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卫生知识内容

如题所述

食品卫生安全知识
  一、 应掌握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识

  掌握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识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预防食品安全问题。一般来说,大学生应掌握以下的食品安全知识:

  (1)食品的类型。

  要明确食品所属于的类型,以便更具体地了解此类食品容易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情况。

  (2)食品安全的具体标识。

  大学生要认清质量安全标志、绿色食品标志和保健食品标志。

  (3)预防食品安全问题的相关措施。

  大学生要了解预防食品安全的措施,以便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4)发生食品安全问题之后的维权知识。

  (5)在外就餐时要选择具备食品卫生许可证和工作经营证的餐厅。

 (6)在外就餐时一定要注意查看此餐厅是否具备食品卫生许可证和工作经营证,如不具备,就换另一家餐厅就餐,如果你还不放心的话,还可以让餐厅老板开一张发票,证明你在此餐厅就餐,发生争议时以此为维权依据。
  (7)在零售店、超市购买食品时,一定要注意此类食品的相关信息。

  (8)即使在零售店、超市购买食品,也有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问题。

 谨慎选购包装食品,认真查看包装标识,查看市场准入标志(QS)

  查看基本标识,厂家厂址、电话、生产日期、保质期是否标示清楚、产品是否合格。

  简介市场准入标志QS:为了保护人们饮食卫生安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自2002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对出厂食品,经过强制检验合格后,加贴市场准入标志,方便选购。

  第一批必须标注QS的食品共5类,分别是小麦粉、大米、食用植物油、酱油、醋。

  第二批必须标注QS标志的食品共分10类,主要包括肉制品、乳制品、饮料、调味品(糖和味精)、方便面、饼干、罐头食品、冷冻饮品、膨化食品及速冻米面制品。

 第三批必须标注QS的食品共分13类,主要包括糖果制品、茶叶、葡萄酒及果酒、啤酒、黄酒、酱腌菜、蜜饯、炒货、蛋制品、可可制品、咖啡、水产加工品、淀粉及淀粉制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7
食品卫生是为防止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危害人体健康而采取的综合措施。世界卫生组织对食品卫生的定义是:在食品的培育、生产、制造直至被人摄食为止的各个阶段中,为保证其安全性、有益性和完好性而采取的全部措施。食品卫生是公共卫生的组成部分,也是食品科学的内容之一。因食品的营养素不足或过量以及因消化吸收关系而引起人体的健康障碍等,属于食品营养的问题,一般来说,不属于食品卫生研究的范畴。

食品卫生:

预防医学的分支学科。其任务是研究食品中存在的、威胁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的种类、来源、性质、作用、含量水平和控制措施,以提高食品安全性,预防食源性疾病,保护食用者健康。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因素按来源分4类:①食品污染物。在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过程中混入食品中的物质。一般也包括生物性有害因素(如细菌、病毒等)和放射性核素。②食品添加剂。③食品中天然存在的有害物质,如大豆中存在的蛋白酶抑制剂。④食品加工、保藏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如酿酒过程中产生的甲醇、杂醇油等有害成分。有害因素按性质可分为生物性因素、化学性因素和放射性因素3类。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因素,其性质、作用各不相同,在食品中含量水平的监测研究方法和允许的限量也不同。对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因素的控制措施主要是依照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技术规范在全社会开展食品卫生工作:政府设立机构,依法进行食品卫生监督检验;制定食品卫生标准和管理办法等;向群众和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宣传卫生知识,自觉遵守卫生法规、卫生标准,抵制不卫生的行为。

补充: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能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所以食品的质量十分重要,根据中国 《食品卫生法》第六条的规定:“食品应当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具有相应的色、香、味等感官性状。”“无毒、无害”是指正常人在食用情况下摄入可食状态的食品,不会造成对人体致病、危害,食品是安全的。同时,食品是有营养,食品是能促进健康的。

