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教学反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2
《腊八粥》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2课。作者沈从文用非常细腻的笔触,通过小孩八儿的视角,写了他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喝粥的过程,那份温馨甜蜜、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都藏在了一碗腊八粥中。

第一课时,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后,我将重点放在第一自然段的品析上,要求同学们读第一自然段,并说一说第一自然段的特点。在引导下,同学们比较踊跃,能从修辞方面品析句子,比如第一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腊八粥当做人来写,充满着作者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同时叠词的运用,读起来亲切,有节奏感。分析完毕,我又要求同学们再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那碗浓浓的香气四溢的腊八粥。

随即我请同学们仿照第一自然段进行小练笔。选择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可以从这种食物的颜色、形状、味道、做法等方面,抓住食物的特点,同时表达出对食物的美喜爱之情。但是因为没有处理好时间关系,刚刚布置完,下课铃声就响了。所以我只能把仿写留作课外作业。结果下午上课时,没有人写,仿写又不了了之了。

我反复思索,之所以课堂小练笔一直无法在课堂上进行,主要是我没有处理好教材,没有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基础梳理环节拖沓,用时过长,挤占了练笔的时间。课下学生之所以没有完成练笔,是因为平时练笔锻炼较少,学生不愿意尝试,或者课上没有理解到写法指导,一时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写起。总言之,还是因为自己课堂不够规范严谨,教学语言过于随意,使得课堂显得拖泥带水,不够规整。在以后备课时,还需要有清晰的思路,清楚每一个教学环节,把握环节所用时间,有的放矢,突出重点。

第二课时主要抓住八儿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品味八儿的天真可爱以及想吃腊八粥的馋样。重点学习了详写“等粥”,略写“喝粥”的好处,以及结尾的好处。虽然课堂上轻松完成了设计好的教学任务,但是整体感觉,整个学习过程过于肤浅,不够深入。没有深入品析人物形象,也没有过多涉及文章主题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致使教学内容不够完整。

在今后备课时,我还需要多研读教材,多参考名师教法,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挖掘教材,拓宽教学的宽度和深度,让课堂充盈富饶,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知识的碰撞,有情感的收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