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做过教育创业,也在大型教育公司呆过,在学生时代也是积极的社会活动者,回答这个问题应该可以。
1)脱节一:职业急缺的技能,大学几乎没教。中国的大学还更多是行政管制单位,领导忙着升职,老师忙着职称,只有很少的人忙着教育。并且现在的大学变成了一个挣钱的地方,招生为了挣钱,谁管学生学什么,学不学呢。就算有些社会机构开始进入企业,但教授的知识都根本不入社会门槛,因为很多机构的老师也是水的不行,大家都把教育当做挣钱的工具,而不是教书育人的大事。
2)脱节二:学生没明白社会是什么。很多人大学毕业还是一张白纸,对社会不是被既有的不良传统观点(如关系论)影响,就是两眼一抹黑黑。毫无职场技能,也没有任何职业素养,这些学校收了学费,却不负责教育这些知识。
3)脱节三:老师都不会创业,学校却鼓励大学生创业。老师都搞不明白怎么创业,社会非常经验者都成功率很低,学生能搞明白不?这岂不是让学生不用学习了,去学习比尔盖茨、乔布斯等人。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却不顾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就应该安心学习,大学好好积累自己的知识体系。
4)脱节四:学生普遍没有自我认知。我见过太多学生毕业了以后不知道要干什么,核心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想做什么,根本没有培养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甚至连自己什么性格都不知道。完全信天由命,运气好的自己准备了一点,不至于毕业很慌张,差异点的真的啥都不会。
大学和社会脱节的地方太多,中国教育必须要改革,不然我们连独立人格的公民都培养不出来。
首先,大学和职场对一个不会学习和思考的人没什么脱节可言,因为不会有太大差别;
其次,大学和职场对一个很会学习和思考的人没什么脱节可言,因为也没有太大差别;
最后,作为平凡的大多数,确实有脱节。
脱节的分水岭:一个人有没有在大学时,就从不同的角度,看真正的职场是什么样子。
实习,和想要去的行业/公司里的人实际接触过,或是和有多年职场经验的咨询师实际聊过,都可以看到一部分真正的职场面貌。
再不济,知乎、行业论坛、分享会……多的是地方让你知道之后的工种是什么样子。
怕的是,没做过,没查过,还想当然。
面过有想法和接地气的实习生,目标明确,知道岗位需要,也知道自己能做到些什么,谈薪资和业务不卑不亢。眼里有残存的稚气,但也有骄傲的笃定。
这类人的共同点:是亲自下水学游泳的人,不是听单凭职业指南和就业指导就相信世界就是那样的人。具备迅速抓住重点的能力。即使在一个特别不靠谱的地方,也能学到真正靠谱的东西。
但更多的时候,画风是这样的:
“xx老师说了,简历加上封面,彩印,做过的事情都摆上去。”
……其实我不想知道你的论文标题。
“市价最低都是这样,我不接受比这个低的薪资。”
……好的,可是没有切合的项目经验,要价与2年经验的人持平,在下接受不能啊。
“我也不知道这个岗位会做些什么,但我觉得我能做。”
……我不太敢让你做,我敢,部门不敢。
脱节的是,视野和格局。
为什么说会学习和思考的人不会有脱节?
他们知道从哪里找信息,也知道如何分析信息真伪。他们知道哪里可以尝试,也知道自己该如何付出。尝试后失败了,大不了重头再来。
检索能力真是个好东西,希望大家都有。
“孩子们,欢迎从‘游乐场’模式进入到‘荒野求生’模式!”
——如果在大学生眼里,即将迈入的“社会”有一扇有形大门的话,我会兴冲冲地在门上挂起这样一条横幅。
游乐场模式的本质,不是它是欢乐之所,而是它是由一些既定的游玩项目——每个项目包括确定的起点、路径、终点、时程等——构成。在游乐场中,你的欢乐、兴奋、惊喜、恐惧都是可以预测的。你处于一系列虚假的挑战之中。
而在荒野求生模式中,你无所依凭。你会遭遇到一个个未曾料想的、未曾遇见的麻烦,比如饥肠辘辘、猛兽环伺,你必须使尽浑身解数,去独立地解决扑面而来的棘手问题,然后是下一个问题,又一连串问题……没有说明书、没有攻略、没有锦囊。
两种模式分别培养出不同的思维气质。
游乐场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幻境,这个幻境里不需要解决现实问题。所以老师只需传授知识,你只需接受。老师们永远会这样教导你:“当你疑惑的时候,去翻教科书!去查文献!或者随时跑来问我!”这些话的潜台词是,前人已经为你预备好了答案。
所以在学校里,你思考问题时总会从理论出发:某某人在某某时间提出了某某理论,“哇,今天又学到个新知识!”;又至理论为止:通过一番思考和探究,你又验证了一遍该理论,或者(更牛一点的)对理论有新的扩展或深化,“哇,又写了篇好paper!”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个理论所在的领域,其最初的起源,正是为了解决某个现实的问题或者受某个真实的现象而引发。而你在接触该理论时,那个现实问题早已不存在或者不重要了;或者,它依然重要,而你却毫不关心。所以,你可能会不自觉地沿着前人铺就的道路走下去,却不知道,这条道路到底是要通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