学校运动会。学生获得的近似数是在学生已经口算出精确数的基础上取得的。有的同学虽然已算出精确数,但又根据老师的要求,先找两个加数的近似数,最后算出结果,走了许多弯路才求出近似数的,这样的求近似数显而没有多大意义。要求近似数是因为要计算的数据大,学生要很快地算出他们的结果有困难,并且又不需要算出精确数的情况下,要求学生采用估算。在低段教学中,这种为估算而估算的教学,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估算的价值,估算学习似乎成了学生的负担,不能带给学生真正的便利。

在和老师们谈论关于估算教学时发现,少数教师在认识上还存在许多问题。有的教师认为:“估算嘛,不就是把一个数估成离它很近的整十数、整百数或整千数嘛,那还不容易。”“我和学生说好的,考试遇到估算题,先在草稿纸上计算,再根据计算结果估一个接近的数。”长期教学的思维定势,导致教师围绕知识点进行教学,今天学估算,就不精确计算,明天讲笔算,就不估算。为了落实知识点,达到教学目标,老师经常挂在嘴边反复“提醒”学生注意的是:看见“大约”就估算,估算时把数看作整十数、整百数或整千数来估,把估算、口算、笔算完全割裂开来。显然老师并没有意识到估算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估算能对学生的数感、思维及计算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认为,估算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应尽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着手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如加法估算方法的教学和乘法中接近整百数的估算方法教学,都可以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来展开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乐于接受,才能体现它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因为估算教学本身有其一定的思维价值,有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当找不到明确的支撑学生学习的生活经验时,老师可以从思维训练上着手。例如在实际教学中,碰到不同的估算策略并出现混淆,这时应从对比入手,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不同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当然这一切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思维水平,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才是有价值的。同时还应该把估算思想渗透到长期的教学行为中去,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地渗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学生有了一定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后,教师还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渗透和训练,合理利用,让学生灵活运用,养成估算的习惯,并能带着这个习惯应用到实际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才会迸发出许多有价值的、创造性的估算方法,学生的估算能力也才能真正的提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