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生物门类和标准化石

如题所述

1.小壳动物群和澄江动物群

小壳动物群是个体微小(1~2mm),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包括软舌螺、单板类、腹足类、腕足类及分类位置不明的棱管壳等。小壳动物群始见于震旦纪末期,寒武纪初期大量繁盛。它是继伊迪卡拉动物群之后生物界又一次质的飞跃,完成了从无壳到有壳的演化历程。从地层学角度看,小壳动物群是划分前寒武纪和寒武纪界线的最好标志,目前多数地质学者倾向以小壳化石大量繁盛为寒武系底界的标志。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云南澄江及晋宁地区寒武系底部发现一个无壳和具壳化石混生带,包括三叶虫、水母、蠕虫类、甲壳纲及分类位置不明的节肢动物、腕足类、藻类等,该生物群是继小壳化石出现之后很快出现的一个动物群,称为澄江动物群。该动物群已引起国内外古生物学界的重视,在生物演化上的意义正被加紧研究。

图7-1 早古生代化石图

(转引自全秋琦、王治平,1993)

1—Circotheca(圆管螺);2—Cosinocyathus(筛杯);3—Redlichia(莱得利基虫);4—Damesella(德氏虫);5—Drepanura(蝙蝠虫);6—Pseudagnostu(假球接子);7—Dictyonema(网格笔石);8—Eoisotelus(古等称虫);9—Armenceras(阿门角石);10—Yangtzeella(扬子贝);11—Nemagraptus(丝笔石);12—Pentamerus(五房贝);13—Tuvaella(图瓦贝);14—Didymograptus(对笔石);15—Sinoceras(中国角石);16—Nankinolithus,(南京三瘤虫);17—Monograptus(单笔石);18—Rastrites(耙笔石);19—Coronocephalus(王冠虫);20—Halysites(链珊瑚);21—Hormotoma(链房螺)

2.三叶虫

三叶虫是继小壳动物后最早繁盛的带壳动物,它在寒武纪属种繁多,演化迅速,生态分异明显,化石丰富,是寒武纪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

早寒武世三叶虫以莱得利基虫目为主,具头大、尾小、胸节多、头鞍长、锥形、鞍沟明显、眼叶大等特点,代表分子有Redlichia(莱得利基虫,

)、Palaeolenu(古油栉虫,

)等。中寒武世以褶颊虫目的大量出现为标志。初期常见宽阔的固定颊,头鞍截锥形,具平直的眼脊和较小的尾板,如Shantungaspis(山东盾壳虫,

),中后期与晚寒武世初期的三叶虫特征相近,尾板宽大,尾刺发育,如Damesella(德氏虫,

),Blackwelderia(蝴蝶虫,

13)及Drepanura(蝙蝠虫,

)等。晚寒武世中晚期常出现一些头鞍特殊的属,如Ptychaspis(褶盾虫,

)等。中、晚寒武世还广泛分布有营浮游生活的球接子类,这一类头尾等大,头甲和尾甲凸出似球形,是重要的标准化石,如Ptychagnostus(皱纹球接子,

)和Pseudagnostus(假球接子,

)等。奥陶纪由于新生游泳的鹦鹉螺类和漂浮的笔石类等类别的大量出现和兴盛,三叶虫在海洋中不再占有统治地位,与寒武纪相差较大,以栉虫亚目、斜视虫亚目和三瘤虫亚目占优势,一般尾甲更大,为等尾型,头鞍前叶膨大,代表分子有 Dactycocephalus(指纹头虫,O1),Asaphellus(小栉虫,O1),Eoisotelus(古等称虫,O1),Nankinolithus(南京三瘤虫,O2)和Dalmanitina(小达尔曼虫,O2—S1)等。从志留纪起三叶虫显著衰退,仅镜眼虫目较为重要,代表分子有Encrinuroides(似彗星虫,S1),Coronocephalus(王冠虫,S2)等。

