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吴川模式

广东省(湛江)吴川人在上世纪90年代创造了闻名全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吴川模式

吴川在广东综合竞争力各项指标的排名深深地刺痛在外经商的吴川人,因为吴川人知道这绝对不是吴川真正实力的体现,吴川人在外贡献的财税远远超过在吴川本地的财税,吴川人在外拥有的财富是外界很少了解的,单就在外地投资的资本就不低于500个亿.在珠三角,湛江,大西南,海南,北京等地的一些房地产公司便是由吴川人所创办,许多著名的楼盘也是由吴川人所兴建:如庞建文等人在广州建成的白云高尔夫花园,名门大厦,国际龙泉大酒店等名盘;陈华在深圳创办的京基集团兴建的"碧荔花园","碧云天","碧华庭居"等大型花园住宅区.现在吴川的资金,技术,人才样样皆齐备,为何吴川本地的经济却难于发展起来?这里面关键的是吴川人内部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缺乏一种真正的"合力",缺少一种真正把吴川本地经济做强做大的雄心壮志,还有政府的掌舵能力与透明度却乏,在吴川本地的人普遍有小富即安人人都想做老板的心理.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合力",即集合一切打造吴川经济之力量!
吴川的确是一个政府穷而富藏于民的地方!众所周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改革开放初期广东出现了全省仅有的两种发展模式:即"南海模式",另一种就是现在沉寂的"吴川模式",前者与后来的"江阴模式"相似,而当时的"吴川模式"与同时期的"温州模式"并驾齐驱,在当时便以"北有温州,南有吴川"享誉全国,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当时的"吴川模式"主要体现在整个吴川都形成了"镇办,村办,个体办,联户办"的发展局面,人人争先,个个都要争做老板的心态,并创办了当时全省第一间股份制合作企业,1986年吴川县在全省乡镇企业会议上作了千家万户办工业的经验介绍,吸引了包括当时的省委书记林若数度带队及珠三角地区的领导和企业深入吴川慕名前来参观考察,这在当时的吴川引起了极大的勘动!...但遗憾的是吴川人没能抓住当时国内百业待兴的有利形势一举踏上开创民企创业壮大的先河,去进一步将"吴川模式"发扬光大,造就了今天的"温州模式"享誉世界!这成了当代吴川人心中永远的痛!!80年代那辈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心境啊!!!
吴川人主属闽南脉系,还有部分东莞移民,人杰地灵,这里诞生过民国广东省政府主席李汉魂将军,如今广东籍中仅有的三个中共中央委员之一,中央外事办主任刘华秋也是吴川人.自古代就是远近闻名的重镇,是粤西著名的商埠,拥有浓厚的商业传统,现在有近30万吴川人出外闯荡经商,活跃在全国各地及各行各业,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云南,南宁,以及广东等地,占了吴川总人口的近1/4,在外主要的投资在房地产,建筑业,娱乐场所,酒店业,还有参股车城,矿产资源开发,五金建材及轮胎行业.现在吴川已先后被国家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羽绒业之乡","中国塑料鞋之乡","中国网具之乡",还是中国著名的建筑之乡和著名的海蛰生产加工基地.
著名的区域经济研究专家丁力博士去年底受邀造访吴川时曾指出:吴川的内源经济薄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利用自身在外源经济的优势,不像温州的企业四面开花,这在广东省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吴川本地的经济很大程度上是靠在外经商的吴川人返乡消费来拉动,但吴川人却很少回到本地投资,这是吴川本地企业发展的一个软扐,严重地制约了吴川本地经济的发展及综合竞争力.为此,吴川本地经济的壮大发展,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吴川本土的企业必须提高企业的管理经营理念,克服过去家族式的管理所带来的负面制约,积极引入人才机制与竞争机制,学习借鉴吴川在外成功人士的经验,努力把企业做强做大.
第二:政府必须提高执政能力,树立公正透明度,不能走过去"吃,卡,拿,要"的死路,营造"营商,爱商,护商"投资氛围,为企业发展扫除不必要障碍.
第三: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吴川本地人要知难而进,不能满足于现状,克服过去小富即安的普遍心理,要有过去那种干大事的心胸,凭着吴川人天生的商业传统与意识,审视自身过去所走的弯路,要相信自己也能干出更大的事业.
第四:吴川人要懂得宣传自己的特色产业优势,尽最大努力向外界推荐自己特色产品,多点建议,少点诲气.正如丁力博士所指出,吴川人要对自身拥有的优势树立信心!
吴川市政府近几年每年元宵都借吴川驻外七大商会之力举办一年一度的"民间艺术经济洽谈会",里面的重要对象是吴川在外创业的商人.亦即所谓的引领回归工程推进吴川的二次创业.深切期盼着吴川本土的民企尽快走上壮大发展之路,为吴川及湛江较为薄弱的县域经济发展作出自身应有的贡献,为湛江的综合竞争力添砖加瓦,决不能再拖后腿了!
参考资料:广东省人民政府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