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中国式家庭父母教育有哪些弊端?

如题所述

世界上每个国家的家庭教育都有其优势的地方,也有其需要提升的部分。传统的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培养出了很多杰出的人才,比如孟子、岳飞等,但是,中国式的家庭教育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1、过分溺爱:现在家庭6个大人一至二个小孩,许多父母就有意无意地娇惯、迁就、溺爱自己的孩子,宠成家里的“小皇帝”,百依百顺。这种溺爱,不是真正的爱孩子,反而有可能害了孩子。过分溺爱孩子,很容易使孩子养成骄傲、任性、自私、虚荣、孤僻等特点点,产生反社会的不良行为,甚至给家庭带来不幸。

2、过度掌控:这类父母很有权威感,孩子所有的事情必须听父母的,一味地命令式教育,严重扼杀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和创新能力等。

3、物质至上:对于物质刺激是很多父母独有的杀手锏,比如考试成绩满分,给物质奖励,感觉学习是给父母学的,没有真正激发孩子的内动力。

4、棍棒教育:部分父母还在奉行 “不打不成才”、 “棍棒底下出孝子”等所谓的“至理名言”,实则忽略了和孩子的沟通,让孩子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5、目标模糊:很多中国父母对孩子未来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向缺乏远景性和阶段性,没有帮助孩子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孩子动力不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倡导父母能够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用我们无条件的爱帮助孩子建立幸福快乐的人生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家庭育儿亲子顾问。17年专注教育,助力家庭幸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14

传统的中国式家庭父母教育有哪些弊端?

我是80后,现在已是两个孩子的爸爸,在面对教育孩子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时,我好像又回到了我的小时候,当我就像我的孩子这么大的时候,我的爸爸当时是如何教育我的,我常常在想当时那样的教育方式对我产生了那些影响?还有与我一起长大的同学,他们今天的性格是不是和昨天的教育有关?

要弄明白传统的中国式家庭教育有哪些弊端?首先必须知道传统的中国式家庭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都有哪些?

一、严厉的等级制度

传统的中国式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特别注重长辈和晚辈之别,和长辈在一起,晚辈不能坐着,必须站着,晚辈对长辈无条件的顺从,即使长辈错了,晚辈也必须照办。在长辈和晚辈之间,看不到温柔的一面,只有冷冰冰的严厉的各种要求。直到今天,我在面对领导的时候都感到特别紧张,这大概就是受传统教育的弊病之一。

二、棍棒教育

传统的中国式家庭教育,大多数父母主张“棍棒底下出孝子”,小时候如果哪个家长打孩子很厉害,周边的人都羡慕对孩子管的严。今天为人父母的我,深切的体会到这种教育方式带给孩子的伤害是多么的大。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养出的孩子表面上看都很听话,即所谓的乖孩子,这样的乖孩子,常常没有主见,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在棍棒教育之下,他们已没有了自己的想法,只有服从。由此可见,棍棒教育所产生的弊病就是葬送了孩子的想象空间和创造力。

三、学习成绩是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

我的父母都是农民,小时候听的最多的就是“谁谁家的孩子学习好,长大肯定是当官的料,你不学习,将来就只有种地的份”。在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观念里,学习好的孩子什么都好,学习不好,什么都不好,在他们的眼里,除了通过学习改变命运外,没有别的出路。这种教育理念的弊病是培养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除了学习他们什么也不会,走向社会,什么也不知道,连基本的社交能力也没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9-21

前一段时间,很热播的一部电视剧《小别离》,里面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很受感动:你们的孩子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对自由生命的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在电视剧中,由海清饰演的朵朵妈,是个非常典型的中国式家庭父母。什么是典型的中国式家庭父母:孩子是我的,他得听我的话;孩子学什么,得由我来支配;孩子要干什么,也得由我支配;一切以考试为中心,中考、高考、重点大学等等诸如此类。
很明显,在传统的中国式家庭父母的教育下,孩子是不需要自己做决定的。他那么小,什么事都不懂,怎么能自己做主。成天担心孩子安危,一切以孩子为中心,打着口口声声为孩子好的幌子,实则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心。
其实,什么才是真的为孩子好?我想这一点大多数父母都没有考虑过。很多人更在乎的是孩子有没有考高的分数,反而他开不开心,想做什么,他在烦恼什么,很多事情要不要自己做主。身为生他养他的父母,很多人从来没考虑过“孩子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在自己的安排下,如何成为你所想要的人?
这也就产生了这个社会目前所最为普遍的一种孩子:模版式人生。反正每个孩子都是固有化管控,无非是奥数、学习等各类的补习班,一切以学习为重,同时稀里糊涂的给孩子报一大堆班,跟风式学习,别人学什么,你也跟着干什么;以别人家孩子为榜样,不停的催促“看看人家”。
长期下来,这种模式下的孩子很危险:

