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类活动影响下长沙不同文化层的元素组合变化规律

如题所述

上述7种元素组合(F1~F7)在长沙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层中的变化情况见图6-7。由该图可分析城市文化区人类活动影响下“土壤”元素组合的变异特征:

(1)第1种元素组合(F1)

主要在西周文化层为负值、在唐代文化层为正值,说明前者以富集 Na、K、Ba、W、B、Mg、Tl、Rb,后者以富集Cr、Fe、Co、Ti、Sb、As、F、Ni、Zn、V、Cu及磁化率高为特征。尽管前者时间较早,但文化层土壤的风化残积特性或成土程度并不比后者强。唐代文化层对易表生残余富集的元素,尤其是如铁族等与亚铁磁性矿物有关的元素有一定的富集作用。

(2)第2种元素组合(F2)

主要在宋代文化层尤其是北宋时为高,清文化层较高,而其他层为负值。说明冶炼等人类活动在此两阶段为最。

(3)第3种元素组合(F3)

主要在明清过渡的含煤堆积层和西周文化层第三层高,而其他层多为负值。西周文化层第三层高可能当时为干及较为还原的环境,而明清过渡的含煤堆积层,则是因年代较新尚未分解。Cl、I、Br、U、Ca、Ce、Sc、N、TC、TOC、Se、Sr、P的组合可作为含煤层或有机污染的标志元素。

(4)第4种元素组合(F4)

主要为明代文化层高。由于该层为杂乱堆积物,有颜色为灰黄、黄灰、黑灰色的砂土,黄色、灰色、棕色的土块,白色的石块、上釉瓷片,黑色的炭化植物屑,及杂瓦碎砖,结构松散,像是“建筑废渣填埋场”,因此,这种不同地球化学性质元素的组合代表了一种人为混杂堆积,且未经强烈地质作用改造。

(5)第5种元素组合(F5)

主要在汉代古井、次在明清文化层为高,反映了城市生活有机物排放的特征。因此,S、N、TOC、TC、Ce、V可作为汉代古井的标志元素(组分)。

(6)第6种元素组合(F6)

主要在西周文化层第三层高,其他层多为负值,它应该代表了古人栖息地动物残骸。

(7)第7种元素组合(F7)

主要在西周文化层之下的生土层为高,次在唐代文化层较高。代表了自然地质背景作用在此表现明显,唐代文化层较高与第1种元素组合反映的风化残积或成土相对强相吻合。

图6-7 长沙市不同时期文化层的元素组合变化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