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父母在教育上普遍存在哪些问题?

如题所述

中国父母教育上的过于功利、过分专制、过分宠爱等三大失误,导致孩子成长存在严重的缺失:

1.过于功利

这可能和中国传统教育相关。自古以来,人们就是希望孩子成龙成凤,再不就是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好大学,好工作,目标非常功利化。很小的时候没有给孩子一个好的引导,告诉孩子实现你人生价值最重要,给社会,也给自己。导致孩子学习目标简单而不长远,他对好工作没有概念,不感兴趣的话,人生最一下子失去了意义。一旦不需要考试了,他都不知道为什么而努力。

过于功利的表现还在于,中国父母教育孩子希望他们感恩,懂事,不感恩就是不孝,所谓养儿防老的观念还有,这很容易让孩子反感,他和父母的关系容易基于责任不是爱。

还有

2.过分专制

中国家长在教育孩子上容易包办、专制、独断,从择校到兴趣爱好,从考试到选择朋友,家长们喜欢替代,还美其名“我为你好”。殊不知,这份以“为你好”为名义的包办打消了多少孩子的进取心,消磨了多少孩子真正的爱好与兴趣。在这样的专制下,他们要么不再思考,不想独立,动不动问问我妈;要么就是变得叛逆,无论学习好或者坏,早晚走到家乡的对立面上。没见到那么多打骂甚至伤害家长的孩子,都是因为遇到了一个专制的家长吗?

还有的家长,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陪写作业,陪读书……三陪、四陪以后,是孩子的依赖,是孩子骨子里说,你越陪,我越不成长。所以,家长要学会放手。做你该做的就好,读书,工作,给孩子做一个表率,言传身教最重要。

3.过分宠爱

过分专制、剥夺自由不好,过分宠爱、任其发展同样导致教育失衡。前者叛逆,后者直接就没有上进心、躺平,长大了甚至啃老。

过分宠溺,完成了大量的熊孩子,公众场合不分年龄、不分地点地吵闹,在家里也不晓得长幼尊卑,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这部分家长,不肯让孩子吃一点苦,殊不知,孩子就是在摔打中成长、强大起来的。

不管怎样一种教育,个人觉得都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该给他自由的就给自由,该帮他做决断的就不要后退。兴趣他自己选,爱好要估计,自由平等交流,引导他学习为了自己更为了社会,培养更高远的目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9-12

教育在世界上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的教育以前是应试教育,如今正在向着素质教育的路上前进。中国和外国的教育相差很大,外国的家长对待孩子从小就是放养他们,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而中国的家长对孩子却是从小就手把手的管教,导致中国的孩子对于家长的依赖性极强,没有独立的本事,这样反而害了孩子。

一、只看到别人家的孩子,看不到别人家的父母

没有孩子生来就有着“好孩子”的基因,大多数都调皮捣蛋,喜欢闯祸,真正让他的人生被贴上“别人家孩子”这样金光闪闪的标签的,是他所处的环境和受到的引导。很多家长都只看到了别人家的孩子,却没有看到别人家的家长。

二,过度教养,且是严重的过度教养!我们太在意孩子们能否成功了,因为把抚养孩子也当成某种形式的产品来开发,这就是当前中国城市父母最为典型的为人父母方式心理学谈教育误区。我是优势教养教练竹风爸爸,每年服务上千座家庭,在我的职业经历中,给我最深切的感受是:中国城市的父母们对于自己的孩子,超过9成家庭对孩子属于过度教养!三,自我感动的付出

举个经典的“吃鱼故事”:母亲吃了一辈子鱼头,却在临终前告诉孩子,“其实我不喜欢吃鱼头,只是为了把鱼肉留给你”。妈妈委屈了一辈子,孩子也愧疚半生。在这种故事里,没有人是快乐的。

四、忽视情感交流

有一个比较内向的朋友曾跟我说过一句话,我记忆犹新。她说:你妈妈爱你吗?我妈妈说她爱我只是因为我是她的女儿,但是脱离了这层关系,她说她是不爱我的。后面她说了一些她妈妈平时几乎不怎么和她交流,两个人也很少聊天,现在她已经大学毕业上班了,可是就不爱回家,也不愿意和妈妈多说话。也许她一直都觉得妈妈是不爱她的吧。

我们都知道,家庭教育对培养孩子有多重要,但是很多父母在家庭教育里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甚至酿成了悲剧。

心理学谈教育误区:你认为中国父母在教育上普遍都存在哪些问题?