“卫生”一词源于拉丁文“sanitas”意为“健康”。对于食品工业而言,卫生一词的意义是创造和维持一个卫生而且有益于健康的生产环境。卫生是一门应用科学为了提供有益健康的食品,必须在清洁环境中由身体健康的食品从业人员加工食品,防止因微生物污染食品而引发的食源性疾病。同时使引起食品腐败微生物的繁殖减少到最低程度,有效卫生就是指能达到上述目标的过程。它包括如何维护、恢复或改进卫生操作规程与卫生环境等方面的原理。

因此“食品卫生”是一门应用卫生科学,与食品的加工、制备和处理有关。

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的区别
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的区别如下。一是范围不同,食品安全包括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的安全,而食品卫生通常并不包含种植、养殖环节的安全。二是侧重点不同,食品安全是结果安全和过程安全的完整统一。食品卫生虽然也包含上述两项内容,但更侧重于过程安全。所以,《食品工业基本术语》将“食品卫生”定义为“为防止食品在生产、收获、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等各个环节被有害物质污染,使食品有益于人体健康所采取的各项措施”
第2个回答  2020-11-07
一、食品加工、销售、饮食业卫生五、四制
  1、由原料到成品实行“四不制度”。采购员不买腐烂变质的原料;加工人员(厨师)不用腐烂变质的原料;营业员(服务员)不卖腐烂变质的食品。(零售单位,不收腐烂变质的食品;不出售腐烂变质的食品;不用手拿食品;不用废纸、污物包装食品)
  2、成品(食物)存放实行“四隔离”。生与熟隔离;成品与半成品隔离;食品与杂品隔离;食品与天然冰隔离。
  3、用(食)具实行“四过关”。一洗、二刷、三冲、四消毒(蒸气或开水)。
  4、环境卫生采取“四定”办法。定人、定物、定时间、定质量。专人包干负责。
  5、个人卫生做到“四勤”。勤洗手剪指甲;勤洗澡理发;勤洗衣服、被褥;勤换工作服。
  二、学校食物中毒常见的有:
  1、细菌性中毒;2、化学性中毒;3、动植物性食物中毒;4、人为投毒。
  三、食物中毒类型
  1、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有:沙门氏菌、葡萄球菌肠毒素、致病性大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等。
  2、引起化学性中毒主要有:有机磷、甲胺磷、毒强、杀虫霜、油脂酸败、亚哨酸性盐、砷化物、吊白块等。
  3、引起动物植物性食物中毒主要有:河鱼、毒蘑菇、未煮熟的四季豆、未熟豆浆、马桑果、桐油果、野槟榔、蓖麻子、有毒草药以及被有毒物质污染的动物植物等。
  4、导致食物中毒的因素主要为:在进食以前很久就制作了食品;制作的食品保管不当;制作食品加热不彻底;交叉污染;感染者接触食品。
  四、食物中毒预防十条黄金原则
  1、选择经过安全处理的食品。许多食品如蔬菜和水果,其自然状态是最佳状态。生吃的食品,则需要清洗干净。其他食品如牛奶、肉类等,未经加工处理则安全不安全,加工处理后才能进食。购买牛奶要买消毒的牛奶而不买生牛奶。
  2、彻底烹调食品。许多食品常被病菌原体污染,彻底加热能杀灭各种病原体。要记住食品的所有部分的温度都必须达到70摄氏度以上。煮鸡如近骨部分还生的话,请回锅直至完全煮熟。冻肉、冻鱼等烹调前必须彻底解冻。
  3、立即食用做熟的食品。做熟的食品冷却至食温时,微生物开始繁殖。时间越长危险性越大。为了安全起见,请趁热进食刚做熟的食品。
  4、精心储存熟食。提前制作熟食或保留吃剩的食品,如果存放4小时以上时,必须牢记把这些食品放在60摄氏度以上或10摄氏度以下的地放,以免微生物在适宜的温度下孳生,并迅速繁殖到致病水平。
  5、彻底再加热熟食。适窒的熟食储存仅能减慢生物生长,但不以杀灭。再次彻底加热为抗微生物的最好办法。注意食品的所有部分都必须至少达到70摄氏度。
  6、避免生食与熟食接触。熟食与生食稍有接触出能被污染。这种交叉污染可能是熟食与生的家禽肉鱼直接接触时发生,也可是接触未清洗干净的案板、刀具、容器等,交叉污染可能引起微生物繁殖和患言病的潜在危险。
  7、反复洗手。手常常能携带危险的病原体并带到食品上。因此,在做饭前或每次间歇之后都必须将手洗干净,尤其是给孩子换尿布或你上厕所以后。在处理鱼、肉、家禽等生食后,必须再次手,才能处理其他食品。
  8、必须精心保持厨房所有表而后清洁。食品极易于污染。任何食品的残渣、碎屑都可能是微生物的孳生地。因此,制作食品的任何用具与食具的表面都必须保持绝对干净。接触食具的厨房用具的抹布应该每天更换,并在重用之前煮沸消毒。清洁地面的拖把也应经常清洗。
  9、避免蟑螂、鼠类,其它动物接触食物。各种昆虫、动物常常携带食源性疾病的微生物。最好的的保护方法是将食品贮藏于密闭容器中。
  10、使用净水。制作食品和饮水使用净水十分重要。对加入食品或制作冷饮用的水,要事先煮沸。对用来准备婴幼儿食品的水要给予特别注意。
第3个回答  2020-11-07
食品安全知识

