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的一个小问题

我到现在还不是明白佛..佛上不是说众生皆平等么..但为什么如来佛祖高高在上..而其他佛却要做于他旁边呢..为什么佛还要分等级称谓么.仅仅是因为如来法力无边么..但是他自己却又说过一切皆为空象..而为什么如来可以掌握三千世界还其他佛不能呢..为什么佛祖可以号令其他佛陀..而佛陀却不能号令他呢..哎..望那位佛大师来解答下吧.到现在还有搞不懂的..不过打字累就不打了..

额。。。。。首先楼主的理解有点偏差,

“如”在佛经中称真如,就是绝对真理,

“如来”,是说佛是掌握着绝对真理来到世上说法以普渡众生的圣者。

比如称“释迦牟尼佛”或称“释迦牟尼如来”,都是一样的。

但称“释迦牟尼”为“如来佛”就错了。因为如来和佛同是一切佛的通称,并不说明是某佛,正像称人为先生阁下不能说明是某人一样。

而释迦牟尼只佛教的创始人,称他为如来,则是因为普遍意义上他是第一个大彻大悟的人(不是神)

佛是佛陀一辞的略称,古时也写成浮屠或浮图。英文是Buddha。佛陀的意思是“觉者(觉悟的人)”。

“佛陀”是印度早就有了的字,但佛教给它加了三种涵义:
①正觉对一切法的性质相状,无增无减地、如实地觉了;

②等觉或遍觉不仅自觉,即自己觉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觉他,即使别人觉悟;

③圆觉或无上觉自觉觉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达到最高的、最圆满的境地,所以佛也叫无上正等正觉。

说简单点,也就是佛教相信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达到成佛——意为觉悟者,达到觉悟的人,也就是成“佛”

其次,

我们通常所说的“佛法无边”,其中的“佛”这个字是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它的意义是‘智慧’,‘觉悟’,当时这个词进入中国的时候(应该是汉代吧)中国文字中没有相当的字汇能够对等的翻出来,它所含的智慧之义绝对不是我们一般所指的智慧,而是究竟圆满对宇宙人生彻底明了的智慧,对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无所不知的智慧。

关于释迦牟尼,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如来”,他在历史上的地位是相当于我国古代儒学的创始人孔丘,也就是孔子,在国内大家不会说孔子会号令他的弟子和门生吧?呵呵~
释迦牟尼也是一样,简单的说他实际上只是第一个达到觉悟大智慧的人,而其他的人或者佛,则是在听从他的教导和指引,以期可以更快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

就如孔子教导他的门生一样,现在没有人会认为孔子是高高在上还和他的弟子分等级吧。

佛教虽然被称为宗教,是因为他有宗教的一些特点,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但他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所以只要细心点,其实可以发现,佛教里从没有出现过和“神”这个词相似的词汇,出现的往往是佛曰)
而世界上其他宗教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及神的主宰,

我想这大概也从侧面体现出众生平等吧~!

最后关于楼主的问题,我想大概是由于影视剧里出现的有关佛教的内容出现了偏差,
在今天的社会中,佛教有四种不同的形态,

1。正统的佛教,也就是上面所讲的,其实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

2。大约在一百五十年至二百年前之间,佛教变质而成为宗教,例如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一些佛寺,它不是教学或讲经说法,也不是指导大家修行,经常都是拜忏、祈福、超荐亡灵,因此就变成宗教。

3。少数佛教寺院所办的私人佛教大学,他们把经典当做学术、哲学来研究,形成学术的佛教或哲学的佛教,专讲佛教的理论而不重视修行

4。最后就扛著佛教的招牌,做些与佛教完全不相干的事情,这是邪教的佛教,不伦不类连宗教都不如。

很多影视剧里为了剧情需要,或者其他原因,常常不能完整的给我们展现一个正统的佛教

楼主发这个问题,原因应该和上面提到这些有点联系,

也就是说,正统佛教经典里释迦牟尼佛,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如来佛”,他没有过指使或命令过其他佛或人,他所说的和做的类似于孔子,用自己的言行来教导门生。

