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学佛的人回答)如何看待“西游降魔篇”中“像法”思想

所谓的男女爱也好,还是大爱也好。都是执着吧!?悟无所得才是最终的解脱?对不对?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初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省略万字

阿弥陀佛!师兄所言有理!一切的法皆是针对不同的因缘而说的。放下男妇之爱,焕发大爱,这也是一个角度上来讲的,是用于我们放下执着的世间清执爱染。其实,这里的大爱也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将所谓小爱加以括展,而延伸到慈悲更多众生的大爱。其实,佛菩萨的慈悲与智慧是远远超过我们世间意识观念逻缉思维的,是远离一切恩怨缠绕,一切错觉颠倒,一切观念陷阱的,是圆满周遍的,是遍知一切角度,而不执着一切角度的。一切众生的烦恼痛苦来自于妄想颠倒。佛菩萨明了一切众生所堕之陷阱,以及如何才能超越这些陷阱,而回归清净妙明智慧圆满的佛心境界。这样的佛心境界毕竟清净,不染一尘一念,没有五欲之染着小爱,也没有可供执着之大爱,虽随缘利益一切众生而不着任何一丝一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3-24
对。非心非佛,妄念生死,迷悟一念,应无所往。
楞伽经》的如来藏说把人的自性看成是善与不善的本原,而善与不善是二元对立的,尽管经中也提出“众生自心现流,一时清净”,但是要想化对立为一元即改恶从善,就必须逐渐地修行。对一般人来讲,作到改恶从善、转染成净,就必须调节身心去念佛、打坐,修种种方便法门,要不断地背离妄念、抑制恶行,经受着心灵的熬煎与锻造。《般若经》系列的般若思想却是利用“空性”来破除二元的对立,试图消解迷悟、善恶、圣凡等的界限差别,确立佛性平等的观念。这种顿悟学说,对艰难修行的人来讲,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当他们舍弃实在的修行,迷恋于“空性”时,执心、执佛就自然成了习气。这样,即心即佛被一些人“玩味”成“障道因缘”就不是意外的了。有“心”即被“心”所缚,有“佛”即被“佛”所缚,心灵中若有它们,就不可能自由无碍,口头上有它们,就只是口头禅。真正的无分别境界,便是进一步的“空”去。马祖利用“非心非佛”的否定语式,目的就是启发人们不断地瓦解原有理念而破除执著,到最后万念脱落、真性透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