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九个儿子为什么要争皇位,当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不好吗?

如题所述

历史沧澜来回答这个问题,观点如有不合适,欢迎指出。

我们先从第一个方面来回答,为什么争皇位?历史沧澜分析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一,至高无上的皇权诱惑力

最高统治者的宝座,从来不缺前赴后继争夺的人,古今中外都如此,为了至高无上的权力,父子都可能相残,更何况是兄弟。

所谓天家无父子,天家无手足。齐桓公的儿子们争王位,连他们老爹死了都不管,尸体都臭了。隋炀帝弑父,唐太宗玄武门之变,明成祖的靖难之役……历史上这种事情比比皆是。

清朝的皇子们自小就要接受严格的教育,这些为皇权争夺的事例,早已融进他们的潜意识,谁都跑不了,除了那些个小娃娃还不懂。

二、生在皇家,争皇位也是争生存

皇权至高无上,生在皇家,是离这个位置最近的人,你的兄弟,从出生就有很大可能成为你的竞争对手,或是对你有威胁的人。

所以,没当皇帝前是你争我夺,相互厮杀。当了皇帝,要么是出于报复,要么是出于自保,对兄弟也往往不会手下留情。

历史上的例子太多了,秦二世胡亥即位,不光矫诏处死扶苏,还杀尽了他的兄弟姐妹。

西晋八王之乱,宗室相残。

南北朝皇权更替频繁,皇室的杀戮就更重了,生在皇家虽有富贵,却可能是随时朝不保夕,也难怪那时候上自皇室,下至平民,都崇信佛教。实在是对现实绝望了才寄希望于来世。

所以,有时候挣的不光是皇位,还是生存的机会。成王败寇,谁都想搏一把,谁都不甘心做案板上的鱼肉。

看雍正即位后对那些与他争皇位的兄弟的手段,也恰恰证实了,皇位不仅是权利和宝座,也是活命的机会。

那有人要说了,历史上也不都是兄弟相残呀,不是也有活得好好的皇子宗亲吗?

的确有,而且也不少,但每个朝代不同,状况也不一样。能做个无忧无虑的富贵闲散人。的确也不错,但前提,能不能有这个机会。清朝的皇子们是很少有机会做富贵闲人的,原因如下:

一、清朝的继承制度

我国自西周开始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虽然有一定的弊端,但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让统治阶级内部权利更替相对稳定。

名分早早定下来,其他不是嫡长子的人心中没那么大期望,也会安心做个臣子,甚至还会出现忠心耿耿的守护江山和正统的臣子。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周公

还有汉、唐、宋、明。大部分时候是遵循立嫡立长原则的,这样新皇帝和他的兄弟间矛盾也会少很多,至少不会不死不休。

大清的皇位继承却不是按这个立嫡立长的原则来的,绝大多时候,是按“立贤”来。

这可能跟他们的少数民族的传统,或者说习惯有关,毕竟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原,虽然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但或多或少还是保留他们自己的一些传统。

比如说蒙古人的传统是“少子守业”,虽然满族没有“少子守业”这个说法,但也没有必须嫡长子守业的规矩。就以康熙之前的大清皇帝来说,皇太极、顺治、包括他康熙、都不是嫡长子。

立嫡立长,标准是固定的摆在那的,谁都无法质疑。但“立贤”这个标准可就是见仁见智了,皇子们都想表现出自己的本事,自己的贤能,可到底谁“贤”,就看皇帝老爹怎么看了。

九龙夺嫡时,八王爷还有“贤王”的美名呢,不照样被康熙骂“辛者库贱婢出身”,彻底断了争皇位的资格。

尤其是,康熙一开始按照立嫡长子的标准立了老二胤礽(生母孝诚仁皇后),可后来随着自己年纪越来越老,太子越来越大,因为种种原因,对太子两立两废。

太子被废了,不就等于给那些个年长的皇子们送去了争位的希望吗,更何况康熙那几个儿子也都是各有能力,谁能不眼馋皇帝的宝座呢。

二、清朝对皇子的待遇和管制还是挺严苛的,想做富贵闲人,几乎不可能。

看下面的亲王待遇表

和官员比,也没多多少,但王府养的人,那可是不少啊,那个王爷不是三妻四妾,奴仆成群呢,一大家子人要养,和官员比,日子也不会富裕多少。而且还有一点很关键,并不是所有的皇子都能封王。

