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川模式与湛江经济发展

吴川:广东省吴川市(粤西地区,属湛江管辖)
湛江:广东省湛江市

湛江这块土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一批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城镇,主要有梅录、安铺、赤坎、石城、雷城、廉城、遂城、淡水等,它代表着湛江本土文化的另一支——小商品经济文化。

梅录位于鉴江的出海口,因历史上内河运输的发达,而且有比较大的腹地,使这个镇成为商品经济发展最为肥沃的土壤。早在宋元时期,该镇已发展成为与佛山、石龙齐名的岭南大都市。在民国时期,曾设立广东省梅录市政局。梅录人对早期赤坎埠的形成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因受梅录的影响,整个吴川形成了浓厚的商业传统。人称吴川人是“湛江的潮州人”,“湛江的犹太人”。自古至今,吴川人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想着赚钱,就是在解放后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城镇不准从商,农村不准经营自留地、不准养牛的时期,吴川人照样经商,照耕自留地,照养耕牛。体现了小商品文化的顽强生命力。<BR><BR> 这一浓厚的商业传统,使得吴川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宽松环境下,工商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80年代初开始,全县大办个体企业、乡镇企业。1986年8月,在全省乡镇企业会议上,吴川县作了《千家万户办工业》的经验介绍,被誉为“吴川模式”,在全省推广。省委书记数度带队来吴川考察,各地纷纷前来吴川参观学习,珠三角地区的领导亦来学习。

湛江市的领导为此而风光一时。在“吴川模式”推动下,湛江各地大办乡镇企业风起云涌,其中,坡头区、廉江市等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办乡镇企业热潮,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在全市各地蓬勃发展。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充分体现了小商品经济文化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具大能量。对于当时整个湛江经济处于市场极不发达的时代产生巨大促进力,这是一种历史性的巨大进步,有效地推进了湛江经济市场化的进程。

然而,以“吴川模式”为代表的湛江乡镇企业发展,到了90年代,已是风光不再,此时,全国各地的不少乡镇企业,尤其是当年来吴川学习的珠三角地区的乡镇企业不仅数量上远远超过吴川,更重要的是质量档次上超过了吴川。这些地区的不少乡镇企业成为超亿元,甚至超十亿元企业,有的成为中国企业的巨子。而吴川乃至湛江的大部分乡镇企业一直长不大,而且日益衰落。<BR><BR> 多年来,人们把吴川、把整个湛江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长不大的原因归罪于经济大气候、银根紧缩、领导不重视、资产流失等等,这些结论并没有错。然而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传统小商业文化局限性的制约。

传统的商业文化的开放性是其精华的一面,然而,其狭隘性却是糟粕的一面。开放性,形成了活跃性,而狭隘性成为了前进的阻碍性。吴川早期最著名的博铺鞋厂,几乎是一家一个厂,全家成员组织生产和销售,有的请几个亲戚朋友帮工,这些企业大都没有注册,连基本运作的规程也没有,根本不是企业,就象解放前的家庭手工作坊,这就是“吴川模式”的先天不足。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吴川办起的一批糖酒工业企业,如后来的林屋机械厂,比早期博铺鞋厂起点高得多,而且具有现代企业的一些特征。但是,由于吴川小商品经济文化巨大的历史传承性,企业经营者文化层次低,基本没有接受过现代企业理论的教育,观念难以跳出传统,或者说接受现代企业的意识比较慢,因而其在经营过程中,始终是以家庭式经营为基础,“亚姑哺奶”、兄弟姐妹占据管理层的管理体制根本无法使企业走向现代式经营。

可见,传统小商业经济的文化在90年代已经变成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绳索,束缚了企业的升级换代,这就是湛江乡镇企业共同的遭遇。在强有力的小商品经济文化制约下,湛江乡镇企业无论如何也难以长大。<BR><BR> 三、半球、三星两个“家族帝国”的衰败<BR><BR> 湛江市区的工商业与吴川及各地乡镇企业所受到的文化影响有所不同,市区工商业植根于城市相对开放的文化体系之中,其管理模式、企业档次均远高于乡镇企业,明显带有现代企业的某些特征。但是,始终跳不出传统文化的影响,其发展到最后结果:现代企业的壳子,“家族帝国”的本质内容。