一内心很敏感、脆弱。一直被强迫式灌输,稍不遵从,要嘛就是父母的责骂,好了是个小绵羊,坏了是个大灰狼
二没有主动权和选择权。孩子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反正按照父母的来就好了
三没有特点、很同一化。我记得之前看过一则新闻,说现在的孩子基本都一样,没什么特色。其实孩子最珍贵的就是他们的个性,你要同一化,也埋没了自己孩子的优点。
四独立能力差,离不开父母,父母也离不开孩子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有两种教育方式:一是放养;二是驯养。
⦿ 一什么是放养,放养孩子的父母并不是不管孩子,而是更多让孩子自己做主。
其实我们都明白,并不是学习好就能代表一切,哪怕在将来社会上,也并不是学习好就能有好的工作。最重要的是什么:个人独自生活的能力。
父母不能跟着自己孩子一辈子,生活也处处存在着小别离,你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为人处事的能力、独立思考和选择的能力。
孩子总要离开父母,这是整个社会的必然规律。他总要出去闯荡,如何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道理引导式管控,会让孩子生活上、心理上更为健康。
有多少父母真的问过自己的孩子,他想要什么;又有多少父母,真的为自己的孩子考虑过。
⦿ 二是驯养,这类孩子就不用说了,好比养个小动物,让他按照自己的模式来。这一点在中国家庭的父母身上尤为明显。
很多父母有这样一个误区,孩子是我的,他必须遵循我的意见。其实父母在很多时候是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物品,并不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你仔细想想,你养的宠物需要自己的动脑筋吗?不需要。
同理,这种管控模式下的孩子,习惯了听从父母的意见,他不需要有自己的意见,凡事按照父母的来,不听从就是错的。
长期下去,很容易造成孩子逆反的心理,要吗就是不适应社会,心理上和独立生活能力上不健康。
我个人是被父母放养的,更是在父母的道理式引导下成长的。
相比于其他孩子的不同,我上学时,不是父母强迫读书,而是自己主动性读。大学时,去哪个城市上学,学什么专业,只要是我自己喜欢的,父母从来不予以过问。工作了,留在哪个城市工作,要跟谁在一起,父母也全权交给我自己做主。我妈妈常说的一句话是:“你自己选择的路要自己做主,我能做的是教会你做决定。直到现在,我选择写作,也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来。
其实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最为幸福的,拥有好的心性,能独立的面对生活上的压力,这才是真的幸福。生活并不是你读好书就行了,它有着方方面面。如果孩子在这一层生活哲学上是空白的,很难想象他以后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没有谁可以跟着自己孩子一辈子,孩子总要长大,更要学会自己做决定。与其让他走你安排好的人生,不如引导他让他自己做选择。毕竟人生的路很长,怎么走,如何走,要过什么样的生活,这一切都得孩子自己去做决定。
我从小就喜欢看书写作,父母引导从不限制;我喜欢写小说,他们鼓励我,不担心耽误学习;我喜欢看课外书籍,他们反而很高兴。我在青春年少时,看了很多书,就连自己现在选择以写作为生,爸妈也觉得挺好的。生活,并不仅仅体现在所谓的稳定上,而是你是否拥有真正的快乐,在自己所选择的人生道路上。
“我不能跟你们一辈子,一切都得你们自己来“,偶尔我也会抱怨妈妈不管我,她老人家说什么,你总要自己走,自己做了决定就只能自己担着,这是责任。
直到现在我还是很感谢我的父母,如若不是他们的放养,我又怎能真正的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很多人说《小别离》这部电视剧很现实:的确在中国,孩子面临的升学压力太大;我们成年人都成日为生活所迫,更何况自己的孩子呢;如此压力,很容易让家长们盲目是从。
还有一种现象,父母们过多的以孩子为中心不放手,这到以后也很难放手。家长们也完全并没有去选择他们自己的生活,相反自以为为孩子忙碌了很多。孩子大了,他们的生活会很容易空虚,也受不了孤独,这一点在妈妈上很明显。长期下去,你会发现很变态,太听父母话的孩子家庭矛盾总会在日后显现,也会一连串出现什么婆媳矛盾、妈宝男、强迫性婚姻、两代隔阂。
为什么,父母管孩子管惯了,他怎能忍受得了自己的孩子不听话;又怎能安心的在孩子成年后,即将成家时将他拱手给他人。父母惯性的把孩子当作了自己的私有物品,他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可是,谁家孩子不是如此呢。
与其说父母大爱,有的时候不得不说,太自私了。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按自己希望的方式不叫自私,要求别人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才叫自私。”
父母应该怎么做?道理式引导自己的孩子做主;从旁发现孩子的长处;培养他独立生活的能力,适应孩子成长的短暂别离;有自己的生活圈子,不要过多的以孩子为中心。
引导孩子自己做决定,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能要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可以拿到。健康的生活作息,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可以让孩子受益终身。
在这个社会上,真正的快乐和幸福不是过别人的生活;而是遵循内心的选择,以求的自己精神上的满足,这才是真的幸福和快乐。

                                  一个有思想见地的家庭主妇。微信公众号:【天亮了】ID:yibao8690


第3个回答  2024-04-18
传统的中式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以及周围的长辈,他们个个都抱着一个奶瓶,需要心智、认知还未发育成熟的婴幼儿处处去谦让他们 ,需要年弱的婴幼儿角色颠倒拿着奶瓶去喂养这一群长辈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