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翻译意思

如题所述

【原文】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5-08
有能整天都花力气用功在追求仁德上面的人吗(这个是感慨词,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时期,愿意全心全意推行仁德的国人太少了)?我看人们不是没有能力去追求与实行仁德,可能有这种情况吗(可能有没有能力去追求与实行仁德的吗)?我从来没有发现这种情况(指代人们不去实行仁德,不是能力不够。这个就看你愿意不愿意)!
论语中的语句往往都是前后呼应的,翻译一句话的时候不能单独抠开,而应该联系整体来看,这样才能理解整体的语境。我再将上文连在一起解说一下:我从没有见过喜好仁德的人,去嫌弃行为不合乎仁的人(例如孔子收子路做学生,子路之前是一个粗鲁而争强斗狠的人,孔子并没有因为他不合乎仁而嫌弃他,而是教育感化他,并且收他做门人弟子)。喜好仁德的人那是最高尚最值得推崇的了;而自身厌恶一切不仁之事的人,他的行为一定合乎仁,不会让自己做不仁德的事情——指代去嫌弃行为不合乎仁的人(前后的‘恶不仁者’是两个不同意思的语句,前者指不会嫌弃不仁德的人,因为仁德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教化的成果,所以孔子收争强斗狠的子路做学生并将他教化成贤者。后者指厌恶一切不仁的人做人做事一定合乎仁德,不会自身去做不仁德的事情——嫌弃不仁德的人)。有能整天都花力气用功在追求仁德上面的人吗(这个是感慨词,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愿意全心全意的去推行仁德的人太少了)?我看人们不是没有能力去实行仁德,可能有吗(可能有没有能力去追求与实行仁德的吗)?我从来没有发现这种情况(指代人们不去追求与实行仁德,不是能力不够。这个事情其实就看你愿意不愿意)!
论语里面的一段话里面各句之间往往都是前后呼应的,像这一段话,就是典型!
相似回答