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鼓书发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5-30

上党鼓书的发展历程中,组织机构经历了显著的转变。1938年,抗日民主政府在襄垣成立第一个盲人爱国宣传组,随后“盲宣队”等曲艺组织应运而生,盲艺人以曲艺形式积极宣传抗日。1945年,原“三皇会”解体,盲宣队成立,以宣传共产党的思想为主,组织结构细化,分组走村串户,推动了曲艺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上党鼓书在太行山区影响力扩大。


新中国成立后,上党鼓书作为政府专业团体继续发展,盲宣队队员转为城镇户口,享受供应,标志着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1953年的文艺整风后,盲宣队明确了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核心,紧跟时代主题,成为创作的重要原则。


1959年,襄垣县为突破上党鼓书的局限,决定成立曲艺培训班,吸收健全青年,开展移植工作,试图将上党鼓书改造成“襄垣曲剧”。尽管曲艺团在1962年解散,但它在内容和形式上的革新对上党鼓书产生了深远影响。名艺人和基层音乐工作者的创新,使得剧目广受欢迎,上党鼓书通过农村演出得以广泛流传,培养了大量观众。




扩展资料

上党鼓书,山西曲种。起源于山西襄垣,流行于上党地区。又称鼓儿词、襄垣调。相传清代乾隆初年襄垣的盲艺人成立了“三皇会”,借以传授鼓书和算卦,使鼓儿词代代相传,并在曲调上不断有所丰富和改革。早期唱腔只有慢板、快板两种。道光年间,盲艺人史金星吸收了当地的民歌、小调和道士的化缘调;咸丰年间盲艺人路永泉又吸收了当地的宫调(即上党梆子)、落子、秧歌等戏曲唱腔。以后的苗喜来、段明和等两代艺人又在板式和曲调方面加以发展,遂使上党鼓书基本定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