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硕博毕业生“扎堆”小县城,是不是人才浪费?

如题所述

不算浪费,因为本来是拔苗助长,不算什么人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1-01
我的结论是,名校硕博生扎堆就业于小县城,其实并不是人才浪费。在我们这些60后看来,这只是学历在水涨船高。它不仅是人才引进的正常流动,也是学历内卷的无奈选择。
有几个数字创了新记录:2021届高校毕业生有909万,2022届高校毕业生达到了1076万,2022年考研总人数为457万,院校计划招生人数110万左右。
拿到“铁饭碗”难吗?相关数字是,2021国考共招录25726人,岗位数为13172个。也就是说,909万高校毕业生中,350人中才有一人进入“国家干部”的行列。
僧多粥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有数字显示,本科生方面,985高校每年毕业生为15万左右,211毕业生为40万左右;研究生方面,985高校10万左右,211高校21万左右。
粗略算起来,每年211高校的毕业生就有62万人,这些年轻的高端精英人才,去竞争25726名国考招录岗位,也是24人才能选一个。当然,62万毕业生中,除了公务员岗位外,还有很多人走进了国企、事业单位等。

记住,最近几年的211名校毕业的所谓高材生,数字是62万人左右。1990年7月,我大学毕业,当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是61.36万人。也就是说,32年前的大学(含大专)毕业生数量,就相当于时下的211高校毕业生数量。
2022年高校毕业生是1076万,1990年高校毕业生只有61.36万,这意味着,今年的大学毕业比32年前,多出了1000多万,是32年前的17.5倍。
这样的数字差距,就足以解释,当年我们那一代人考上一所中专院校,就足以称得上“天之骄子”。如今的大学生数量太多了,沦为“锅中饺子”。
再透露一个数字,2000年前的连续20多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还没有超过100万。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大学扩招,大学也划分了档次,分成了本一、本二、本三,大学生学历也变得越来越“不值钱”。
第2个回答  2022-11-01
用“扎堆”一词来形容名校硕博毕业生到小县城就业,稍显夸张。但这确实成为一种新趋势。

出现这一新趋势,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名校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更加理性、更为多元、更显主动。他们不再将眼光局限于一线城市中、局限于互联网大厂等热门行业内,而是综合自身的现实情况、未来的职业规划等各种因素做出更为个性化的选择:有的人看中准一线城市的发展前景,选择到这些城市打拼;有的人抓住乡村振兴的机遇,选择到广袤的农村大展身手;有的人则乘上基层社会治理“提档升级”的东风,选择到基层一线奉献青春力量……

再如,越来越多“小县城”发展势头迅猛,对人才的吸引力日益增强。以遂昌县为例,这个常住人口不到20万人的县城,2021年多项经济指标亮眼,其中,GDP增速达12%。日前,《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印发,县城发展将迎来新机遇。而县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多优秀人才来支撑。为此,不少县城已积极行动起来,推出极为给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像遂昌,便提出首次新引进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可享受45万元政策奖励,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可享受75万元政策奖励。

有人担心,名校硕博毕业生到县城基层工作,会不会造成大材小用、人才浪费?这种担心不能说全无道理,但人才是否会浪费,并不取决于人才落于何处,关键还是看怎样用人、留人。“小县城”要让自己对青年人才更有吸引力,不仅要拿出“真金白银”,更要拿出“真心实意”。一方面,要为青年人才成长提供更大空间,让“走进来”的青年人才在社会治理、科技创新、生态保护等各个领域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另一方面,要从青年视角审视公共服务短板,优先解决青年人才最为挂心的问题,如住房、子女教育及“随迁”老人医保异地就医等,确保青年人才“留得住”。总之,“小县城”要在集聚更多青年人才资源的同时,积极打造青年友好型环境,让青年人才成长与县城发展相互促进。
第3个回答  2022-11-01
不是,这是个人的发展选择,小城市更缺有技术有人才的人,小县城之所以用小来代替,还是经济教育等各方面条件落后;国家现在正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既解决大城市的就业压力,也带动小县城的发展,人才回流这也会成为一种趋势
第4个回答  2022-11-01
不算,如果真正塌下心去干事创业,对县一级来说是个好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