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是否可以同时选择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中介目标?

如题所述

可以。

同为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应利率水平提高,减少市场货币供应量。

中介目标要求能够被控制。但现在的情况,央行最能控制的恐怕就是利率了。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具有很大的内生性,并不能外生给定。

比方说出口商赚到的外汇必须换成人民币,这就形成了外汇倒逼机制。还有经济形势不景气的时候企业可能会持有超额的通货。这就造成了货币供应量不如利率可控。

扩展资料:

货币供应量可以按照货币流动性的强弱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即M0、M1、M2、M3、M4等。货币供应量的初始供给是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

这种基础货币经过商业银行无数次的存入和支取,派生出许多存款货币,使其出现多倍数的货币扩张。货币供应量的多少,与社会最终总需求有正相关的关系,所以中央银行通常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保持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的基本平衡,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基本任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货币供货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10-26
中介目标分为远中介目标和近中介目标,一般来说对于一个货币当局只能选择一个主要的中介目标,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发达国家是选择的货币供应量的,但后来放弃了,选择了利率,在中国利率市场化程度比较低,利率弹性很小,他并不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中国主要监控的是货币供应量。顺带说一句,选择主要的中介目标,并不等于放弃对其他中介目标的监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6-17
最近央行的降准后又接着降息,可以认为是同时选择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例证了。
第3个回答  2012-06-17
可以的,同为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应利率水平提高,减少市场货币供应量。
第4个回答  2012-06-18
货币政策,或称金融政策,是指主权国家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调节货币供应量或管制信用规模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是一国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其内容包括很多方面,其中货币政策目标最为关键。在货币政策诸多目标中,中介目标意义尤为重大。目前,各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主要是货币供应量。所谓货币供应量是指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以外的组织(包括企业和家庭部门等)持有的货币总量。货币供应量来自中央银行的现金发行和金融机构的负债项目,一般按流动性差别、货币购买力的强弱分层次统计。目前各国划分方法一般是:M0=通货;M1=M0+商业银行活期存款;M2=M1+商业银行定期存款;M3=M2+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M4=M3+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M5=M4+政策短期债券与储蓄券;M6=M5+短期商业银行票据。中央银行根据不同层次货币供应量对经济影响来监控对象。我国以货币流动性差别为主要标准,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四个层次:M0=流通中的现金;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外币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其中,M1是通常所说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2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M1之差是准货币,M3是为金融创新的需要设立的。1995年人民银行正式将M3作为中介目标监测指标,1996年正式向全社会公布M1与M2的控制指标,M3目前人民银行不予公布。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实现其政策目标的政策手段。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职能和效果来划分,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的扩张与金所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俗称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信贷或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而采用的工具。侧重于银行业务活动值得方面进行控制,是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包括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和优惠利率。(三)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包括信用直接控制工具和信用间接控制工具。信用直接控制工具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预、流动性比率、利率限制和特种存款。信用间接控制工具主要有:窗口指导和道义劝告。《中国人民银行法》第23条规定了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的六种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制度、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再贴现政策、再贷款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这是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