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化层“人为源”与“自然源”的元素组合特征

如题所述

将少人类影响(Ⅰ组)和人类影响(Ⅱ组)、及全部文化层样品分别作因子分析(表6-15),从人类活动(Ⅱ)组文化层样品中可见Au、Sn、Pb、Ag、Hg、Cu等元素组合为第一因子,为影响其文化层元素分布的一种最重要的作用;而在少人类影响(Ⅰ)组中缺少该类元素组合的因子,说明人类活动对Au、Sn、Pb、Ag、Hg、Cu等元素组合有重要的影响,这些元素可能与青铜器、铁器等的“冶炼”活动有关。

表6-15 少人类影响(Ⅰ)和人类影响(Ⅱ)文化层的因子分析

从表6-15还可见Cd、Hg、Zn等亲铜元素在少人类影响(Ⅰ)组中,按照其地球化学性质与Cu组合在一起(因子2),而在人类影响(Ⅱ)组中Cd、Zn与Hg、Cu分道扬镳。这种人类影响组相对于少人类影响组的元素组合关系变化在相关系数上反映得亦很明显(表6-16),例如,Cd与Hg的相关系数由0.67的显著相关变为不相关的0.21。

表6-16 少人类影响(Ⅰ)和人类影响(Ⅱ)文化层部分元素的相关系数变化比较

*表示在0.05 水平显著相关;**表示在0.01 水平上显著相关;n(Ⅰ)=42;n(Ⅱ)=83。

进一步将一些可能的“人为源”元素与“自然源”元素作散点图(图6-8)。图中少人类影响Ⅰ组的一些“人为源”元素与“自然源”元素的散点图表现出一定的线性相关,可拟合出一回归线,相关系数在0.05 水平下呈显著相关,Ag、Au、Cd、Cu、Hg、P、Pb、Sn、TOC 与La、Ni、Ge、V、Sc、Sr、Co、Tl 及Cr之间服从线性回归方程,表明在少人类影响(Ⅰ组)的自然作用过程中元素含量变化受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控制,各元素的相对含量比例比较稳定,元素间的相关性明显,在散点图上为一直线(或曲线)。但将人类影响明显的Ⅱ组文化层样品投影到该图上,发现其相当多样品落在95%置信区间之外,即不服从回归方程,说明这些元素的含量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中之一即人类活动,是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从而证明Ag、Au、Cd、Cu、Hg、P、Pb、Sn等元素为本区古人类活动影响(“人为源”)的特征元素;而La、Ni、Ge、V、Sc、Sr、Co、Tl及Cr等元素则为“自然源”特征元素。

图6-8 一些人类影响元素与“自然源”元素的散点图

黑点为少人类影响Ⅰ组;空心点为人类影响Ⅱ组;实线为回归线;虚线为95%置信区间;其方程均以Ⅰ组样品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