看一下康熙儿子的封王情况从表格中能看出来,康熙在世,只封了4个亲王,3个郡王,3个贝子。

其余10人,除了废太子胤礽外,都是什么爵位都没有的“光头阿哥”。而光头阿哥的俸禄,每年只有约1000两银子加500石禄米,平均每月还不到百两银子和百石禄米。

老婆孩子一大家子人,皇子可能还没地方当官的油水多,你说这些皇子能平衡啊,日子想过逍遥也逍遥不起来呀。

咱来个扎心对比:明朝王爷待遇

明朝的藩王是皇帝封一块地,在京城长到一定年龄就要就藩,没有圣旨不准进京。

藩王除非犯了谋逆不赦之罪,其余罪行一律由宗亲会议报皇帝裁决,不得逮捕。

除了政治特权,藩王还有经济上的特权,他们都享有终身俸禄,每年50万石禄米,还有各种的税收都归他们享有,此外还占有大量的良田。

并且明朝的王爷不准参政,政治权力等于零。也就是说不用干活光拿钱,富贵闲人做的不要太潇洒。

清朝皇子们没有封地,无故不得离京,就是说只能在北京居住

但是清朝的皇子可以参政。

最重要的,皇子们不管愿不愿意,都得办差,甭管你有没有争位之心,活你得干,干不好还会受罚。可是干得好了,会不会引起兄弟们和朝臣们的注意,就算没有争位之心,也会被当成假想敌吧。

所以这种制度下,其实就是在鼓励皇子表现,鼓励皇子们竞争。每个皇子都有继承权,而且一旦继承皇位那就是咸鱼翻身了。

所以,即使自己不争,也会站队。像十三站队老四,虽然被圈禁,但老四登基之后,对十三可是封亲王,倚重有加,比对自己同母的弟弟都好。

康熙时的九龙夺嫡,总感觉有点被他默许的意思。也许,他就是要看看谁最强,谁最有能力继承皇位。

最后选出的雍正帝,确实对王朝的发展做出很多贡献,忽略他对部分兄弟的刻薄。这可能也跟他们游牧民族血液里对强者的崇拜有关系。

我是历史沧澜,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同观点,欢迎讨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03

康熙的儿子难当,不是一般地难当,太难了,下面看看怎么个难法。

先看看封建王朝,别说王爷,就是想做个无忧无虑的草民,也难。为什么?封建王朝靠的就是人剥削人,一般从皇太后开始,真是人上人,皇上他妈,除了江山女人,啥不得她先来,有时江山也先她看看,掌两下舵。接着是皇上,他相中的女人,全天下人得让贤,王爷算什么。

之后是纵横交错层层下来直到草民这,谁能无忧无虑?人人无所不用其极,男人,有几个不想成为一代天骄的。不过,相对比较而言,清廷的王爷,整好了,也成,但真正个无忧无虑太难了,如乾隆爷的五弟弘昼,一整就得来个活出丧,用以表示,无心帝王事,等等来自黑,但这个不易呀,得老咒自己死。

接下来看看康熙老爸的儿子们

参与皇位争夺的主要有九位,但他儿子不是9个,康熙皇帝儿女众多,有记录可查地皇子全算上35位,公主20位,总数55,清朝帝王儿女总数之大哥大。

55位中得先减去21,为什么?三岁前离世的,儿子12,女儿9。这21位无福之人先后早逝,封号都没混上。可真够康熙皇上喝一壶地了。但是还得减,最后长到18岁以上的儿女只有27位,雍正皇帝面上是老四,是儿子中第四个成年人,实际上连哥带姐,雍正皇帝是老十七。常说的康熙王朝九子夺嫡,是指康熙帝35个儿子中,能拿事的成年的九位皇子,他们是:

第一位,老八(都按儿女总数排序)当时称为皇长子胤褆,实际上在哥姐中排行第八。母亲惠妃纳喇氏,最终被康熙帝终身圈禁。

第二位,老十二胤礽,出生就厉害了,他妈是赫舍里,是皇后,只可惜母子二人,生胤礽时皇后难产去世,胤礽直接被康熙封为皇太子,大清第一位太子诞生,此时他哥胤褆2岁,他俩中间还有2女一男,所以胤礽太子是老十二。后来却两度被废,终被废黜终身圈禁。