① “回应”,即父母对孩子需求的回应程度。

心理学谈教育误区:你认为中国父母在教育上普遍都存在哪些问题?

② “要求”,即父母对孩子自身成熟、独立、承担责任的要求。

而在“要求”的维度上,有三种不同的过度教养方式,它们也常常与高回应程度同时出现:

第一种、高要求的父母:

为了培养出最“优秀”的孩子,会为孩子制定一系列在成绩和表现上的规范,以及在最大程度上限制“不必要的”活动,他们还会不断提醒孩子做每件事情的时间点。

这样的父母要求孩子在本该拥有更多娱乐的年纪就取得非常高的成就,并会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施以奖励和惩罚。但他们的奖惩都是有条件的,而不是基于孩子真正的成长。比如,奖励往往是物质上的,而且与分数严格挂钩;不允许孩子在任何事情上失败或出错,一旦失败就会进行极严厉的责罚,比如施以暴力。

第二种、低要求的父母:

当“回应”和“要求”的程度都比较低的时候,家长会被认为是对孩子过度放纵。然而,当父母的要求过低(即不让孩子独立和承担责任),回应程度却过高时,就会陷入过度教养。

他们被称为“割草机父母”:为了孩子的成功,会随时赶在孩子前面,像割草机清除杂草一样,帮助他们扫清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

这样的父母不惜一切努力想让孩子取得成功,但又不教会他们独立面对困难,不希望他们承担失败的责任。他们会在很多方面阻碍孩子作为一个个体的成熟,无论孩子长到多大,他们都以抚养低龄儿童的方式教养他们。

第三种、高/低要求混合型的父母:

有的父母是高/低要求混合型的,他们的心态和行为是矛盾的:在学业成绩、个人成就上对孩子有很高的要求;但他们又不鼓励孩子运用自己的能力达到这样的成就。

为了能够达到为孩子制定的目标,他们会帮孩子做出学校、专业、工作等一切选择和决定,在孩子的社交上也要事无巨细地帮忙,比如,有的父母听说孩子和同班同学闹了别扭,就会去学校找到那位同学,或者找到同学的父母沟通,以此来试图帮孩子解决问题。

第2个回答  2022-09-12

中国父母在教育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不愿等待。中国家长都有的通病——不给孩子留时间,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极度缺乏延迟满足能力。很多家长,一个个慌得不行,养育孩子根本就没有缓急节奏,甚至无视了一些人跟人相处时的基本原则,毫无“静待花开”的态度,只有“多快好省”的大跃进思想,期待每一个跟孩子有关的事儿都能即刻生效、立刻搞定。有那着急的心劲儿,你不如多点耐心按部就班来解决本质问题。这些情况映射出每个家庭长期存在的问题,不深入探讨、详细沟通、稳步推进,那怎么解决?这种不愿等待,最常见的有三种表现形式。一、 不给孩子转变情绪与态度的时间。很多时候,家长不给孩子预留“想一想”、“考虑考虑”的时间来转变态度,而要求孩子立刻一百八十度转变思路,抛弃执念,立刻坚定不移地跟他们走。更多时候,家长们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有负面的情绪。大量的家长会要求孩子在悲伤、愤怒、嫉妒、消沉的时候立刻终止,三秒内转变成积极阳光的小太阳。大人丢了一百块还心情低落半天呢,孩子碰见了糟心事儿,凭什么就不能在负面情绪里沉浸一会儿?二、 限制孩子成长与发展的通路。家长们在孩子身上的付出总是追求即时与强烈的获得感。花钱报了各种班,那各种才艺各种演出甚至各种比赛,都是用来展现能力的好平台。恰恰因为这种想立刻看到直观成果的心态,让孩子们开始特别偏重学习高转化率的才能,比如背古诗、学钢琴、学舞蹈、学奥数......这些技能都有比较强的获得感,因为有更多的机会如表演、认证与赛事能用来展现成就。但是,很多软实力因为没法评级打分和PK,自然就难得青睐。三、 不让孩子掌握他们自己的生活节奏。因为家长过度主动、过度干预孩子的生活,很多孩子其实很难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学会掌握自己的生活节奏。对不少孩子来说,什么时间起床、吃饭、学习、社交、锻炼、娱乐、休息……其实一直在被安排,甚至被迫进入时间安排上的对抗(孩子想玩手游,家长不预留相关时间,那只能在其他时间偷偷玩)。而这也会导致孩子的独立性严重缺失,对于生活的主动掌控能力一直没有机会得到培养。

