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莱的<Ode to the West Wind>的主题及其特点。

如题所述

《西风颂》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诗作。全诗共五节,始终围绕作为革命力量象征的西风来加以咏唱。

第一诗节写西风的威力和它的作用,第14行点出破坏者和护持者,这是贯串全诗的两个主题。第二诗节用云、雨、冰雹、闪电来衬托描写西风的威力;第三诗节写西风作用于波浪;第四诗节写诗人因西风而发生的感慨,诗人向西风说但愿自己也像枯叶被风带走,虽然不像不羁的雨风那样自由自在,也能分得它的一分猛烈的威力。

在最后一诗节里,诗人请求西风帮助他扫去暮气,把他的诗句传播到四方,唤醒沉睡的大地。最末两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预言革命春天即将来临,给生活在黑夜及困境中的人们带来鼓舞和希望。

诗篇表达了诗人对反动腐朽势力的憎恨,对革命终将胜利和光明未来的热切希望和坚定信念,深刻揭示出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的客观规律。 全诗气势雄阔,境界奇丽宏伟,具有浓郁的革命浪漫主义特色,通篇采用了象征、寓意手法,含蕴深远。

扩展资料

《西风颂》采用的是象征手法,诗人用优美而蓬勃的想象写出了西风的形象。那气势恢宏的诗句、强烈撼人的激情把西风的狂烈、急于扫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诗中比喻奇特,形象鲜明,枯叶的腐朽、狂女的头发、黑色的雨、夜的世界无不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雪莱在歌唱西风。他歌唱西风以摧枯拉朽的巨大力量扫除破败的残叶,无情地把那“黑的、惨红的、铅灰的,或者蜡黄,患瘟疫而死掉的一大群”垃圾扫除干净;他歌唱西风“在动乱的太空中掀起激流”,搅动着“浓云密雾”,呼唤着“电火、冰雹和黑的雨水”,“为这将逝的残年唱起挽歌”。

雪莱歌唱西风,同时也在歌唱席卷整个欧洲的革命风暴。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一顶顶皇冠随风落地,一群群妖魔鬼怪望风逃遁,这正是当时欧洲革命形势的生动写照。

雪莱在歌唱西风。他歌唱西风“是破坏者,又是保护者”。他歌唱西风不仅扫除了残枝败叶,而且“送飞翔的种籽到它们的冬床”。待到来年春天,西风的妹妹——东风驾临大地,就会“蓓蕾儿吐馨”,“漫山遍野铺上了姹紫嫣红”,出现一个春光明媚的新世界。

雪莱歌唱西风,同时也在歌唱革命。他和那些资产阶级凡夫俗子不同,他没有把革命简单地看做消极的破坏力量。尽管雪莱对新世界的理解还比较空泛,还不可能突破空想社会主义的水平。

雪莱在歌唱西风。但他不是冷眼旁观的歌者,他强烈地热爱西风,向往西风,他以西风自喻,西风是他的灵魂、他的肉体,诗人和西风合而为一。

雪莱在歌唱西风,同时在激励和鞭策自己。他早年就赴爱尔兰参加民族解放斗争,回到英国后继续抨击暴政,鼓吹革命,同情和支持工人运动。因而受到资产阶级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愤然离开自己的祖国。

在旅居意大利期间,他与意大利“烧炭党”人和希腊革命志士来往密切,同情和支持他们的革命活动。《西风颂》熔铸着雪莱坎坷的人生道路,倾注着雪莱对反动统治者的满腔愤恨,洋溢着雪莱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表达了雪莱献身革命的强烈愿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7-12
《西风颂》是雪莱最著名的抒情诗歌,共分五节。在第一节中,西风在陆地上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落叶,同时又把种子吹入泥土,点出了西风既是毁灭者又是保护者的主题。第二节描写西风在空中扫荡残云,带出了暴雨雷霆。在第三节中,西风在海上劈波斩浪,大显神威,搅醒了沉睡的海洋。以上三节咏风,把西风在陆、空、海上的凛凛威风写得酣畅淋漓。接着诗人笔锋一转,由咏物而抒怀,在第四节中表达了自己愿随西风而舞的心愿,进而在第五节中发出了愿与西风合而为一的澎湃激情。

在这首颂歌中,雪莱愿借西风之力,荡涤自己心中的沉暮之气,激发自己的灵感,并将自己的诗名传播四方,唤醒昏昏然的芸芸众生。多少年来,《西风颂》的影响超越了文学、超越了国界,被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当作自由与革命的颂歌。既是毁灭者又是保护者的西风无疑是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革命的极好象征,所向披靡、势不可挡的西风则成了革命精神的化身,尤其是诗歌末尾的“风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直是革命乐观主义者的口号。

这首诗的结构安排精巧,值得品味。诗歌每节有14行五音步诗行,每节可独立成为一首十四行诗,前三节的末尾均以“oh,hear!”结尾,既在形式上把不同诗节贯串起来,又在语气上也使诗节之间相互照应。在每节内部,前12行利用三行诗(terza rima)的形式,最后两行为一个偶句(couplet),押韵格式为aba bcb cdc ded ee,使诗行前后衔接,最后两行冲破格式,模仿了西风飞旋、不可阻挡的气势,既传神又达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