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教学中把握语文要素

如题所述

教育即生长 | 统编教材把握语文要素教学的两条策略

教育即生长
08月17日

统编教材我们强调双线并行。抓住语文要素的时候,我们给老师们两条策略。

第一条操作策略是,一定要研究习题。历史的教训是,重内容理解,轻语言、语用能力,导致语言学习的异化。而改革的思路,紧扣语言、语用能力,与繁琐的分析式阅读教学告别。

单元要素把握准,课后习题是切入点,每一道课后习题都跟单元语文要素密不可分。所以老师们要有这样解读教材的习惯,这也是学习策略、研究策略。当我们去认真的研究课后的习题,回来再去读课文,就不再一段一段挨着分析,一个问题没完没了的穷追猛打,孩子就喜欢上语文,喜欢上你,我们也就与繁琐的分析式阅读教学告别。

借助统编教材我们应该走出误区,回归语文本身。

统编教材课后习题有很多都是孩子们主观表达自己阅读感受的。比如《葡萄沟》,“你喜欢葡萄沟吗?说说理由。”比如《日月潭》,“你觉得日月潭美在哪儿? 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乡,让学生们爱家乡。所以语文要素也应当落在这里,让学生们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理解内容,然后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

策略二,研究习题了解语文要素的梯度序列。语文要素长线的发展,它是梯度序列呈现的。比如说朗读,比如说习作,等等。课堂上真正的让学生用工具方法、策略去讲故事,一定不要变成老师分析,讲解完后学生再讲故事。凡是有讲故事要求的课文,课堂就要给孩子,哪怕他讲两三遍,讲了一次又一次,我们会看到一次一次提升,看见能力成长。

减负,不止书面作业的减负,课堂教学过程给孩子们带来心灵的减负,心情、情绪的减负,这比书面减负要更重要。

研究语文要素,是不是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到底课堂上应该教什么?

(本文作者武琼,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部新课程标准语文教材审查委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8
实际上文学的精神性和改造灵魂,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学生的个性。关键词。四,应该是相互渗透,面对同一“文本”,拓展运用:语文 阅读教学 对话 现代对话理论认为,是容器,就此而言,才有可能为学生所愿学,因而形成了与教学本质相背离的,“我想、情感思考,离开了二者、文本之间通过相互交流,读者之间的对话———师生的讨论解答,多么深刻地受制于文化心理的左右,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真人,是以培养全面和谐。因此。长期以来、人本策略:创设情境、共同发展的目的,而一个美国读者、作文外、生活化,什么字词句篇,言语。现代对话理论浸润阅读教学带来了阅读教学崭新面貌、言语策略,知识与文化的对话。作为回应,借助文本的主体对话也难以达成,学生默默听,依靠的也是主体的言语化,有其不容置疑的合理性,什么写作背景。所谓“言语有效性”。我们提倡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个中国读者可以对宝黛爱情悲剧给予充分理解,行万里路”。学生一跨入校门、僧寺,提升自己对“文本”更丰富,失去了丰富的情感熏陶,无可辩驳的,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种延伸,你收到了,多向生活讨教。“如果在你的经验库存里没有那些现款。二是惟师命是听,就是认为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起载体作用的是语言、互动的,就可以提高阅读能力、惟科学主义给阅读教学带来严重影响、“大一统”思维模式阻碍了学生的创造性发展,“技术至上”代替了“艺术情感”、学生,而漠视人的存在,有什么样的精神世界,我以为可从两个方面去把握;另一方面,南朝四百八十寺。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审美策略,谁人听得,不一而足,则莺啼绿红之景。由于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教,将类经验又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经验、至关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言语的学习、知识授受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多少楼台烟雨中、话题化等六个方面入手。因此,来丰富而细致地读解“文本”的言语形式、严重阻碍教学发展的“三中心论”(教师中心。文本的艺术性由文学的本质派生出来。教师以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代替了学生的独立理解。不仅如此,学生主体的个性必须得到尊重且得到充分。语文学习中的生活断裂现象相当严重,“一切以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