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低段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如题所述

一、透过汉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汉字教学方式,形成灵活的汉字教学氛围。注重字理识字教学,透过汉字的形、义、音的分析,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
珑,形声字,玉形龙声。古人大旱求雨时所用的玉,上刻龙纹。玉(王),表示玉祭祀便是最好的礼物;龙,表示古人认为大旱时要向龙王求雨,龙亦表声。通过“珑”字,我们向学生渗透到上古时期,人们非常迷信,以为天帝神灵乃至祖先鬼神具有无穷的力量,能帮助人战胜各种艰难困苦,消除各种磨难,满足人所需要的一切。因此,用玉祭祀便是最好的礼物了。
再如通过与“贝”有关的汉字来了解中国的钱币文化:贝,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海贝形,本义是海贝。但为什么后来从“贝”的字都与钱财有关呢?是因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物易物交换的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了,于是人们便把贝壳作为交换的中介物。贝是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浅海的贝类,它小巧玲珑,色彩鲜艳,坚固耐用,而成为原始居民喜爱的一种装饰品。由于它大小适中,便于携带,便于计数等特点。天然贝就逐渐充当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在先秦时期贝同时具有币和饰的双重作用。
二、通过传统文化,帮助理解汉字的音形义
:认识汉字就是认识民族文化,要利用民族文化来反哺识字教学。通过学生已知的传统文化知识,帮助理解汉字的音、形、义的构成,有利于将汉字部件枯燥的组合变成有理可据,通过绚丽的中国传统文化反过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如利用学生们已知的传统丧葬文化,向学生讲解“葬”字的构成:上古时代的丧葬是用柴草把尸体包起来,扔到荒野之中,既不堆积土堆,也不种树来作标志,又不存在丧期等问题。这就帮助我们理解“葬”字的组成意义了:从“死”,从“茻”,指人死后盖上草席埋藏在丛草中;从一,表示尸体被抬送荒野时所用的木板之类。本义是人死用草覆盖埋葬,后指用棺木埋入土中。
总之,汉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注重字理识字教学,依据汉字的形、义、音,向学生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既丰富了汉字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习汉字的兴趣和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汉字与文化关系十分密切,汉字教学质量的提高与传统文化的传播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努力遵循、掌握学生识字心理,以合适的角度、深度认识汉字的构字规律,帮助学生学习汉字,使识字教学充满情趣,更加有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