在80年代中至90年代的初期,半球、三星“两匹骏马”曾给湛江市的企业带来一股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气息。然而,在它们辉煌的背后,早已隐藏着失败的基因——家族(亲族)式经营的体制。

半球及三星是我市国有企业(半球是属大集体性质企业,与国有性质基本相似)中的两个“家族帝国”。由于经营者受传统文化的制约,它们无法在市场经济的时代里完成企业现代性质的改造,而它们面对的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企业,因而注定要走向衰败。

半球集团是我国比较早引入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在企业管理、机构设置、市场开拓等方面,都具有与传统计划经济不同的模式,当时,中国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常来半球考察,称半球是中国现代企业的代表,并带人来参观学习,推广半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经验。此时,半球的头号人物李秀森是企业界最有名望的人物之一。半球与吴川的乡镇企业毕竟具有本质的不同,李秀森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由于他的企业经营比较好,吸进了一批精英人才。在身边,还有一批经济学家经常作引导,他的两个儿子在美国留学学习西方经济学,这些人对促进李秀森的经营观念的变化起到很大的作用。另一个方面是:李秀森经常到国外考察,接受西方企业文化的影响。这些原因,使李秀森经营下的半球集团向现代企业迈出了一大步。实际上,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半球已经具备现代企业的雏形,半球集团是湛江市第一个引入CI策划、而且比较成功的企业。但是,半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并不彻底,根本表现在用人机制和分配制度上没有突破计划经济的框框,没有跳出传统。如在用人上,一方面他千方百计在全国招聘人才,而另一方面,企业的主要部门,如企业的决策层及销售公司、财务公同、证券公司、人事部等,基本上是用儿子及李氏,李氏家族、亲族掌管着整个企业的命脉。正是这种“家族式”的经营,造成了财务管理上的混乱,资产的严重流失和决策的错误。以至造成后来半球几亿元的贷款没有回收,半球证券公司的部分股民档案被盗,半球证券公司券集的几亿元股金亦被错误决策花光。<BR><BR> 三星集团的兴旺在90年代初期,在罗平的经营下,钻政策的空子进口组装汽车,因品种多,质量好而赢得了市场。企业建立一套比较系统的管理制度和机制,在机构设置、市场体系、人才政策、科研机制、管理制度等方面都同样带有现代企业的性质。但是三星集团的致命弱点也在于经营上的“家族式”,现代制度变成了空壳,个人的决策代替了班子的决策,造成投资上的极大失误,甚至在省决定由粤海集团收购三星,湛江市决定同意的情况下,身为市委常委的罗平还一意孤行,不同意被收购。三星的命运就因此而注定失败。

李秀森也好,罗平也好,甚至当时湛江的另一批企业领导人也好,他们都是在湛江的本土土壤上生长、培育起来的,带有浓厚的本土文化的根。同时,他们所从事经营的年代,各地的大部分企业所奉行的是“家族式”经营,这种外部的环境与内在文化本质的结合,就变成了他们的作品——“家族帝国”。湛江的“家族式”企业是建立在80年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双轨制、市场仍未发育的时期。当时,只要思想放得开,胆子大,舍得花钱搞关系,企业的贷款可以轻易到手,产品的销售亦轻易解决。这样,一批企业上去了,80年代,湛江繁荣的企业经济就是这样出现的。然而,到了90年代,尤其是宏观调控,各项体制改革深入,市场经济体制发育比较成熟的时候,“胆量经济”、“关系经济”已经走投无路,因而建立起“家族式”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再无法适应竞争的形势。原来的在80年代闯出来的一代经营者由于其文化的局限性,根本无法完成湛江市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政府虽然采取了不少积极的措施推进企业制度的改革,但是由于企业经营者没有进行根本性的置换,因而,在90年代湛江市的企业一直无法真正进入市场,无法适应市场的竞争,湛江企业经济因而在90年代惨败。

今后,建设湛江现代经济的重任,将落在大批接受现代经济理论熏陶的新生代企业家身上。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88ba89010002j9.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1-01
吴川经过回归工程后,大量工业用地吊空。已经转为属于发展农业经济,与湛江工业发展脱节。最近还在搞煤电发电厂。试图活跃工业经济,增加税收,以发展农业经济为重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