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里面这几个“之”的意思是什么?谢谢!

花之隐逸者也;花之富贵者也;花之君子者也;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

《爱莲说》是宋朝周敦颐的著作。
全文如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其中“之”有以下几种用法:
* “水陆草木之花”中的“之”,是结构助词,表示领属关系,可译为“的”。
* “晋陶渊明独爱菊”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 “中通外直”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 “不蔓不枝”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 “香远益清”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 “亭亭净植”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 “菊之爱”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 “莲之爱”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 “牡丹之爱”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19
花之隐逸者也 之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第2个回答  2011-06-19
前三句中的“之”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后三句中的“之”为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追问

怎么提前法?

追答

我认为“宾语提前”那个不对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6-19
(花之隐逸者也;花之富贵者也;花之君子者也)之: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
(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之: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
译文:
  水上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是很多的。晋代陶渊明只爱菊花。自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十分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的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空心)的,外形是挺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的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亲近而轻慢的把玩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人;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人。唉!爱菊花的人,陶渊明后就很少听见了。   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至于爱牡丹的人,当然人很多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