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吴川模式”的辉煌与衰落

吴川:广东省吴川市(粤西地区,属湛江管辖)

  新中国即将迎来60华诞,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也走过了30载春秋。自改革开放以来,吴川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吴川人民踏上了奔向小康的康庄大道。然而,相对于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突飞猛进、振翅高飞,吴川的经济发展长期在低谷中徘徊,经济现状比较落后,如果现在还不发愤图强、急起直追,差距必然更大,落伍必然更远。面对历史车轮滚滚而过,我们很有必要对过往历史和未来方向进行理性思考,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寻找规律,积极探索吴川经济发展新轨迹,让鉴江平原盛开富饶美丽之花。以下是春风不吹对吴川经济发展的一些粗浅思考,首发于吴川商网,望能起抛砖引玉之效。

  一、历史文化长久深厚

  一 吴川历史源远流长。据研究,在石器时代就已有人类在鉴江平原繁衍生息。梅录古镇具有一千多年历史,因内河运输发达,经济腹地较大,在很早以前就成为商品经济发展最为肥沃的土壤。在宋元时期,该镇已发展成为南粤重要的商品流通集散地和岭南大都市,与佛山、石龙齐名。清朝《高州府志》记载“有吴家地,纳三川之水,故曰吴川。”所谓“三川”,就是鉴江、袂花江、三丫江。三江之水来源自信宜高山老林之中,流经高州、化州,由吴川市吴阳镇流入大海。经过无数年的洗礼冲积,鉴江下游形成了800多平方公里的鉴江平原。

  二 鉴江平原地灵人杰,人才辈出。古代有粤西唯一状元林召棠、中国首任使美大臣陈兰彬、晃州直隶厅通判林联桂,近代有抗日爱国将军张炎、李汉魂,现代有前外交部副部长、中外办主任刘华秋,当今财力雄厚的吴川商人更是遍布全国,培育出像云轻这样的才女也就不足为奇了。吴川大地一代代的风流人物留给子孙后代无数的文化遗产,现存的人文古迹就有梧山岭贝丘遗址,晋代的茂山书院,宋代的极浦亭,元代的吴川学宫,明代的双峰塔和南城门,清代的古街道、林召棠故居、状元坊、状元井、陈兰彬故居,近代的张炎故居、李汉魂故居、广东省农民协会南路办事处旧址,等等。

  三 民间艺术独特精湛。长久的历史文明,孕育出了吴川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堪称南粤奇迹。吴川传统的民间艺术“三绝”——飘色、泥塑、花桥巧夺天工,扬名海内外,花塔、陶鼓、木偶、狮龙等各有特色,令人叫绝,被国家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等荣誉称号。

  二、“吴川模式”的辉煌与衰落

  早在1978年,王村港渔业公社农民潘汉锦等13位农民,利用当地“葵乡”的资源优势,每人入股50元至100元不等,总投资800元,成立覃寮大队葵厂,开创了广东省股份制企业的先河。随后,王村港第一家家用电器厂、吴川县宏达电器有限公司(广东浩特电器有限公司前身)、吴川县环球电器工业有限公司也相继成立,创造了吴川市“小作坊成就家电工业城”的奇迹。同时,博铺、梅录、大山江也逐渐形成了“十里鞋街”,被誉为“塑料鞋都”,被国家授予“中国塑料鞋之乡”称号。此外,覃巴的针织手套,中山的林屋机械厂也颇具规模,吴川各地的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破土而出,蓬勃发展。随着吴川市民营经济的异军突起、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家办企业带动四邻,一村办厂带动一片”和“乡镇企业、集体企业、联产企业、个体企业”四个轮子共同转动的发展模式,被省委和媒体誉为“吴川模式”,并大力加以推广,与“温州模式”驰名全国。此时,顺德才崭露头角,东莞更是杂草丛生。但是,好花不常开,好境不常在。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吴川人没有充分利用乡镇企业、小商品经济先行一步的优势,没能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全国百业待兴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遇,不能进一步将“吴川模式”发扬光大,经济发展日益落伍滞后,衰落至今,造成了当代吴川人心中永远的痛!而此时,珠三角和江苏、浙江等地却以一日千里的速度绝尘而去,把吴川以至湛江远远地甩在背后。当年齐名的温州也发展成为国际重要轻工基地和集散地,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就超过500家,“温州模式”仍然享誉世界,温州财团踏遍全球,而“吴川模式”却渐行渐远,偶然转身抖落满地尘埃。

