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讲断恶修善,又讲放下执着分别,如果我们连善恶也分不清,也不去执着善事,那我们该怎么修行呢?

断恶修善似乎就是分别善恶然后去执着善心善事戒断恶念恶事,断恶修善似乎与不分别不执著有矛盾,当然这只是表相上的一种感觉,究竟里面圆满的佛理末学不得而知,还望各位师傅大德指点。

复杂的话就不说了。简单的说,佛法是有次第以及次序的。 首先,一定要知道什么是应当做,什么是不应当做,什么是圣者所赞叹,什么是圣者所非议,而这些就包括佛陀所教导我们的五戒十善,杀生,妄语,邪淫,饮酒,偷盗。这五戒是最基本的,最粗糙的善恶区别。佛陀的教导是从世间的善走向出世间的解脱道,因此佛陀所教导的行为就是善,而五戒是善的基本。佛陀所开示的十恶业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粗言、绮语、贪爱、嗔恨、邪见,是为不善事、十恶业。
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善与不善是很重要的。善的身业,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善的语业,包括不说谎话、不挑拨离间、不粗言恶语、不说废话闲语;善的意业,包括不贪婪、不嗔恨、具有正见。

而佛陀更细微的宣说了,十善。业可分为不同的群组和种类。其中一种分法是将它分为善业或恶业。我们有十善业,十个好的决断力或行为,它们是良善的。 布施,持戒、禅定, 恭敬,服务
,回向, 随喜,闻法、说法, 正见。十个善业,事实上它可被分为三类:布施、持戒和修定。恭敬和服务可包含在持戒中;功德回向和随喜可归类在慷慨或布施中;而听经、解经和正见则可归于修定或内心的涵养中。

人们都具备三毒,而走向解脱之道的方法就是灭除三毒。而三毒是不善业,所以我们要以善去对抗它们。这就是走向’放下‘的先决条件。我们实行佛陀的教导,走向’善的解脱道‘,断除三毒。而在断除三毒的过程中,会经过’智‘的开发,而这’智‘是指观智。在这过程里,人们会发觉’不善‘的种种坏处,更加的了解自身。当人们在越来越了解自身的时候,开发’智‘的时候,会了解到世间的’真相‘,那时候就会慢慢的学习’放下执着以及分别‘,因为他看到了’法‘。不再执着世间的种种,心不再有’分别‘万物之念,一切都是平等的。

很多人以执着佛法来混淆人们,但事实上佛陀在经典上说过,解脱圣者就不用再修习佛法,这也是所谓的’无学‘,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佛法,他们也不会执着于佛法。只有解脱圣者才适合用’不执著佛法’,但一般的学人都必须‘坚持’佛法而不是执着。 所以这是次第,次序的问题,而不是一概而论的话题。

在下就白话的去解释,并非什么高深的理论,只是次序问题而已。逻辑以及次序混淆才会造成您的疑问。 佛法不需要去高深化的理论,神格化的仪式,佛法只需要去实行,修行的人。
祝福您幸福,快乐,远离痛苦,无敌意。
萨度,萨度,萨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0-28
一游客入深山,见一隐者,遂问之曰:世界乃大,无奇不有,藏匿于山野,静心于空谷,不有失乎?
隐者应之曰:失却身体,赢得灵魂。
游客又问之曰:人存于世上,有口目之欲,强行抑之欤?且接世必以身体为媒介,方能获灵魂之高升。吾何以在世上亦能收获灵魂哉?
隐者曰:世界乃大,人心亦无穷,阖目则万物了于心,心不在焉,视而不见,何须强行抑制本无之欲望。身体乃人之身体,必为人所辖制,总为物欲所胁持,安能不累之乎?且夫无欲则刚,接世为物欲必将为物欲所牵引,逐物欲功利而生,岂不殆哉!放下一颗心,蔽却障心之物,自然能够收获灵魂,求得内心安宁,了悟人生真谛。
游客称之善。然退却山谷,重入纷繁之世,看风会云集,觉持身之不易。遍观当下诸人,无不随波逐流,更有视洁身为耻事者,争将身体投于染缸之中以自污,以求与人同。
既不能为隐者,又不欲熏染自身,游客经历内心之苦痛而不自拔。
第2个回答  2012-10-29
修行就是如此啊,放下一切执着。 一切本来就是圆满的,所谓大圆满,可是凡夫只看到缺陷。
第3个回答  2012-10-28
断恶修善,是修行的开始。是凡夫以分别心、执著心去修行的。

不执著、不分别,是心里不执著、分别,不是让你在事上不执著、分别。
第4个回答  2012-10-28
这个问题,用一句话解释最恰当不过。
随缘不攀缘!
放下不是不管不顾了,放下是一种修行的态度和阶段。是对善恶都能了然却又放下自在。
比如菩萨虽然断却尘缘也在轮回中浩荡前行,不是被轮回,而是轮回中自在。
迷时法华转,悟时转法华!断恶修善心,岂是看不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