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面的哪个人物和真实历史反差最大?

如题所述

曹仁

在演义里,曹仁简直是个二五眼。列八门金锁阵攻刘备,却被徐庶识破,大败而回;率军进入新野,却被诸葛亮火攻,再次大败而回;赤壁之后守南郡,与周瑜对峙,却是靠了曹操的遗计,才击退吴军;关羽攻樊城水淹七军,指挥士兵放箭射中关羽右臂,又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奸诈狡猾的曹仁。

《三国演义》里面的这几个人和真实的历史反差太大了?
但历史上的曹仁很正,简直是曹魏阵营的典范。曹丕曾经写信教导曹彰,为将者,应以曹仁为榜样。他也是曹魏少有的能够独自领军的将领。攻徐州,曹仁领军攻伐其他各县;战官渡,曹仁领军收复叛县击败刘备。这个时候,他是偏师。赤壁战后,屯守江陵据周瑜;关羽攻樊,据守死扛不屈服。这个时候,他又是底线。

抗击周瑜时,曾经于万军之中救出部将牛金。这般勇武豪情,三国时代少之又少。

总之,曹仁是很牛的,三国演义实在冤枉了他很多年。

张颌

演义第一百零一回,诸葛亮退兵,张颌请求率兵追击,司马懿不允:公性急躁,不可去。

张颌答:不嘛不嘛我要去嘛我就要去嘛……

《三国演义》里面的这几个人和真实的历史反差太大了?
由此也给了我们一个好勇斗狠,智商不足的张颌。

但事实上,张颌称得上是一名智将,用兵巧变,善处营陈,颇有头脑。追击诸葛亮,也并非张颌主动请命,反而是司马懿的要求。张颌曾对此提出疑义,但宣王不听。于是他不得已领命追之,至木门谷,被蜀军流矢射中,命丧疆场。

荀攸

演义里对荀攸几乎没怎么提。

但事实上,荀攸才是曹魏阵营的谋主,而郭嘉程昱的作用被演义夸大了。征张绣时荀攸建议缓军以待之,曹操不听,结果大败而回;征吕布时三战未拔准备撤,荀攸与郭嘉共同进谏,陈述形势,打气鼓劲,最终攻破下邳,生擒吕布。种种事例后面还有很多,不细说了。

《三国演义》里面的这几个人和真实的历史反差太大了?
曹操对荀攸评价是,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

这个评价是很高的。

诸葛亮

演义里的诸葛亮实在太妖。他能料定三日之内必有大雾,而行草船借箭之事;也能算准十一月二十甲子日有东风,而行借东风之事;居然还三气周瑜,活活把个倜傥才子东吴大将气死。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会列阵,能卜卦,甚至还懂妖术,真真是“状诸葛多智而近妖”。

但事实上诸葛亮只是普通人,他是外交家,战略家,政治家,也许还可以加上个发明家,但怎么也不该是位妖道士。他没有真正参与到赤壁之战的战事指挥中枢,也没有计定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7-05

《三国演义》周瑜与真实历史的反差最大。小说里把周瑜写的心胸狭窄,意气用事,真实历史当中,周瑜只是身体不好,但是气度不凡,心胸宽阔,他的英年早逝,只是因为心脏病而已,并不是因为愤恨诸葛亮的才能。

第2个回答  2021-07-04
其实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只是一本小说。既然是小说,就肯定会和真实的历史情况有些不同,毕竟小说要进行一些艺术加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历史人物就会承受一些不白之冤。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其中和历史反差最大的几位人物。

第三名就是张郃了。张郃是曹魏的五子良将之一,虽然名气上不如五虎上将,但也是非常厉害的。在《三国演义》中,张郃是因为诸葛亮兵败后急于追赶,结果中了埋伏而死,令人感觉张郃有勇无谋。但历史上的真实情况是,张郃有勇有谋,在诸葛亮败退后并没有选择追赶。而是迫于司马懿的压力才去追赶诸葛亮,结果中了埋伏惨死,令人唏嘘。

第二名就是曹魏的大将军曹仁了。在《三国演义》中,曹仁独自指挥的战斗几乎就没赢过。所以后人都认为曹仁是个草包。但实际上,历史上的曹仁是个很出色的军事家。曹操能够统一北方,曹仁功不可没。而在曹操的诸多武将中,曹仁创立的功绩也是数一数二的,所以曹仁被后世误解也很冤枉。