但后来的人却将佛教作为更好的统治人民的工具,就像儒学,最后也被当作愚民工具使用了两千年一样

其实,世上大部分的冲突与矛盾,很多都是源于相互间的不了解,就像楼主不了解佛教,后来对其产生一定误解一样。

最后,我能解释的也就这么多,我不是钻研佛法的,也没有到大彻大悟的境界,而且我还很留念这个花花世界,呵呵,但是我相信宗教不会让人去做坏事,宗教的信仰,其出发点也大都是善意的,

真正做坏事的,还是那些被利益蒙住眼睛的人。

PS:虽然我这个解释有点答非所问,但是还是希望能够稍微解答下楼主的疑问,

我要谢谢楼主,如果不是这个问题,我也不会去查找相关资料,也不会去了解佛教到底是什么。

参考资料:《佛学入门简要》 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1-25
楼主看到小说和电视剧里,释迦牟尼的旁边簇拥着很多佛对吗?
那么楼主,这些写小说、剧本的人不了解佛教。
释迦牟尼,是我们这个世界(娑婆世界)的佛,我们对释迦牟尼,可以有十一种称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西方有极乐世界,那里的佛叫做阿弥陀佛。东方有净琉璃世界,那里的佛叫药师琉璃光佛。此外东西南北上下等方位还有无数世界,每个世界都有一尊佛。
每一尊佛,都可以叫做如来,都可以叫做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没有大小之分,所谓“如来在诸佛里面是最大的”说法,是纯粹妄语。
第2个回答  2007-11-29
佛和佛教,道家和道教是有区别的,高高在上不是释迦牟尼的本意,是后世的弟子干的,明白了?
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老子写完道德经后就骑牛出函谷关了,几百年后被道教封为三清之一的神。孔子一辈子周游列国,兜售他的观点的穷教书匠,一生也不太得志,没想到死后千年,有人废除百家,独尊儒术,一时间成了孔圣人。
第3个回答  2007-11-30
什么是佛.我认得佛是这样的

佛是思想,佛是智慧,佛是诸法,佛是生命,佛是身心,佛是灵魂,佛是天,佛是地,佛是自然,佛是众生,众生是佛,(佛是醒悟的众生,众生是未醒悟佛),佛是一切,一草一木皆为佛,佛无处不在,佛无处不有,我们为佛而生存,佛为我们而存在,佛是遍布于宇宙间真实的本体,存于万有中的根源,佛永远在我们及众生的心田,我是佛,你是佛,一切皆为佛,就是你想不想佛,想见佛就在眼前与心间,不想见佛时.差之百千万亿里乃至百千万亿那由它及啊增祗的其更远。

佛就是思想.智慧.生命.身心.灵魂.天地.自然.众生.科学的.合理.和平的人类社会生活。

参考资料:http://hi.baidu.com/辟支佛智空

第4个回答  2007-11-25
神话故事称他为如来,其实如来是很多佛的称呼,而他,在经中常见人们称他为世尊或者本师,或释迦牟尼佛.什么原因他总以老大的身份出现呢,因为没有人能够问得住他,他通晓一切,一杯水都能让他看到里边的成份,而并不是别的佛菩萨不行,只是他更胜一筹而已,大家都很懂礼貌,当然是谁行谁就出来主事了,也许和佛家同界的还有别的地区的神,像天主了,真主了.那互相有个往来,当然得选有能力的了.
第5个回答  2007-11-24
佛教的基本概念:

(一)平等观:

