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主体的生活素养

如题所述

所谓写作的主体就是进入写作思维和写作行为中的人。主体在写作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

写作过程,设计到主体、客体、载体和受体。其中,主体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但是却不是完全的决定地位的。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写作主体的素养。

写作的素养就是作者在围绕文章写作的集材、运思、表达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素养。它是写作主体思想意识、文化水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积累的综合反映。写作主体的素养主要包括生活素养、学识修养、人格品位和审美理想四个方面。

1.1.1生活素养的源泉

生活的素养说起来很晦涩,大体上就是要丰富阅历,开阔视野,重要的是对生活的钟情和投入。然而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复刻,哪里会有钟情和投入呢想必大部分是疲劳和厌倦吧。

如何跨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无力感和厌倦感,万事,总要从一个决定开始。

扩大视野,丰富阅历,多见世面,广开视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会得到不断的递增,信息贮存和材料积累就会越来越丰厚,写起文章来,自然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了。古人说:“见得真,方道得出。”有丰富得积累,就有选择的余地。我国古代史学家司马迁写出不朽的史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长期的游历中搜集到大量的翔实的史料,从而把历史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历史事件写得绘声绘色。

1.1.2生活素养的升华

生活素养还来自作者对生活投入的热情,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对生活的独特发现。生活素养,固然包括了见多识广,但更为本质的是认识深刻,感受真切。经历和见闻属于广度方面的问题,而认识和感悟则属于深度和密度方面的问题。广度仅仅是一个平面,在广度的基础加上深度和密度,才能形成立体的、完整的生活素养。

鲁迅曾激励青年作家“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就是要求向生活的深度挖掘。矛盾在论创造时,特别强调广度、深度和密度的三位一体化。他说:广博与深入,并不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很难想象,一个埋头在生活的一角,而对一角以外的生活全无所知的作者,怎能够写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使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具有普遍性。

我们所要表现的,必须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生活,能使广大读者感到身入其境,发生强烈的共鸣;但我们虚构的故事和人物不可能不是具体环境中的故事和人物。而所以能达到这样的程度,就在于作者既有广播的生活知识,又有深入的生活经验。在强调广度和深度相辅相成的基础上,矛盾在论所谓“生活三度”时,进一步说明密度问题。

“一个生活有密度的人,也许他见世面亦不怎么多,也许经历的世故亦不怎么深,然而无碍于他的生活之密度;如果说‘世界上更不会存在没有广度和深度和密度的生活’,那么,二十岁左右的青年学生,难道就不会有能‘贴近人民’的吗?自然,见世面大(广度),阅历深(深度),能增加一个人对别人的体察,——愈尽人情(密度),但是密度之初不有待于广度和深度而得,也是无可怀疑的事。”

我们要形成良好的生活素养,就要关注生活,热爱生活,潜心探究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1.1.3何谓“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什么是有心人,如何成为有心人,习惯了“有心”之后,到底意味着什么?有心意味着处处留心,处处好奇,处处考究。问人所未问,记人所未记,行人所未行。在质问,积累,和践行的过程中,逐渐探索事情和物理的发端和运行规律的轮廓。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物体,每一件事,都可以作为一个发端,作为一系列故事之泉的源头。生活中的有心人,就是能够意识到这些人物和事件的“发端”属性。

有心人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能够将所有东西当作一个“发端”,研究它之所以是这样的内在机制。一切物理存在,都有物理性的技术实现机理;一切人的言行举止,都有人性的实现机制;一切境况,都有情节性系统性的形成机理。追溯,揣测,想象,一切的来源、过程、细节,体察这些内容的微妙之处,感受这些东西形成背后无限的巧合,意识到这些巧合的微妙和难得。

这就是有心。就好比看到一个富豪。将它当作一个发端,去研究。他为什么成为富豪?因为他贩卖黄金。

黄金?他哪里来的黄金。他在沙漠中迷失,发现了一处金矿。他是如何将金矿开采出来,如何保守秘密,如何运输,如何在不影响黄金价格的情况下营销黄金,现在黄金还有没有了?黄金?为什么是黄金?黄金稀缺却稳定,为什么稳定?经济学、物理学、化学、行为心理学等诸多问题,就摆出来了,去探索,去解释,获得结论,就是“用心”的全过程。

天赋,是成就的必备条件,而有心,是锻造天赋的工艺。天公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如果我们不敞开胸怀,对一些都留心,就相当于将天赋拒之门外。对于写作来说,无论什么年龄,什么处境,什么水平,只要能够处处留心,处处用心,就能召唤天赋,锻造才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