第3个回答  2022-09-12

中国家长都有的通病

不给孩子留时间,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极度缺乏延迟满足能力。很多家长,一个个慌得不行,养育孩子根本就没有缓急节奏,甚至无视了一些人跟人相处时的基本原则,毫无“静待花开”的态度,只有“多快好省”的大跃进思想,期待每一个跟孩子有关的事儿都能即刻生效、立刻搞定。有那着急的心劲儿,你不如多点耐心按部就班来解决本质问题。这些情况映射出每个家庭长期存在的问题,不深入探讨、详细沟通、稳步推进,那怎么解决?这种不愿等待,最常见的有三种表现形式。

一、 不给孩子转变情绪与态度的时间。很多时候,家长不给孩子预留“想一想”、“考虑考虑”的时间来转变态度,而要求孩子立刻一百八十度转变思路,抛弃执念,立刻坚定不移地跟他们走。更多时候,家长们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有负面的情绪。大量的家长会要求孩子在悲伤、愤怒、嫉妒、消沉的时候立刻终止,三秒内转变成积极阳光的小太阳。大人丢了一百块还心情低落半天呢,孩子碰见了糟心事儿,凭什么就不能在负面情绪里沉浸一会儿?

二、 限制孩子成长与发展的通路。家长们在孩子身上的付出总是追求即时与强烈的获得感。花钱报了各种班,那各种才艺各种演出甚至各种比赛,都是用来展现能力的好平台。恰恰因为这种想立刻看到直观成果的心态,让孩子们开始特别偏重学习高转化率的才能,比如背古诗、学钢琴、学舞蹈、学奥数......这些技能都有比较强的获得感,因为有更多的机会如表演、认证与赛事能用来展现成就。但是,很多软实力因为没法评级打分和PK,自然就难得青睐。

三、 不让孩子掌握他们自己的生活节奏。因为家长过度主动、过度干预孩子的生活,很多孩子其实很难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学会掌握自己的生活节奏。对不少孩子来说,什么时间起床、吃饭、学习、社交、锻炼、娱乐、休息……其实一直在被安排,甚至被迫进入时间安排上的对抗(孩子想玩手游,家长不预留相关时间,那只能在其他时间偷偷玩)。

第4个回答  2022-09-12

封建教育根深蒂固、重男轻女现象仍然存在,以下是我认为目前中国父母在教育上仍存在的问题。

一、不愿和家人交流。

多和孩子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这不仅是一个亲子关系的问题,更是了解他们的内心和感受。别让孩子们觉得没人懂。同时,也要教育孩子在暴力面前不要太软弱,还要懂得如何适当反抗,维护自己的权益和人身安全。

二、走进"智力开发"的误区。

中国的很多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走进了一个误区,即认为教会孩子掌握一种乐器、学会一种技能就是智力开发,实际上真正的智力开发应让孩子开阔视野,多接触自然,多思考和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

三、过度满足物质需要。

中国的父母认为只要无限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就是爱孩子,其实这是一种无知的爱。孩子对爱的需要不仅是物质上,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生活中,有的家长只注意给孩子补充各种营养品,却忽视了对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中国式父母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是对他们而言这些问题即便意识到了,也仍旧顽固的认为只要孩子学习能够提高,我做的这些都是有意义的。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在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当仁不让地名列前茅。在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大以后,温柔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化做一个圈套。


四、很多孩子对于物质奖励这个词语一定并不陌生。这是中国父母们独有的杀手锏:考试成绩全部85分以上,给孩子买飞机玩具和酸奶;要是能在全班排名中进入前三,孩子要买什么买什么。方式不同,但刺激效果却惊人的相似。当人生观的追求转化成物质上的贪婪,我们又从何谈起独立的竞争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呢?

谁都知道,应试教育的填鸭式教学是不对的。但对于等好成绩都等红了眼的父母们来说,他们管不了这些,只要有各种能够提高孩子成绩的办法,他们都会去全力以赴的催促孩子去做,各种补习班,各种兴趣班,几乎把孩子压得喘不过气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