但要说最冤枉的,恐怕就是第一名曹操了。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个大反派,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人都对他恨之入骨。但我们要知道,曹操直到临死前都没有称帝。而在历史上,曹操也被誉为“最后的汉臣”。如果没有曹操,当时的天下还不知道会乱成什么样子。可惜如此雄才大略的人物,却被小说抹黑成这个样子,着实令人叹息。

但这也无可厚非,毕竟《三国演义》只是一本小说,只是它的影响力太大,才令后人对这些人产生了误解。
第3个回答  2021-07-04
仁义无双的刘备:
刘备在演义中的形象比较正面,仁慈,爱民如子,谦卑有礼,但却喜欢哭哭啼啼,演义中为了塑造刘备的正面形象多次写过他在大逃难的时候都惦记百姓,这其实是美化了刘备。
三让徐州看似具体了刘备的仁义,但却真正的暴露了刘备的野心,都是三国当中的霸主,内心怎么想的,谁还没有点数吗?
赵云原本是公孙瓒的手下,可是跟刘备一起共过事之后,就开始不安心工作了,直接对公孙瓒提出要回老家,并且之后满世界的寻找刘备的下落,表示自己因为刘备的个人魅力,从而想要追随刘备,听起来好像是被刘备的仁义所打动。
实际上只是单纯的让刘大嘴给说动了心,毕竟刘备可是有着中山靖王后代的身份,就连汉献帝都亲口承认为刘皇叔,赵云会被刘备给忽悠走也是正常事。
大逃难之时诸葛亮曾经提出过带领百姓一起逃可能会拖慢整个逃亡的速度,可是刘备假惺惺的表示百姓离不开自己,在演义当中刘备动不动就是哭鼻子,但凡要收买人心的时候,眼泪就止不住的掉下来,可以说用这一手直接收复了大多数文臣武将的忠心。
当时赵云在长坂坡七进七出带着阿斗回到了刘备身边时,刘备为了收买人心还要假装摔阿斗,那个时候先不说赵云就在刘备的身边,就连张飞等人也在刘备身边,怎么可能会让刘备真摔孩子,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来这是作秀,但是大家看破不说破,以后还是好君臣。
而正史中刘备的形象却不是这样的,正史中刘备出身草莽,且早年生活在大汉王朝的边境地区,因此气质有一些粗鄙。
并且热爱武艺,在仁慈和爱民方面并没有演义中那么夸张,刘备是草莽英雄,根本就不爱哭,另外刘备深负韬略和野心,从小就有皇帝梦,因此也不是特别忠诚于汉王朝。
2 汉室奸臣的曹操:
曹操在演义中属于负面形象,主要以奸雄和枭雄的形象示人,并且还呈现出来可以负天下人的恶人形象。
可能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看曹操不顺眼吧,反正从曹操刚一出场就被定性为一个枭雄。
这就是好比我们在看到某人的时候,直接就被别人告之这是一个小偷,所以我们看到某个人的时候就会先入为主,不论对方的任何一个动作或是举动,都带着种种偷东西的念头,哪怕某人并没有偷过一毛钱东西,可是这个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而曹操就是这个样子,在整个三国的一开头,一个枭雄的形象再加上宁叫我负天下人的想法,直接就让看到三国演义的读者们,在自己有脑子里产生了一种这家伙不是好人的一种想法。
哪怕曹操有些时候只是单纯的喝酒吟诗而已,也会被人当成对酒当歌无视天下的感觉,就好像一个奸人的标签已经贴在了曹操的头顶上一般,不论谁看到他都会下意识的认为这就是一个奸人,哪怕现在没有做出什么坏事,但是将来一定会做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1-07-05
这个人是《三国演义》中的王朗,被诸葛亮骂死的。“三国演义”中周瑜,是与真实历史反差最大。史书记载:建安十五年,孙权批准了周瑜提出征伐益州的方案,周瑜返回驻地江陵,行至巴丘,突然病卒,年仅三十六岁。“三国演义”中是被诸葛亮气死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