  回顾历史,“吴川模式”的辉煌令人自豪,其衰落又让人扼腕长叹。要从失败的阴影走出来,就必须找出失败的原因,并加以改进,避免重蹈覆辙。为什么吴川的乡镇企业无法长大?为什么“吴川模式”会衰落?时至今日,人们仍然有着不同看法,春风不吹认为至少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 小农意识强烈,普遍存在“小富则安”观念。“吴川模式”是依靠大量农民洗脚上田,创办小企业滚动发展而形成的。但早期创业者的思想观念跟不上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千万年来在农民中形成的“小农经济”、“小富则安 ”等观念根深蒂固,忧患意识不足,对企业的发展缺乏长远目光和战略思维,最终制约了吴川经济向前发展。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全国经济蓬勃发展,各地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不断改革创新,发展壮大,逐步占领全国市场并走出国门的时候,吴川的民营经济固步自封,裹足不前。例如,吴川的鞋业一度领先全国,在80年代就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但至今仍然没有产生一个省级名牌,绝大数仍然是生产最低端产品的手工作坊,甚至因为缺乏技术含量、质量低下而被称为“星期鞋”。

  二 经营管理水平低下,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吴川早期的乡镇企业普遍是家庭式经营的手工作坊,企业经营者的文化层次比较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和运作规程,甚至没有进行工商注册登记,也没有品牌商标和银行帐号。例如,博铺的制鞋业和覃巴的针织手套业,几乎是一家一厂,生产和销售主要由家庭成员负责,帮工大多为邻居或亲戚朋友,正是所谓“亚姑喂奶,兄弟做工”、“丈夫生产,妻子管帐”的经营管理方式,“父子工厂”、“兄弟公司”比比皆是。这就是“吴川模式”企业的先天不足。这些企业由于经营管理水平低下,资金、技术缺乏,生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束缚了企业的升级换代,导致企业越办越小。有些企业由于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同股东在资金管理、经营决策、盈利分红等方面容易发生矛盾,企业散伙或分拆的风险比较高,制约了企业进一步向前发展,错过了发展壮大的良好机遇。

  三 当地政府管理失当,服务缺位。“吴川模式”是由民间自发产生的,是具有敏锐商品意识的吴川人群体长期累积催生的。“吴川模式”初步形成时,当地政府发挥了一定作用,大力支持兴办乡镇企业,并对各乡镇的产业布局做了规划和引导,使“吴川模式”得以迅速发展。但当地政府没有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对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缺乏危机观念和战略意识。在吴川乡镇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很多官员忙于对外宣扬推广、歌功颂德,却没有很好地履行政府部门该有的管理经济、服务经济的职能,没有对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进行科学规划、引导,没有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软、硬环境,没有顺应改革开放潮流对经济管理进行深层次改革,没有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平台,反而形成了“吃、拿、卡、要”等歪风邪气,导致部分经营者逃往外地谋求更大发展。例如,吴川的糖酒工业企业曾风光一时,产品畅销全国,除了部分因经营不善而倒闭外,至少有几十家企业迁向珠三角、石家庄等地发展,致使原来火红的糖酒工业企业人去楼空,群众因欠薪而闹事。

  四 全国、全省的经济大气候不利于吴川。无论是整个中国,还是广东省,都有着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文化多元、经济发展不均衡等特点。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每一轮的经济增长极都是由国家战略决定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腾飞都有着强烈的国家政策支撑。在改革开放初期,吴川人抓住全国商品经济开始启动、国家鼓励举办乡镇企业的政策契机,一举创下了“吴川模式”。但在九十年代前后,国家和广东的发展重点放在珠三角,经济体制逐渐走向市场经济,粤西的战略地位迅速下降,而吴川既没有得到上级的政策照顾,又没有资本、技术、人才的支持,更缺乏珠三角的地域、侨乡等优势,逐渐与火箭式发展的珠三角拉开距离。这也是吴川资金和人才流向珠三角的客观原因,慢慢形成了资金、人才流失与吴川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的恶性循环。

参考资料:http://www.wuchuan.net/bbs/thread-6328-1-1.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