3.笔石

笔石是地史时期的海生群体动物,化石中最常见的有树形笔石目和正笔石目。树形笔石呈树状或丛状,大多数底栖固着生活,常与腕足类、三叶虫类等共生,代表正常浅海环境。树形笔石最早出现于中寒武世,绝灭于早石炭世。正笔石目从寒武纪开始在地层中大量出现,奥陶纪、志留纪达到极盛,早泥盆世绝灭。正笔石目演化迅速,分布广泛,是奥陶系、志留系划分和对比的主要依据。其演化特征明显:①笔石枝数从多到少;②笔石枝生长方向的变化由下垂→下斜→平伸→上斜至攀合,至中志留世仅剩单列式;③胞管形态变化:直管状→内弯(O2—3)→外弯(S)→分离;④笔石体的几次复杂化:中奥陶世Nemagraptus具次枝,中志留世的Cyrtograptus具幼枝。

晚寒武世至早奥陶世早期主要是树形笔石类,早奥陶世中晚期以正笔石目中无轴亚目的繁盛为特征,代表分子有Didymograptus(对笔石);中晚奥陶世是笔石发展的极盛时期,胞管以内弯型为主,笔石体复杂化具次枝,以无轴亚目、隐轴亚目和有轴亚目中双列攀合的笔石为主,典型代表有Nemagraptus(丝笔石,O2)、Dicellograptus(叉笔石,O3)、Glyptograptus(雕笔石,

)和Climacograptus(栅笔石,O—S1)等。

志留纪无轴亚目和隐轴亚目笔石已消失,双列攀合的笔石在早期仍较繁盛,随后单笔石科兴起,并成为志留系主要分带化石。笔石体形态多样,有直、弯、螺旋状等,胞管以外弯为主,有直管状、三角状、外卷状及分离状等。早志留世代表分子有 Monograptus(单笔石,S1)、Rastrites(耙笔石,S1)等;中志留世以具幼枝的弓笔石类为特征,代表有Cyrtograptus murchisoni(莫氏弓笔石,S2);志留纪末,正笔石类急剧衰退,只有少量单笔石残留到早泥盆世。

4.腕足类

腕足类自早寒武世起已有广泛分布,以具几丁质类的无铰纲为主,如Obolella(小圆货贝),也有具铰纲的原始代表。奥陶纪是腕足类发展的高峰期之一,具铰纲的三分贝目、正形贝目、五房贝目和扭月贝目进入顶峰阶段,代表有Sinorthis(中国正形贝,O1),Yangtzeella(扬子贝,O1),Hirnantia(赫南特贝,O3)等,石燕贝及小嘴贝类都有代表。志留纪腕足类化石相对减少,但其内部构造渐趋复杂化,具中隔板和匙板的五房贝类如Pentamerus(五房贝,S1),具腕的石燕类如 Eospirifer(始石燕),Howellella(郝韦尔石燕)及Tuvaella(图瓦贝)等。

5.头足类

头足类从晚寒武世开始出现,早古生代主要为缝合线简单的鹦鹉螺类。奥陶纪是鹦鹉螺重要发展时期,壳体增大,壳内体管构造复杂化,以直壳类型为主,代表分子有Manchuroceras(满洲角石,O1),Armenoceras(阿门角石,O1),Sinoceras(中国角石,O2)等。志留纪起鹦鹉螺类开始衰落。

6.珊瑚

最早出现于寒武纪,我国在早奥陶世发现横(床)板珊瑚。晚奥陶世开始繁盛,主要为单带型的四射珊瑚和床板珊瑚,如Streptelasma(扭心珊瑚),Agetolites(阿盖特珊瑚,O3),Plasmoporella(似网膜珊瑚,O3)。志留纪是珊瑚的第一个繁盛期,以单带型、泡沫型四射珊瑚和床板珊瑚为主,并可造礁,此时代表分子有Cystiphyllum(泡沫珊瑚,S2),Stauria(十字珊瑚),Favosites(蜂巢珊瑚),Halysites(链珊瑚),Heliolites(日射珊瑚)等。

除此之外,早古生代还有腹足类、双壳类、苔藓虫、棘皮类、古杯类,以及海绵等。尤其是微体古生物牙形石,近年来已成为早古生代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生物类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