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政治制度是怎样变化的?

如题所述

宋代的政治制度与前代之变化
1、宋代的三个变化
现在我们回到宋朝,宋代同唐代相比,政治结构又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是什么呢?
第一、科举制度地位的提高
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举录取人数有了巨大提高,第二是被科举录取者的地位前途也远好于以前
“隋唐初设进士,岁取不过三十人。咸亨、上元中增至七、八十,寻复古。开成中连岁取四十人,又复旧制。进士以外,明经中科者亦不过百人。在宋太祖开国时,进士登科寥寥,岁无十数。其时进士甲科亦不过授司寇,或幕职官。至太宗时,亲御便殿临试贡士,博于采拔,待以不次。太平兴国二年,赐进士诸科五百人遽令释褐。或授京朝官,……。进士中第多至七百人,或遂为例。”
“应进士试者,太平兴国八年多至万二百六十人,淳化二年至万七千三百人。进士应试已遍及全国,遂定三年一试之制。”
所以在宋代,科举对于国家的文化政治来说已经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人们对科举的重视程度,科举成功以后获得的荣耀也是前所未有的!
“唐虽以进士、明经二科取士然其时贵族门第势力,尚未全消,又地方长官得自辟署,仕进路广,不专科第。……宋则贵族门第已灭,地方官亦不能自辟署,用人之权集于中央。社会文教之风更普遍。”
“状元及第更为士人无上光荣”[228]p541

科举制度地位的提升对国家社会所起到的作用,我们下面还会详细论述!
第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许多原本属于地方的权力都被收归中央,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财政,军事,和人事管理。
“吏治、兵权、财赋三项,脱离了地方军权之分割,而统一到中央来,中国始渐渐有了一个象样的上轨道的中央政府”
从财政来说各州“置转运使,处理各地方财政,除诸州度支经费外,悉输京,毋占留。从此地方财富亦归中央”。[228]p527
兵权方面,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各地军阀将领的权力,众所周知。同时由中央政府派遣文臣出守地方,“号知州军事,而地方长官遂得重用文臣”。“又命诸州县各选所部兵士,才力武艺殊绝者送都下,补禁旅之缺,其老弱者始留州。从此地方兵力亦移归于中央”[228]p527
吏治方面 “凡地方军民政务,均需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县令亦分由朝官兼摄,称为知县”
“知州、知县,论名义皆属临时差遣,非本职。故宋代州县守令,皆带朝中职事官衔,从此地方官吏,又均得中央任命”[228]p526

第三、相权的进一步分割,对宰相舆论监督的加强
按照钱穆的说法,宋代宰相的权力比起唐朝来是大大降低了,许多原本属于宰相职权范围内的事务都被分割到其他部门去。
“宋初宰相,与枢密对称两府,而宰相遂不预闻兵事,又财务归之三司,亦非宰相所得预(三司者,为户部司、盐铁司、度支使司),
……兵财以外,莫大于官人进贤,而宋相于此权亦绌”[228]p555
此外对宰相的监督也大大加强。甚至原本用来针对皇帝的舆论监督的职位现在也全部用来针对宰相。这点也是钱穆大为诟病的地方“宋代这方面,又远不如唐代。那时规定台官谏官均不得由宰相推荐,于是谏官也不属于宰相,他们的职分,变成不是与皇帝为难,而转移锋芒来和宰相为难了。于是宰相无法纠绳皇帝,除非是和皇帝直接冲突。而宰相身旁,却多了一个掣肘的机关。因御史只限于弹劾违法和不尽职,而谏官则职在评论是非,两职显有分别。在唐代是谏官帮助宰相,在皇帝前面评论皇帝之是非。在宋代是谏官在宰相旁边,来评论宰相的是非了。照理,政府各部分职务上的是非得失,各部分负责人都有发言权,谏官则专用来对皇帝谏诤的,那是宰相的一分职。本来用意,该是用相权来限制君权的,而现在则转成君权用来限制相权了。这一制度之转变,显见是出于皇帝之私心。而且谏官职分本来在评论是非,评论错了也不算违职,也不算犯法,如是则政府中横生了一部分一专持异见不负实责的分子,形成了谏官与政府之对立,即谏官与宰相之对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1-22
变化:1中央集权的强化:①集中军权②集中行政权③集中财权和司法权过分集权带来的恶果:①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②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③地方上财政困难2科举制的发展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1-22
宋初基本沿袭了唐朝的制度,经过宋太祖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的改革,逐步确立了二府三司制,并一直延续下去。
第3个回答  2014-01-22
哟呵,学习罗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