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的自信一些
欺凌者往往会寻找那些表现出不安,恐惧和自卑的孩子作为目标。受害者的反应,比如是昂首挺胸还是垂头丧气,甚至连他们的语调都能暗示孩子是否容易成为攻击的目标。更重要的是,教孩子们表现出自信,有时比教他们反抗欺凌者来的更加简单有效。有些孩子就是骨子里没有自信,如果他们试图在口头上提出反抗欺凌,一般都以失败告终。
●保持眼神接触
要教孩子如何进行坚定的眼神交流,并且用非语言的方式告诉欺凌者“别闹了”。眼神交流传达的是自信和自尊。如果被欺负的孩子能够直视对方的眼睛,那么欺凌者更有可能退缩。通常,欺凌者寻找的目标是焦虑、不安、时常低头或避免眼神接触的人。教育孩子不要成为那样的人
●摒弃受害者思维
当孩子长期处于不公平对待时,他们会开始习惯性地觉得自己是个受害者。长期处于这种思维模式下,孩子们的行为方式也会更加偏向受害者性。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孩子们也会逐渐将世界视为一个不公平的地方。
需要让孩子认识到的是,成为欺凌的受害者并不能定义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另外,为防止产生受害者思维,要避免在情感上陷入孩子的不适中。虽然移情和理解很重要,但家长应该尽量避免同情。相反,要帮助孩子们找到摆脱困境并度过难关的方法。
●保持坚定果断
确保孩子知道攻击性和果断的区别。例如,坚定果断的人会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并乐于捍卫自己或他人免受不公平待遇。他们会用一种强大而自信的声音以尊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相反,好斗的人通常只会利用控制、恐吓和吼叫来达到目的。一定要教会孩子在适当的时候说“不”。
●建立自尊心
自尊是预防欺凌的核心内容。自尊心强的孩子更有信心和能力。自尊也可以帮助预防欺凌行为。那些容易对欺凌者的嘲讽和戏弄做出反应的人更容易成为欺凌的目标。所以那些平时行事自信大方的孩子不会被选为欺凌对象。即使自尊心强的孩子成为被欺凌者,他们在应对上也会更加容易。
●建立友谊
欺凌者会找那些缺少朋友或者孤僻的孩子,并以他们为目标。而有朋友的孩子比孤僻的孩子更不容易被欺负。即使在学校里只有一个好朋友,也可以大大降低孩子被欺负的可能性。拥有朋友的孩子即使受到欺凌时,也能更好克服这些情况。好友还可以起到开导的作用,让孩子懂得欺凌者所说的做并不能定义和改变他们。
●警惕容易发生欺凌的地方
让孩子知道哪些地方是欺凌的高发地点,比如更衣室,浴室,食堂,操场或者校车。即使是一个没有大人的偏僻走廊也可能成为欺凌的主要场所。帮助孩子了解并思考这些地方可能在哪里。然后,一起集思广益,如何让这些地方变得更安全或如何避免欺凌发生。例如,鼓励孩子与一两个伙伴一起出行,乘坐校车时坐在前部还有在课间休息时呆在别人能够看到的地方。欺凌者往往选择身边没有成年人时动手。所以,避免和已知的欺凌者单独处于高危区域内。
●明确谁该对欺凌负责
大多数时候,当孩子们被欺负时,他们往往会责怪自己。他们会错误地认为是自己做了什么才导致了受到欺凌,或者是自己出了什么问题。因此,受害者往往不会告诉任何人有关欺凌的事情,并试图改变他们的外观或行为,以避免再次被欺凌。告诉孩子,欺凌者要对这些不好的行为负责,错不在那些受欺负的人。
追答校园暴力是难以根除的,即使在没有发生校园暴力的地方,那些潜在的校园暴力因子也蠢蠢欲动。严加管控、抑制暴力因子的爆发,当然能够暂时有效减少校园暴力,但也容易激发更大的暴力冲动。疏导才是解决校园暴力问题的出路。我们可以更多地关心关注学生,帮他们寻找解决暴力冲动的出口。有人说,对抗校园暴力最有效的方法是教会自己的孩子学会反抗,在校园暴力即将发生时,义正辞严地大声喝止,事后及时与家长、老师沟通。当然自己学会反抗确实是最好的武器,然而孩子的性格差异是非常大的,不少常年受欺负的孩子,都是懦弱、胆小、不敢表达的。对于这些无法自己形成盔甲的孩子,该如何保护呢?作为家长,我们能做什么?要多关心自己的孩子,耐心、观察、沟通,让孩子哪怕在学校遭受了不公平对待,仍然可以在家庭中感受到温暖;做好家庭教育,别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校园暴力的帮凶;对别人的孩子多一点宽容,不要将孩子间的小摩擦上升到校园暴力的范畴。作为学校,我们能做什么?要定期开展预防校园暴力的主题教育活动,将校园暴力的各种形式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让孩子们意识到什么样的行为会构成对他人的伤害,校园暴力行为会带来怎样的恶果,呼吁孩子们消除冷漠、关爱同学;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建立学生心理疏导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心理疏导;建立校园暴力事件匿名举报机制,让校园暴力无处藏匿;老师以身作则,不因学生家长的个人行为而对学生差别对待。作为政府,我们能做什么?要发挥街道、社区的功能,发现并及时化解辖区内纠纷,关注学龄青少年成长状况,尽力预防潜在暴力因子的产生;加强校警合作,做好校内普法宣传,严惩校园内的违法犯罪行为;做好舆论引导,发生校园暴力事件后及时发布信息,尽快披露调查处理结果,防止谣言散布。从根源上解决校园暴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