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逻辑》读后有感

如题所述

在上海疫情初期,因为一条用竞争战略课换四个鸡蛋的视频,知道了刘润老师不光是商业战略大咖,同时还这么幽默。刷到视频的第三天读书会就推荐了刘润老师《底层逻辑》这本书。

在读书会,大家都会同时共读一本书,每天分章节阅读,写阅读记录,分享各自的感受与心得。自然是每个人的感受和触动点都是不一样的。

我阅读完这本书后,对以下10点做了个复盘,分享给大家。

一、 一个人心中应该有三种“对错观”。即:

法学家的对错观: 以道德为底限;法律只有下限,没有上限;因此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以法律为准绳,法律只认事实。

经济学家的对错观: 从社会总成本出发;通常会抛出不合理的观点。

商人的对错观: 根据损失大小判断;只有立场,没有观点

其实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如此,只有小孩才分对错,成人只有立场。

二、幽默,是溢出的智慧。三种主流理论理解幽默:

优越感理论: 利用自黑的方法,摆脱没有必要的交流,让对方无话可说。

错愕感理论: 将对方想知道或者担心的问题用出其不意的调侃方式告知,使其可以打消念头或者调整方向。

释放感理论: 先制造紧张或者危险的气氛加以警告,引起重视,然后再抛出可以缓解或者解决的方法,促进行动力。

幽默是效用机制,而不是能力机制;需要具备稀缺的能力和天赋。

三、 学会打比方:

能够恰当、形象的打比方,首先需要非常熟悉要描述的事情;其次需要具备洞察事情的本质,最后就是用熟悉的解释新生的。

  四、 选择>定力>博弈:

选择: 选择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需要明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明确了目标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比如说创业项目:如果是自己擅长的,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如果是自己不太了解的,要通过各种途径尽快熟悉了解;如果是完全不熟悉的领域,就需要虚心请教,不要闭门造车。

定力: 面对诱惑时,要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面对不同意见时,及时作出判断,不轻易被人左右。

博弈: 生活中经常会听到“认命吧”、“命该如此”、“这是天意”诸如此类的话,我认为这都是些负能量的,我很少会去搭理,我一直主张:尽力而为,尝试了至少不后悔。

通俗的讲就是选择非常难,但是选择很重要;因此一旦做出了选择就要专注,也就是保持定力,中途不要被其它事情所诱惑;正确的选择+深度专注才能达成目标。

五、“为什么+观点”就是一只“注射器”:

把观点前面加上为什么三个字,就会把这个观点强行植入人们的潜意思里,起到了引导的作用,让人们忽略了问题的焦点。

我们需要警惕这个句式对我们造成的误导,有时候是别人也有时候是自己,都会用这个句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 边际交付时间:

边际是每多一个的意思,加上交付时间,通俗的说应该就是每多一个产品完成的时间,那么就应该算在产品的成本里;边际交付时间长的同时成本也会增加,为了增加收益,就需要降低成本,也就是利用寻找边际交付时间低或者为零的产品。

边际交付时间几乎为零的可以称作产品,比如说线上知识付费的课程,只需要讲师录制一次,但可以多平台多渠道的销售无数次;

边际交付时间不为零的就是服务,通常需要由人去完成的事情,很难获得指数性增长。

边际交付时间能让我们对将要做的事情,做出理性、恰当的选择,提前做好规划,制定好方向。

七、 财富与致富:

财富的本质: 财富=劳动*生产率*效用。其中:劳动代表人口资源,即付出的时间;生产率代表科技资源,即产出和投入比;效用代表商业价值,即满足程度。

致富的本质: 致富是依靠掌握稀缺资源,取得财富分配权;劳动只能创造财富,虽然创造财富很重要,但如果不是稀缺的,就拥有不了财富的分配权。

简单的说,创造财富很简单,难得是通过稀缺能力获得财富的分配权,才能致富。

八、 边界感:边界感的本质,是对所有权的认知。

保持好边界感不止在生活中非常重要,在工作中、学习中也要保持好边界感,自己的观点不能强加于人;摆正位置,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

九、理解What、Why、How,才能知行合一。

What: 是什么;指的是事情或者道理本身。

Why: 为什么;指的是做事情或者遵循道理去行动的动力。

How: 怎么办;指的是做事的方法和步骤。

不要混淆这三者的关系,明确分别代表的意思,才能处理解决好与之相关的事情,避免鸡同鸭讲的情况产生。

十、假设-验证-结论-调整:

在遇到问题或者困难时,采用 这个方法。可以先做个假设,然后去验证,通过验证得出的结论加以调整。不要只凭经验去做判断。

这个方法非常有效,有时候经验真的是不靠谱的。

这本书的分享就到这里。

最后借用刘润老师书中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

愿我们都能知道很多道理,也能过好自己的一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