太子两度被废,最终废黜圈禁,这是康熙王朝九子夺嫡的主要原因。

第三位,再看看老十六胤祉,当时叫三爷,三皇子。母亲是荣妃马佳氏。后被他弟雍正圈禁当年至死。

第四位,老十七胤禛,即康熙帝最终的接班人,当时叫四爷,皇四子。母亲是孝恭仁皇后,九子夺嫡的最终胜利者。

第五位,老二十三胤襈,就是八爷,比雍正小不到3岁。母亲是良妃卫氏。胤襈被雍正除了宗籍,死于圈禁中。

第六位,老二十六胤禟,九爷,比雍正小不到5岁,母亲宜妃,被雍正除了宗籍,死于押解途中。

第七位

老二十八胤䄉,十爷,母亲是温僖贵妃钮钴禄氏,代遇好些,囚禁,没除籍,后被乾隆释放,59病逝。

第八位,老三十五胤祥,十三爷,母亲是皇贵妃章佳氏,他很特别,被雍正封为亲王,世袭罔替,又叫铁帽子王,啥意思?世代相传不绝,非世袭罔替的王隔代递减爵位。他跟雍正四哥好,为人丈义,可惜,扶四哥上位后只活了8年。九子中唯一算善终的一位。

第九位,老三十七胤祯,为避雍正名讳后改为胤禵。就是十四爷,和雍正帝同父同母,亲哥俩,但不和。比雍正小不到10岁。乾隆第20年才去世。

当时还有七个皇子可参与进来呢,但都拿不起来了,就不提了。

上述九位,年龄相差不大,1到10岁之间,雍正上位时间是1722年11月13日,年龄是44岁。当时九王,最小的都34岁了,太子两度被废,什么概念,都是生龙活虎宝贝一样生存下来的皇子,都可能是皇位继承人,不争是最好地争,谁不懂?加上皇亲国戚和大臣们的参与,想退出都没路。还想当无忧无虑的王爷,你说说是不是难于上青天!

第2个回答  2020-09-13

康熙乃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一生闪光点不仅在于平三藩之乱、击败沙俄、评定噶尔丹等维护国家稳定、开拓疆土等丰功伟绩,他的九个儿子素质都是很高,都是才华横溢,这也令康熙一生志得意满。

但是,俗话说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尤其是在帝王家事情更加多。康熙的儿子们虽然都是人才,但只能继承皇位统治江山的人只能选一个,于是就产生了僧多肉少的问题。

在古代,封建王朝帝王为了江山的巩固与权力的平稳交接,创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就是正妻的大儿子有继承皇位的权利。但是清朝乃渔猎民族起家,实施是“选贤”而不是“选亲”。具体来说,也就是选有能力的人,所谓能者上庸者下。

清朝统一中原之后,在整个清朝历史的清十二帝之中,唯一遵守嫡长子继承制的皇帝就是道光皇帝。除此之外,皇位继承人都是“能者居之”。

由于清朝康熙时候,对太子胤礽比较溺爱,太子胤礽也不成器,最后康熙只能废太子,于是剩下九个有能力素质高的皇子就争夺皇位,这就是“九子夺嫡”。

康熙的九个儿子为什么不安心做一个无忧无虑的王爷,还是在于清朝的王爷不好当。

要知道,明朝灭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明朝末期朱元璋的子孙在各地担任藩王太多,巨大财政开支也吃垮了大明王朝。清朝不在各地设立藩王,也是为了避免走明朝灭亡的路子。而且,藩王势力太大也会危机中央王朝的统治,“靖难之役”就是一个鲜活的教训。

因此,清朝的王爷们都被在北京城圈养,整体行动都被皇帝监督,王爷也没有办法培养自己的军队力量。而且,清朝对王爷也实施爵位递减,王爷如果没有新的功绩,几代人之后,这些王爷只是名义上的皇家宗室,就是用腰上一根黄带子用来证明皇室的身份,别的没有任何的权力。