一、选择、食用安全的食品:在选购、消费食品时,要注意选择持有有效卫生许可证的饭店和食品商店,查看定型包装食品和散装食品的标签是否标明厂名、厂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在选购熟食卤菜、凉菜时要注意其防蝇防尘设施是否齐全,存放条件和存放容器是否符合卫生要

一、选择、食用安全的食品:在选购、消费食品时,要注意选择持有有效卫生许可证的饭店和食品商店,查看定型包装食品和散装食品的标签是否标明厂名、厂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在选购熟食卤菜、凉菜时要注意其防蝇防尘设施是否齐全,存放条件和存放容器是否符合卫生要求。

二、烹调食品要烧熟煮透:未经烧煮的食品通常带有致病菌,只有彻底烹调才能杀灭各种病原体,而且加热时要保证食品的所有部分的温度至少达到70℃以上。四季豆、豆浆因分别含有红细胞凝集素、皂甙,要彻底加热煮熟。

三、立即食用煮好的食物:食用煮后在常温下存放4-5小时的食物是极不安全的,因为烹调好的食物冷却到室温时,微生物就开始繁殖,繁殖到一定数量或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毒素可致进食者中毒。

四、避免生熟食品交叉污染:烹调操作时刀、砧板等食品用工具及盛装食品的容器要生熟分开,冰箱内存放食品时注意不要生熟混放。

五、彻底再加热熟食品:隔顿、隔夜的食物如存放于冰箱内,食用前须彻底再加热,这样可以杀灭储存时增殖的微生物,但如发现熟食品变质时,则应弃去,因为一些微生物产生的毒素靠加热是消除不了的。

六、厨房保持清洁:用来制备食品的工具、用具必须清洁,洗碗池定期清洁消毒,接触厨房用具的抹布每天消毒晾干,餐具清洗消毒后应注意保洁。

七、避免苍蝇、蟑螂等昆虫接触食物:最好的保护措施是将食品储存于密闭容器中,以免上述害虫将致病微生物带到食物上。

八、安全食用蔬菜:由于蔬菜农药残留造成食物中毒的情况仍然存在,食用蔬菜坚持采用“一洗、二浸、三烫、四冲”的方法,以去除残留于蔬菜中的农药。

九、外出旅游的消费者由于身体劳累,其机体免疫力和消化功能都会有所下降,就餐时应注意合理营养,荤素搭配,切忌暴饮暴食,以免将胃肠道疾病混同于食物中毒。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