佛教认为每一个众生皆有不可分别的‘自性’(或称佛性),只是因为自无始以来个人所作的业不同,心的状态不同,因此形成外表不同的生命现象,但众生皆有相同平等不二的体性,皆可经由修道的方法而‘返归’到自性去,每个众生皆可‘见性成佛’,佛教不认为有一个至高无上而且是‘唯一’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只是宇宙中无数的佛之一而已,很多人误会释迦牟尼佛所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就以为他说他自己是唯一无二的教主,那就错了!丁.唯我独尊的我是‘心’,是‘真心’的意思,他的意思是说世间之一切,其至高无上者只是真心而已。我们尊称释迦牟尼佛为教主,只是因为他把佛法传给我们,但他不是‘唯一’的‘至高无上’者,也不是‘无所不能’者。这种平等观念与一般宗教的观念不相同。佛教的平等观念不但用于人之间,且用于所有有情众生,包括人、畜、鬼、天……之间,在修行上也很重要,若无法作到平等无分别,那是无法开悟见性的。这种平等的观念更引申为‘诸法平等’,一切森罗万相看起来参差不齐,而实际皆源于平等不二的体性。要注意的是这种众生平等、诸法平等是指在本体上说的,在众生位或在相上,那是不会平等的,诸众生因业力之不同,而果报不同,在相位或众生位上看是众生不平等,诸相不平等,由于众生不了知体相不二,才会有这种不平等的感觉,对悟者而言,是众生平等,诸法平等。

(二)无常观:

佛教的无常观是源于其对世间诸现象的观察所得,世间之一切现象,小到人的心念,过去、现在、未来一闪即逝,人的心念变化是快速无常,再看人的一生历程,由出生、成长、老病到死亡,人的外表与内心都在不断变化,迅速无常,转眼成空。其他如花开花谢,人世的苍海桑田,那一件事能永久不变,这种对人生诸现象的一无常感觉,很多人身在其中而不自觉,原因是世间的人大多活在名、利、权势、爱情、亲情之中,而且年青体壮,并没有感觉到这些无常的变化,大多数人也很少想到自己的‘打拼’到底是为什么?但也有人察觉到生命无常短暂,于是就来个‘今朝有酒今朝醉’,也有人‘念天地之悠悠而凄然泪下’,一副悲伤可怜之相,这些想法与做法就是一般所谓‘悲观的的人生观’,也有人认为自己努力为子孙(也有人宣称自己的作为是为人类)的幸福,自己也可以活得很愉快,有‘现在’也有‘前途’,生命应该是‘乐观’的。但佛教的观察更为深入,佛教告诉我们,不论‘悲’或‘乐’,但都是‘无常’的,不要执著这些悲乐无常的现象。要开放自己的心,离开这些无常现象的束缚。由于这‘无常’的结果,有‘生老病死’,有‘成、住、坏、空’诸相发生,于是佛教观察到人生有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说‘四大苦空’、‘世间无常’,要人‘放下’,于是佛教被认为是‘消极悲观’的宗教,其实这是一般人的误解,世间无常是佛教观察到的‘事实’,人生八苦与四大苦空亦皆理智观察的事实,与积极、消极、乐观、悲观全无关系,对这种无常的现象抱持如何的看法与做法才会有乐观悲观等的问题。佛教要我们以理智认清这些苦空无常的现象是‘事实’,但这是你因‘身在此中’的结果,当你经过一番修行后得开悟解脱,你就发现这世间森罗万相只是一些‘相’,既是相当然会变化不定,但‘体性’没有变,你可以‘证悟’到自己的体性不变,也可以‘证悟’到这些相是由‘性’所生,到此境界则世间的一切在你掌握中,你得以自在无碍,不被无常引起的相所苦恼,那里有什么生老病死,那里有什么花开花落,你是‘老神在在’,你变什么老身清楚得很。佛教告诉我们,不但人生现象无常,宇宙诸相也是无常的,天文学上所发现超新星(Supernovas)(目前已发现的有1054年的中国超新星,1572年泰谷超新星,1604午,1987年均有发现)就是星球大爆炸的结果,也就是说星球的现象也是无常的,太阳不是永远是那样,这是大家所知道的。

(三)轮回观:

佛教的轮回观认为有情众生概略可分为六道,所以有不同状况的六道众生是因为心的状况不同之故,心的状况都是众生自己的做为(包括身体的行为,嘴巴的言说与思考)所造成的,心的条件适合某一道,自然就会出生到该道去,各道本身心的状态也不一样,有高下之分,有情众生就在各道之间进进出出,生生死死,就如同作梦一样。有关轮回转世的报导很多,有人研究由催眠之中,慢慢由现在往幼年催去,再往前催到出生时,然后再往前生去找。这种叫‘前世催眠法’,听说被催眠者在回到前世之前会经历一段‘光明期’,有人见白光,亦有人见红光或金光等,经历‘光明期’后,被催者才能被引导到前世中,说出他的身世,据说用这种方法有人说出前世后,再去查证,发现确有其事,但大多是‘无法查证’,我相信这是人自己业障太深,催眠后现出各种幻相之故。在佛教中要知道人的前世并不难,很多修行者修得‘宿命通’之后,就一切清楚了。对于轮回转世之问题,目前国外已有很多人在从事研究,相信快会清楚而确信是真实的事情。有一件事情也许与前世(也许很多世)有关,那就是一些奇怪的梦,我们有时会做一些很特殊的梦,好像连续好多次梦到去一个地方,觉得那么熟悉,但这一生却没有去过,相信很多人做过这一类的梦。佛教认为梦有些与潜意识有关,而潜意识就记录很多前世的事情。

(四)慈悲观:

慈是给乐、悲是拔苦,佛教给乐技苦的对象不只是人类,亦包含人以外的生命,如猫、狗、鬼、神等,因此佛教有‘超度’之行为。佛教的慈悲是对所有众生皆无分别的大爱,不求回报,没有任何条件。主要原因是佛教认为所有众生皆源于法性,所有众生皆有无法分别的自性,这种‘一体感’形成佛教‘同体大悲’的观念,认为‘众生病亦是我病’。此外由于轮回观的关系,众生从无始以来,都经历无限多次的轮回转世,由于次数太多,众生之相互间都有过亲密的关系(也许你家养的狗在10世以前是你亲爱的太太呢!),而且众生生命之得以维持,在今生也是很多其他众生所给你的(例如:你吃的肉就是其他众生的肉),你的一切都与其他众生有关,今生如此,前世亦是如此,只是众生因心有障碍(佛教称‘业障’)以致无法得知过去生的事情,也因此无法了知众生间亲密相依的关系,基于这种众生间过去、现在、未来的亲密相依之关系,佛教讲‘无缘大慈’,也就是不论众生与你今生是否有缘,是否今生与你有关系,但你对他的慈悲是一样的,慈悲是佛教修行者的基础,也是成佛的根基。世人的爱是有条件的,有限制的(例如男女之爱),皆有‘所得’、‘欲得’、‘取、有’等,这与慈悲还有相当距离,但不可否认没有爱心也就没有慈悲。把爱心有限制、自私的部份去除就‘接近’慈悲。但真正的‘慈悲心’那要‘开悟’后才会生出来的,佛教之所以不‘杀生’主要原因是慈悲心之故。‘杀生’是‘故意’去杀害其他的生命,是‘有心’的杀害生命才算,不如或无心的伤害不算杀生,植物在佛教认为是不具‘生命’,目前有人实验说植物会有喜怒的感觉,但也许是寄生其上的一些精灵所致,科学并无法证明植物那些有‘觉知’的现象来自何处。佛教徒不论吃植物或动物,都要伤害到很多无辜的生命,那是为了生存不得已的事,应该心存抱歉、感激之念。不可以贪图口味,与一些不该吃的去吃,或大言不惭认为‘所有可以吃的都是给人吃的’,这就是佛教在慈悲观之下对吃食的观念。基督教的博爱似乎只对人类,与慈悲在层次上还有相当距离。它以人为本,把人自己视为至高无上。佛教之提倡自我克制的生活(但不是反对生存),一就是要人尽量减少自己消费,减少杀生的机会(不论你吃素、吃荤、杀生是少不了的,植物上也有许多虫!),物质生活简单化既可节省开支、减低垃圾、减少能源消耗,应该是今日人类要在世界上生存的不二法门。

参考资料:http://www.999.com.my/fo/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