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正后不签署正式劳动合同,上个月中转正了公司不发转正工资给我,到下个月才给我转正的工资

转正后不签署正式劳动合同,上个月中转正了公司不发转正工资给我,到下个月才给我转正的工资.来的时候谈的转正工资,到了转正她并未给我那个数,试用期还不给我上保险,转正后上的保险还是最低的不是按照我工资上的,我辞职可以得到赔偿吗?

  如果由于单位的原因,工作超过一个月未签订劳动合同应当支付双倍工资。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七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自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至满一年的前一日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视为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的当日已经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当立即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2-24
很正常,都是这样的,至少我所经历的那些公司都是这样,辞职得不到什么东西的,当然你可以去告去投诉,但是将来你去其他公司还是一样的。。。。。。追问

麻烦您问下,我让他们再给我开一个在职证明只是写因未签署劳动合同,这样的在职证明可以吗?急急急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3
可以得到下以补偿:
1、未签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
2、入职当月起,按应发工资补交社保或折算现金给你
3、一般公司会以15号为界,15号以前算当月,15号以后算下月,也就是如果你1月16入职,那么三个月的试用期就要到5个月才转正,6月才能拿到转正工资,具体标准看公司制度
4、转正工资与约定工资不同,如果没有证据或口头约定录音,很难证明,这种不讲诚信的公司建议不要长做。追问

我是8月24号入职。到10月24应该转正,10月剩下的天数应该按转正工资拿,但是公司不给我那几天的转正工资,我现在如果要是辞职可以拿到未签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吗?公司好多制度特别欺负人,实在受不了。但是我必须拿到我应得的利益。公司现在看快放春节假期了巴不得我们自己滚蛋那。我就不能便宜这样的人。如果我和他们谈自己偷偷录音可以做证据吗?

追答

1、余下那几天的转正工资能不能拿到难说,一般公司都没有把转正的月工资分成两次来给的,本人工作快10年,也换过很多公司,私企、外企、台企、国企等都进过,都没有你说的这种情况,把一个月的工资分成转正和不转正来发的,这是常理,不用过于计较。
2、能不能拿到这部份钱,主要看公司的制度中如何规定的,你可找公司HR查一下公司对这种情况是分开两次发还是当整月发。

追问

4、我需要什么有利的证据吗?我有公司给我扣公章的在职证明,但是未签字只扣章了还写了因公司制度改革未签署劳动合同。我还有试用期合同。但是我没有工资条。工资卡不是这发的,但是里面有交易记录,这个月发的现金有工资条。
5、我现在提出辞职还可以得到补偿对吗?因为她那边给我的回复估计也是不会给我钱,不想干自己辞职。

追答

1、单独签试用期合同无效,那么试用期合同就是正式合同,你拿的工资就应该是转正后的工资
2、公司已经出了未签合同的原因,如果这个原因有去劳动局备过案,那么申请双倍工资就无效
3、没有工资条和工资签收记录这是违法的,但对你企业来说影响不大,只要他们按时发工资对你说没有什么影响,只是少一种凭证
4、能得到的补偿就上面说的那几条,至于能不能拿到还是刚才那句话,要先查清楚,公司有没有把未签合同的原因去劳动局备案,如果有就不能要双倍工资,另外公司给了不签合同的证明,你签了字代表你认可了不签合同的行为,如果没说错上面应该还有说后改组完成再补签合同

追问

1、证明上写因公司改制未签署劳动合同,只是这样没有写改组后再签署合同。这样可以吗?如果不可以,我让他们再给我开一个在职证明只是写因未签署劳动合同,特开此证明证明该员工在职可以吗?2、公司有没有把未签合同的原因去劳动局备案这个我们无从得知啊。我们公司是一个公司套了好几个公司的。真正的老板和公司一点关系没有,她老公是国家旅游局的领导,所以你懂得,主要接旅游区和旅游局的活,法人全是公司的其他人或者亲人。

追答

有关系的公司还是私了的好,个人闹也很怋得到支持,把社保要来就行,工资这块要查了才行,或者你找几个离职员工一起去当地劳动局反映也可以,人多力量大。

追问

麻烦您问下,我让他们再给我开一个在职证明只是写因未签署劳动合同,这样的在职证明可以吗?急急急

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3
1、工资是包含在合同中的部分
但是奖金是有随意性的
既然没有写在合同中
就很难保障权益
2、试用期和劳动合同期限之间是有比例关系的
不能随意延长
3、超过正常工作时间之外的视为加班,应当支付加班工资
4、2、3种情况可以向劳动仲裁部门申请仲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