清朝对宗室亲属这么苛刻,主要也还是防止王爷权力太大威胁自己的统治。而且,清朝时候王爷也经常被皇帝找借口做整治,无论是夺爵还是坐牢,没犯事也被皇帝偶尔打一下,这些王爷过着心惊胆跳,皇帝才心安理得。

清朝王爷比明朝王爷更好地方,在于有参政权力。所以这些王爷都有自己的人手与部下,拥有各部门的权力。如果能力突出,也会被父皇看中成为皇位继承人。

由于王爷的日子不好过,以及都有机会成为皇位的候选人员,这也迫使康熙九个能力杰出的儿子有着争夺皇位的动力。这些皇子心理也清楚,当王爷日子不好过,身边的兄弟也是敌人,如果努力一把被父皇看中,也是翻身登基做皇帝的机会。这一种不用造反就能合法做皇帝,换是谁都想去搏一把,这就是九子夺嫡的缘由。

第3个回答  2020-09-18

因为康熙帝总有一天会去世,他们这是为了夺取朝政的控制权,如果不争取,等政敌成功了,他们就会被排挤,甚至是处死。说起康熙晚期的九子夺嫡,真的是清朝最著名的皇位争夺战。当时有九个皇子参与其中,分为了各个党派,不讲兄弟情分,互相使绊子,就为了获得下一任皇位的继承权。

1.不争皇位其实是不争气的表现。

康熙帝实际上是有35位皇子的,但仅有20位皇子长大成人,其中能参与夺嫡的9位皇子实际上是比较受皇帝重用的皇子。其他的皇子不是没有能力,就是地位不够,根本没有机会参与夺嫡的战争。而这些争皇位的皇子根本不会想要当一个闲散的王爷。当时的清朝正在康熙帝的统治下,逐步走向繁荣。

对于皇子来说,有这样一位父皇,他们其实是很有压力的,同样也使得他们更加有野心。皇子们也希望自己能像康熙帝一样建立功业,成为霸主。所以他们9位有实力的皇子自然要去争夺皇位,这样的行为其实是一种主动、争气的行为。要不是因为后来党朋之争变成了私下互相泼脏水,说不定这场夺位之争不会受到这么多的争议。

2.康熙帝的皇子们已经是壮年,争皇位就是他们的事业。

另外,要知道康熙帝在位的时间是很长的,他的皇子们大多数并不是十几岁的少年,反而都是一些血气方刚的青年人。从皇太子第一次被废时算起,参与夺嫡最大的大皇子已经是36岁了,最小的十七皇子是11岁,皇太子是34岁,四皇子当时已经是30岁了,八皇子是27岁。

这些年纪比较大的皇子要是放在今天,都是一些进入职场很久的中层领导。而他们在当时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皇子或者王爷,虽然在朝堂上是担任了职务,可他们的目标肯定不是当一名做事情的官员,而是做一个决策者。于是他们当时的事业并不只是朝堂上的官位而已,更重要的是夺取皇位。

3.争皇位是把握主动权,互相站队。

除此之外,其实皇帝只有一个,而九子夺嫡中并不是九个皇子都要争皇位的。他们其实是想站队,以便皇帝继位后能够重用他们。比如四爷党一开始其实是站在皇太子这一边的,直到皇太子第二次被废,四皇子才组建了四爷党;比如八爷党原本是支持八皇子继承皇位的,之后因为八皇子受到康熙帝的厌恶,他们又转而支持十四皇子。

我觉得他们争的不仅仅是皇位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王朝的统治权。在党派中,似乎并不在意由哪个皇子当皇帝,他们是要自己的党派能获得最终的统治权。虽然古代的皇帝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可他的决策还是会受到其他王公贵族的影响,这也许就是他们不在意哪位皇子当皇帝的原因。无论是党派中哪位皇子当皇帝,他们都能获得更高的地位和权势。

总的来说,九子夺嫡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他们有能力也有野心去争夺王朝的统治权。而那些甘心当闲散王爷的,往往是没有机会参与夺嫡之争的皇子们。

第4个回答  2020-09-08
因为当上皇帝之后才能拥有天下大权,康熙的九个儿子都对权力非常渴望,所以要争皇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