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你,为你解惑。
作为一款地道的重庆面食《重庆小面》,如果没有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推广,那么它就是一道地方的面食。只能说明,《舌尖上的中国》这节目得到非常多的食客的认可。
首先,作为重庆人,我对这款面有非常高的赞誉。这款面,用料非常的足。面是使用西北的,这地方出产的小麦磨成的面粉,口感特别的好,不仅筋道,还有嚼头。
汤用的骨头熬制的老汤,配上油泼小米海椒,加上麻椒,配上新鲜的小油菜。营养均衡,不仅可以充饥,还是视觉上的一道盛宴。很多外地人,为了吃上这道美味的面食,特意来重庆旅游。
通过舌尖上的中国推广后,重庆小面冲出了重庆,成功占据了中国面食市场,不仅重庆人喜欢吃。全国各地人都喜欢吃,小面的魅力充分的展现了重庆美食的魅力,现在国内各个地方都会有它们的特色面食,但是做法南北都会有差异,口感不同,味道不同。
小面的成功,不是昙花一现,证明它的口味符合全国人民的口味。
综合上述,重庆小面最应该感谢《舌尖上的中国》大力推广!再有自身过硬的实力。
大家都知道重庆有十八怪,其中一怪是“不吃小面不自在”。几年前的美食纪录片《嘿!小面》让重庆小面红遍了大江南北,重庆人的市井美食从那时起被广为人知。在重庆,可以一天不吃火锅,但是不能一天不吃小面。
在重庆,吃小面被人们称作是“醒胃”,人们把吃小面视作是一种仪式。滚烫的面条加上红油油的汤汁、绿油油的青菜再加上一勺入味的浇头。麻辣鲜香样样俱全,一天的激情从一碗小面开始燃起。
据说广东的隐形富豪,往往会穿得十分朴素,坐在街旁的大排档吃云吞面。就像广东一样,在重庆,上到隐形的富豪下到平民百姓,十个人里面至少有五个人每天早上需要吃一碗重庆小面。
重庆小面,作为重庆人早午餐的主食,从来没有离开过他们的身边。小编听说过一个夸张的说法,如果按照一个碗十公分的高度来计算,每天在重庆吃掉的小面,摞起来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不管是在商业中心步行街还是在大街小巷中,都被重庆小面的店铺霸占着。
在这其中,粉面1+1重庆小面口味较为丰富。看似粗糙实则讲究,以配料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这里的小面严选乌江榨菜,用的姜都是辣口的老姜;其次,花生碎选用上等的黑花生,油盐酱醋油辣子一样没有少。
虽说佐料是小面的精髓,但是在面条的选材上一点都不能马虎。粉面1+1重庆小面选用的面条都是碱水面。这种碱水面用优质面粉制作而成,含有大量水分,在重庆这种面又被称作“水叶子”。之后再用“第二道水”煮面,这样能够使面条保留青菜和面条的香味,口感筋道。
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风味,才让小面在众多面条当中别具一格,成为重庆人的骄傲。他们不愿意轻易改动这岁月变迁中唯一不变的风味,而这种风味,也成为了重庆在时代发展大潮流下仅有的“坚守”和“固执”。
自从《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重庆小面,感觉一下子知名度就提高了,小面协会和相关政府部门都在积极努力把小面打造成重庆的地标性美食。
作为一个旅游产品,重庆小面还是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尝试;同时,重庆小面也逐步开到全国各地,但离“火遍全国”还差得远,甚至不可能像火锅那样火遍全国。原因有三:
(1)可替代性强
众所周知,面食的窝子在北方,北方面以手工面为主,筋道好,汤浓郁。即便是葱油面、虾子面、竹升面、热干面、海鲜面这些南方面条也足以独霸一方。况且出产于西北旱地,华北沙地的小麦筋道本身就要好很多。即便是四川和重庆地区,四川诸多州市县的面条口感跟重庆小面都不相上下,诸如担担面、勾魂面、怪味面、广汉金丝面、渣渣面、内江炝锅面、叙永豆汤面、资中兔子面、宜宾燃面等。重庆本地还有跟正宗重庆小面风味不同的,比如猪油浓郁的万州风味面,汤味浓郁的荣昌铺盖面,等等。
也就是说,仅仅在面条领域,重庆小面的可替代性是比较强的,好吃美味,但还不足以称霸面条界。
(2)普适性不高
重庆小面更多情况下吃的是调味,重油重辣椒重花椒,各种配料都很重;面条是机器面,本身口感不太好;汤头不太重视,极少用老火汤的,用白水的偏多;干馏的话佐料味又会更猛。这样重的口味很多外地人是无法接受的,吃不了辣就会吃清汤,清汤小面真的不好吃。食客必然会把清汤面拿来跟全国其他名面相比,那就差得不是点把点了。也就是说,重庆小面的口感和重口味不太能适应非麻辣地区的食客,尤其是面食窝子的北方食客,适应性不太广。
(3)消费场景不强
吃火锅,成群结队,有群体内互相鼓动和影响效应,刺激食客尝试。吃小面,个人消费比较多,判断和决策受个人影响比较大,一旦体验跟自己习惯了的差别很大的话,排斥效应明显。就像我们去吃了某些地区偏清淡味的面条,然后会觉得超难吃一样,以后都是拒绝的。
我个人是很喜欢重庆小面,尤其是红汤面,每天至少一顿,我也很希望全世界人民都能喜欢重庆小面。但梦想终归是梦想,现实是要去看产品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用户的需求的。
重庆小面红火起来以前,许多外地人对重庆美食的印象就是火锅!火锅!火锅!而现在,外地人眼中的重庆地道美食变成了“火锅+小面”,不同于火锅的极具侵略性的美味,重庆小面以一种包容性走入了大众的视野。
小面之所以叫小面,一方面,小,就是素的意思,小面是统称。另一方面是因为小面馆多为小家小户经营,遍布街头巷尾、坎下坡上,又或是一辆小推车,一棵老榕树下,重庆有太多地处旮旯角角的地道巷巷小面了。重庆小面由渝菜演变而来,特指的是素面,有红汤、清汤,汤面、干馏之分,不同的做法口感也有所不同。小面老板将一碗普通的碱水面演化成为一种极致,好吃的精髓就在一字铺开的佐料和油上。
要做一碗成功的重庆小面,繁琐的调料是必须的,需要打少至十几种多至二三十种的佐料:花椒、辣椒、姜蒜、花生碎、芝麻、老抽、生抽……融合了与火锅一脉相承的麻辣鲜香,大大丰富了小面的口感层次,由此造就了神仙美味。
除了调料,小面好吃还有一个重中之重就是“混合油”,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小面,重庆小面用的油一般都是猪油+鸡油+菜籽油混合而成,因着每一种油都有自己独特的香味,或清新或浓郁,需要中和去腥,至于比例,各个面馆都有着自己独有的比例,绝不外传。
正宗的重庆小面百香百味,无论你年龄职业性别,无论你来自何方,都必定能在重庆的大街小巷中找到属于自己味蕾的那一家,若是你问最好吃的是哪一家,本地人给出的答案一定不是统一的,每个人都有心中的小面NO.1,每个人也有自己专有的点单术语——“二两”顾名思义是指的分量,“多青”则是多放青菜(尤指藤藤菜),“提黄”就是面条的口感要硬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